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扩张之后如何稳固,才是个大问题
参加殿试的士子有三百多人,他们的考卷,赵桓要一一过目。
倒不是赵桓抓权不放,实在是他的治国心思,除去李若水尚且知道一丝之外,几乎再无他人知道。
就算是李若水,也仅仅知道一些极为零散的具体事务,思路还是完全不知。
说句实话,大宋未来怎么走,赵桓也还没有理清。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即便是身在千里之外的西夏之时,赵桓也没有停止过思考。
宋朝在中国历朝历代中,三大方面遥遥领先,科技、工商业、文化。
但劣势也极为明显,军事实力太弱。
军事实力太弱的原因又有三点。
首先,便是战略态势极为不利。
唐朝过于强大,万国来朝,唐朝亦是过于包容,游牧民族的军事思想甚至是民俗礼教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说获得极大的提升。
唐朝强悍之时,这些游牧民族拜服在大唐的威名之下。
等到大唐示弱,这些人就会变成饿狼,从大唐身上撕咬下一块又一块的肥肉,养肥自己之后,恨不得将汉民族一口吞下。
宋朝立国之初,先有辽国。
辽国国土面积之大,几近二千万平方公里,妥妥的一个庞然大物。
宋辽大战百年之后,西夏出现。
如此,大宋西面、北面皆有强敌。
此外,还有吐蕃、大理。
如此强敌环伺之下,宋朝能撑得住已然不错。
但宋朝的战略态势一直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反而愈加恶化。
这就要说到军事实力弱的第二个方面:军事文明传承的断层。
宋代之前的名将,如果有心人查阅史料,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良将,都出自名门氏族。
出自寒门的倒不是没有,但从比例上来说,几乎十中无一。
说到这里,就要说到氏族的问题。
暂且先不深究氏族的其他问题,单是一条,在当时的条件环境下,只有名门氏族有底蕴、有财力从小培养大批武将,然后再送往战场磨炼。
唐末黄巢起义,将无数名门氏族连根拔起,军事文明的传承一度断绝。
没有氏族军事武备力量的补充,国家层面系统的培养跟不上去,就会造成军事文明的断层。
宋朝军事实力太弱的最后一个原因,却是整个宋朝,自上而下对武将的防范之心。
后世很多人诟病宋朝过分压制武将,倒也没错。
但前推百年,华夏大地上,短短时间出现十几个国家和朝代,涌现出近百位大大小小的所谓的皇帝。
这些人大多数是武将出身。
武将出身的所谓的皇帝,有很多个奇葩的爱好。
最为离谱是南汉,南汉国祚67(也有说54年)年,统治区域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历经4帝。
南汉末代,所有为官之人皆是太监,包括宰相、大将之类的,皆要被阉割。
考中进士的士子如要若为官,先行阉割。
除去南汉,其他的朝代和皇帝中,都有二个共同的爱好,一是喜欢杀人,二是喜欢杀读书人。
儒家差点被杀的断绝传承。
所以,对于刚刚经历过百年黑暗时代的宋朝,从皇帝,到儒家士子、平民百姓,对武将的防范那是自然而然,且三者的统一战线极为紧密。
不压制武将,大家都还等着做人彘,肉干?
从优劣势来看,宋朝分别是两个极端。
赵桓有最强军种系统,可以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军事的问题。
但军事,历来并非政治之中的核心问题。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事态发展到某个无法忍受和妥协的地步,才会动用军事手段解决,或者说是最后的手段,就像是大家在社会中一样,动手,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采用。
纵观世界历史,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只依靠军事力量解决问题的国家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就是斯巴达,研究他们的历史,从小培养的极度职业化士兵,亦是无法挽救其衰亡的进程。
大宋除去军事实力,其他方面诸如经济民生、工业商业、教育和信仰、科技、人口,平心而论,虽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在历朝历代中,宋朝,已经算是很不错的。
那么,大宋除去军事问题之外,其他的方面,无非就是两条路。
一是不做过多的改革,让其按照一定的规律自行发展进化。
另一条是激进式的改革,硬着陆。
赵桓自然是喜欢采取激进式的。
没有其他的原因,赵桓只是个凡人。
凡人的黄金年龄也就二三十年。
三十五岁之前,五十岁之后,可以确切地说,并不适合做一个庞大帝国的掌舵人。
即使赵桓来自后世,他也不敢保证自己在老年之后不会犯糊涂。
如此看来,只留给他二十多年的时间。
二十多年,想要走完人类近千年的历程,不激进,想都不用想。
赵桓有着最强军种系统,又要激进,那么,只有军事扩张一条路。
而扩张之后如何稳固统治,是赵桓重点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