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这是红薯?
朱元璋也不由得站起身来,眼盯着大锅开口问道:“可能吃了?”
这时候朱允熥朝国内看了一眼,心里面想着,这成熟的玉米粒恐怕要多煮一段时间才成,于是就说道:“恐怕要等上一等才成,毕竟此物坚硬,若不煮熟了,恐怕难以拒绝。”
看了一眼攥在手中的玉米粒,朱元璋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直到大锅里面的水已经熬下去了一部分,朱允熥示意王景弘可以试一试了。
就见到一个小太监,拿着一个罩滤到锅里面捞了一下,伸手捏起一个来塞入嘴中,对着王景弘点了点头。
于是王景弘上前接过,快步来到朱元璋面前,双手奉上。
拿过一个来塞入口中,略微有些硬细细咀嚼居然还有甜味,并不难吃,这让朱元璋的眼前顿时一亮,哈哈大笑:“这当真是祥瑞啊,你们也尝一尝吧!”
皇帝下令了下面的官员,这才轮流上前各拿上几粒,尝完之后都是纷纷点头,一来是新鲜,二来这东西的确不难吃。
这时候朱元璋看着一众官员回到自己的位置,脸顿时板了起来:“如今德州遇大水,户部官员一方面要调剂赈灾之事,另外一方面还没有忘了自己的职责,你们各个衙门口的官员也要多多学习才好。要是事事都等着朝廷跟你们派事做,那到了最后什么都干不成!”
开口就是一通训斥。
可是下面官员心里面跟明镜似的,这东西哪里是户部搞出来的,分明是站在龙椅旁的皇太孙下的功夫。
皇帝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给自己的宝贝孙子站台,也是在告诉下面的官员,擦亮眼睛看清楚跟着谁走,才能够风调雨顺!
能够站在这里的自然没有蠢货,这些官员们不由得惊叹皇太孙的手段,他怎么知道海外有这种东西,而且还能够找到!光是这份见识就非一般人能有。
接下来朱元璋在朱允熥的建议之下,把这祥瑞称为玉米!
散朝之后,不少官员主动前往东宫拜访,打的幌子是官府正事,实际上却是旁敲侧击的表明自己愿意为皇太孙殿下效劳。
毕竟皇帝都表态了,他们这些当官的,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这种时候站队越快,好处越大,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而在北平城中。
刚刚在宁王那边吃了一个软钉子,朱棣正气不顺呢,结果没想到京城又传来这个消息,他整个人感觉都有些不好了。
“那叫玉米的东西是从哪里找来的?居然在贫地之中还有两百斤的收成,这到底是真的假的?不会是那位皇太孙故意,搞出来的动静蒙骗世人的吧?”
姚广孝听到之后,轻轻摇头:“作为皇太孙殿下,做事情从来都是不拘一格,而且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只是如此一来,天下民心所向,这位皇太孙的位置就更稳了!不过此事也并非全都是坏事,王爷应该马上上书朝廷,请在北平之地示众此物,为百姓谋福祉。”
朱棣想了一下问道:“你的意思是说,要让在北京当地的百姓知道,此物是出自于我燕王之手?”
姚广孝轻轻点了点头:“百姓愚昧,他们只看重眼前利益,并不关心其他,只要王爷功夫下到了,就算不是王爷找到此物,功劳也有王爷的一份!”
等他说完之后,朱棣轻轻点了点头:“说的不错,总不能全便宜了那小子,我就有些想不明白了,他怎么知道那么多东西。尤其是那蒸汽机,耗费了那么多的金银,到了现在还造出来一个笨家伙,完全用不得!”
说到这事情他就来气,那些能工巧匠,一个个在他眼中蠢笨如猪。
人家放到船上,就能够让一艘大船行动自如,结果到自己这里造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堪用,而且到了现在,也没有人能够仿制出来如同天威号上面的蒸汽机!
这怎么能让朱棣甘心呢?
可是钱都花出去了,现在收回那就是一切打了水漂,他又是不服输的人,只能咬牙捏着鼻子继续干!
这时候姚广孝想了一下,低声说道:“京城之中有传闻说是当初张三丰路过京城之时跟皇太孙有一面之缘,若是能够寻得张三丰说不定,王爷也能够从中得利!”
这让朱棣眼睛一亮,随后又皱起眉头来摇了摇头:“父皇当年找张三丰入宫,可是他也没有说过自己懂这些东西,怎么如此偏心于那小子?难道他真是天命所归?”
而姚广孝则是说道:“这事情只能试一试才知道结果,不过需要秘密行事才好,免得为陛下所知心生不满!”
两人商定一番之后,百余人分作数队行商悄悄的自北平出发,前往各地。
京城东宫。
朱允熥正在接见一名商人,此人名叫陈振龙,是第一批出海的商人,而且航程比较远,据说越过了天竺,到了不可知之地!
此时就见他,珍而重之的从怀中取出一样东西来,用布层层包裹,打开一看,是一节枯树藤一般的东西。
见到这玩意儿,朱允熥微微皱了一下眉头,看向对方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就见陈振龙,从包裹中间抽出一张纸来,正是朱允熥之前交给商人们去海外寻找植物的图样,他指着其中的红薯说道:“正是此物,这就是此物的藤蔓,等到气候时宜将其种下便能够有所获!像这么长一截能够截作三段,种上三次。不过这都是小人听人所说,具体能不能够种的出来,小人不敢保证!”
朱允熥对这东西也不太了解,见他说的如此笃定,想了一下便说道:“不如这样,你把东西留下,若是将来种的出来,银子自然少不了你的,要是种不出来,你也无罪,今后只要细心查房,找来我需要的东西即可。不限于我给你们的图样,只要我们中原之地没有的,都可以迅速带回来,到时候自然会给你应有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