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允炆来信
朱允熥眉头当即就是一皱朱元璋的身体刚刚见好,他这段时间过去都是谈天说地,根本就不涉及朝中之事,朱元璋也并没有主动询问,爷孙两个都很有默契。
这时候安庆公主入宫,肯定就是为了打听消息,现在朱元璋不知道这事,但是将来事情闹大了,肯定瞒不过去,所以他当地就心中有些不悦,挥了挥手说道。
“这件事情我知道了,接下来你密切关注欧阳伦的举动!还有那些与他交往的官员,也要做深入调查这一次我就要拿他们的人头来立威!”
现在这种情况之下想要提光官员俸禄,首先要给他们一巴掌,让他们清醒几分,然后再做这件事情,光是给好处那是不行的。
人永远都是这样,巴掌不挨到身上,不知道疼,疼过之后再得到好处,那就会感恩戴德,以后做事情的时候才会长个记性。
朱允熥考虑了片刻之后,对赵平安说道。
“你去把这里的事情跟皇后说一声,让他过去陪一陪太上皇,安庆公主要是问起来最近朝中的事情,就让皇后想办法给搪塞过去。”
他当然也知道这是权益之计,只要徐妙锦过去,朱元璋恐怕就会猜到些什么。
不过能拖一天是一天,只要朱元璋的身体逐渐建好,再过上几天,说这件事情也不迟,顺便也让朱元璋心中有个准备。
另外一边草原之上,朱棣大军已经到了草原的中部,马哈木那边派出来的使者已经到了。
于是朱棣便把众人召集在一起,养养手中的信说道。
“马哈木让我赶到瓦剌去跟他共襄盛举,看样子是真把我当成反贼了,不得不说皇帝这一首我的漂亮,一般人还真看不出来。”
这话里面有些调侃,又有一些不甘心,不过已经走到了这种地步,没有回头箭了。
姚广校听到之后,脸上露出一抹笑意来:“既然如此,有心算无心,这下他们必败无疑,而且现在朝廷已经派出徐辉祖前往甘肃,蓝玉带大军出太原。在这种情况之下,马哈木他们恐怕会乱了方寸,尤其是这个马哈木,那是畏首畏尾之辈,不足为信,必须要先拿下他再说。”
朱棣听完之后点了点头说道。
“的确如此,绝对不能让他跑了,要不然的话,将来也是麻烦,这是在信上还说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马哈木他们准备迎接本雅失里返回瓦剌。他可是额勒伯克汗的儿子,所以我觉得暂时等一等,不着急过去,等到本雅失里赶到瓦剌之后,咱们再出手也不迟。”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脸上露出一抹笑意来。
“这蓝玉怎么说也是一员名将,正好趁这个机会跟他过一过招,最起码做做样子给马哈木他们看,这样一来的话才更加有把握。”
众人听到这话以后,脸上都露出唏嘘之感,在这之前,他们可都是大明朝廷的官员,现在却成了反贼,虽然说心中都有底,不过这感觉是不一样的。
姚广孝这时候想了一下之后说道。
“可是这个消息要必须传给朝廷那边知道才行,要不然的话,万一蓝玉立功心切,那么好事也就会变成坏事了。”
朱棣一听这话就笑了起来。
“没关系,朱能随后你带军去扫荡几个部落,让他们知道本雅失里回来的消息,蓝玉投资此事之后一定会回报朝廷,到时候皇帝那边自然会知道怎么做。”
朱能听到这话以后点了点头,点上了两千人马,便开始在附近扫荡,他们只抢东西,除非遇到反抗,一般不杀人。
而且在抢到东西之后大声说话,让这些牧民们听得一清二楚,保险起见三天之内连抢了八个部落。
如此一来,草原中部原本还比较平静的地方,现在也乱成一锅粥,不少牧民纷纷朝着,大明边关逃窜,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地方可去了。
瓦剌那边是马哈木和阿鲁台的地盘,而且草原人一向跟瓦剌不对付,过去之后难免会受欺负,而且投降大明的部落,不断的传来消息,说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之类的话。
这时间一长不少人都有了这个心思,只是因为生活还过得去,所以他们也没有着急前往。
于是很快蓝玉便接到了消息,他不敢怠慢,将这个消息回报朝廷。
与此同时。
荣国公梅殷上了一道奏折,说北平乃是战略要地,关乎到草原上的安稳,所以请求朝廷播下银两进行修缮。
朱允熥这边当即便答应下来,只不过让官营商会搬迁到北平去,所赚到银两,用于修建城池,并且允许官营商会进行扩建。
这样一来不少人都闻到了味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皇帝是明显准备把官营商会给做大做强,如此一算,朝廷国库的税收肯定会有所降低。
毕竟官营商会赚到的银子可是不用交税的,因为这里面相当一部分都是用来赈灾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减轻了户部的压力。
但问题是如此一来也分去了,户部不少的利益,毕竟自古以来权力和好处都是挂钩的,这让不少官员心生不满,尤其是户部官员。
可是新任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对此则是无动于衷,一方面开始将税收制度细致化,另外一方面则是整顿互补官员,如此一来搞得户部的官员人人胆战心惊。
担心哪一天夏原吉就会查到自己的头上来,所以这些人也在谋划着如何将这位户部尚书给搬倒,于是不少御史便开始鸡蛋里面挑骨头,上书弹劾夏原吉。
朱允熥见到这些奏章之后,脸上露出厌恶之色,他虽然对督察院进行了改革,但是这些遇事还是改不了自己的老毛病,总是觉得可以风闻言事,颠倒黑白!
而就在此时,赵平安手中捧着一本奏章,急匆匆而来,朱允熥原本还以为这是前方发来的奏报,可是接过来一看,眉头就是一皱,以为这信居然是朱允炆写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