第182章 新帝萧渊明
三天后,陈蒨用车载着韩子高回到京口,刚下车,就跪接京城来的圣旨,皇帝萧渊明宣召信武将军陈蒨进京述职。
未到年末,现在不是正常述职的时候,莫非朝堂上有什么动作,陈蒨忧心忡忡,陈霸先嘱咐他见机行事。
建康台城式乾殿内。
一位年约五十多岁、身穿绛纱袍、头戴通天冠的老者端坐于御座之上,他就是登基不久的新帝萧渊明。
御座之下,坐着三个身穿绛色公服的官员,分别是尚书左仆射湛海珍,左卫将军、卫尉卿胡贵孙,齐国侍中裴英起。
裴英起是奉齐国皇帝高洋之命,护送萧渊明到建康继承帝位,因萧渊明再三挽留,暂时还未回国。
湛海珍原是梁国的东徐州刺史,侯景乱梁时,他投降了东魏。
胡贵孙是萧渊明北征东魏时的部下骁将,当时任北兖州刺史,寒山惨败,同萧渊明一起被俘。
萧渊明在齐国皇帝高洋的支持下回梁国即位,为了给萧渊明壮势,高洋特诏萧渊明旧部和梁国降臣一道随萧渊明回国,临别之际,萧渊明感激涕零地向齐帝三拜九叩,指天发誓孝忠齐国,从今往后,梁国上到君王,下到百姓,都是齐国的臣民,梁国会事事听命齐国,做好藩国的职责。
“刚才朝堂上,诸卿都听了陈蒨的述职,你们以为如何?”萧渊明问。
湛海珍起身道:“陛下,据臣了解,陈蒨述职没有不实之处,确是尽职尽责。广陵一战,数他军功第一。无论在吴兴,还是在京口,他的政绩有口皆碑。此人既是将才,也是能臣,是我大梁的栋梁。”
“是啊,朕十分欣赏子华,想调他到朕身边来,可是大司马,却要调他去交州,这可如何是好?”萧渊明道。[交州,今越南中北部。]
“臣以为,陛下能够顺利登基,是大司马力排众议的结果,陛下是否忘了,当初陈霸先可是反对您继承帝位,您认为他的侄子陈蒨能真心辅佐您吗?大司马调陈蒨去交州,正是因为司空在京口的兵力太盛,已经威胁到京城,大司马此举是想削其臂膀,以防司空坐大,陛下应准大司马之请。”裴英起直起身子道。
湛海珍摇头:“侍中此言不妥,虽然大司马迎立陛下,但事实上,他并没有把陛下当国君,陛下名义上是梁国至尊,其实与傀儡无异,朝堂权柄都在大司马手里,梁国百姓只知道大司马,哪里知道有陛下。陛下现在能坐在这御床上,正是因为王僧辩还慑于有陈霸先,才不敢作非份之想。如若削弱了司空的势力,那大司马又有谁能制衡,若有一天,他要改天换地,只怕大齐皇帝陛下也没有办法吧!到时,谁来救主上呢?”
萧渊明叹气:“唉——,朕还不如侍奉大齐皇帝呢,至少,在大齐不用担惊受怕,现在坐在这御座上,朕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老是做噩梦。”
裴英起道:“陛下不要祁人忧天,若是大司马敢起二心,齐国绝对不会坐视不理。当下为患的不是大司马,而是陈霸先,必须早日翦除其羽翼,以免将来尾大不掉,请陛下准大司马之请。”
“你们说的,我听不懂。”胡贵孙大声道:“陈霸先怎么样,我不知道,反正我看那王僧辩不顺眼,他整天在朝堂上指手画脚,什么都他说了算,陛下压根就没说话的机会,还有他的那帮部下,一个个嚣张得很,尤其是他的女婿杜龛,把从宫里抢的东西堂而皇之地放在自家厅堂里,简直目无王法。倒是那陈蒨跟陛下说话时规规矩矩,没有半点不臣的样子,跟我们说话也是恭恭敬敬,我想陈霸先不会差到哪里去。”
裴英起正要说话,湛海珍抢先道:“陛下,虽说当初陈霸先反对您做梁帝,但您继位之日,他即送来贺表,说明他已经接受您是梁帝的事实。自您登基以来,司空恪尽职守,表章言辞恭顺,不失人臣之礼,倒是大司马有意无意间轻慢陛下。”
“陛下,大司马位高权重,在朝堂执政年久,难免处事独断,不能因此就认为他有不臣之心,他扶持陛下称帝,有大功于社稷……”裴英起还要坚持。
“好了,你们吵得朕头疼,都退下吧!朕想一个人静静。”萧渊明闭目侧靠在御座上。
“诺。”裴英起三人退出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