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农具
再者,婆母也是通情达理的人。每次家里有好吃的,她总会让我给你们也送些尝尝。这不 ,昨晚我们带回来一些罐头,婆母今天叮嘱我好几回了。让我给你们也送些过来。
你们也知道,我粗枝大叶的,可没有这般细心!都是夫君和婆母提点的。”
向南这话,说得向大柱和徐氏心里舒服多了。
向大柱对萧逸铭道:“女婿,你是个好的!南儿丫头遇到你,是她的福气!只希望你们以后好好过日子。”
“岳父、岳母,你们放心吧!南南很好!她对我的家人也很好。我自然得加倍对你们好。再者,我们都是一家人,以后不必如此客气!”
“好吧!你的心意我们早就看出来了,难得你这么细心,事事为我们考虑!既然你也说了,我们都是一家人。以后,但凡有需要我们帮忙的。你知会一声就成。”
“好的,岳父!”
向南则是把酸奶拿出来,给在场的每个人都发了一袋。让大家都尝尝!
向南空间里昨晚领取了牛奶加工的设备后,今早,小智便制作了一批纯牛奶和酸奶出来。她过来的时候,便带了些。
这个牛奶,倒是好遮掩过去。当初,向南为了能够光明正大的从空间里拿牛奶出来给家里人喝。便放了几头奶牛在山上养着了。其中,便有一头成年且正在产奶的奶牛。家里人时不时的就能喝上鲜奶。
如今,她只说是自己琢磨出来的酸奶,家里人也不会怀疑。
汪氏对今天向南带过来的几种水果都很喜欢!她最近孕吐吃不下饭,吃水果倒是不会吐。向南知道后,心下便有了决定。以后要隔三差五的给嫂子送些水果。
她又想到了向西,大姐如今也有孕了,也不知道她的反应大不大。
向南问了徐氏,关于向西的近况。听闻前些日子她回来,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这也有半个月没有回来了,也不知道她如今的情况如何了?
向南道:“过两天,我和夫君去大姐家里看看她吧!我这些日子也是太忙了,也有好一阵子没有见到大姐了。上次还是她乔迁的时候见的。”
徐氏道:“南儿,你们去的时候也带上我吧!我也跟你一起去看看她。”
“好的,娘,这两天,家里的庄稼得收了。待这批庄稼收完了,我们再一起去大姐家里。”
“好的!”
“南儿,说到庄稼,我倒是有件事情想跟你说。你之前给我的佛手瓜,我不是种了一大片嘛!可这个瓜的产量好高。家里也吃不完,你看这个瓜能不能做成咸菜卖呢?”
“娘,可以的!这个佛手瓜加些剁辣椒做成佛手瓜干就成。”
“那我把家里的瓜都给做了。具体的做法你一会再仔细跟我说说。”
“好的,娘!”
这边娘几个聊得很是开心!另一边,向大柱和萧逸铭也在聊着天,“女婿,你让人来帮我家里做的卫生间太好用了。既方便又干净。
特别是晚上沐浴的时候,比以前方便多了。直接在卫生间里接水或是倒水都可以。如今沐浴这般方便,以后冬天也能天天沐浴了。”
“你们觉得方便好用就成!我也是把家里的都改了。岳父,家里的厨房里做洗菜池了吗?”
“做了,做了!萧坤那小子做事特别细,你给我们院子里的水井旁不是也做了一个池子嘛!说无论是洗菜还是洗衣服都方便。
那个池子装好后,萧坤那小子说这地上若是打湿了会很滑。便把水井旁那一片地都铺上了青石板。喏,你看外面那一片地板还铺得挺规整。”
“那小子的心思特别细腻,我这才让他带人来给您做卫生间的。他做事我放心!”
“这些小子都很好,个个做事不怕吃苦,手脚利落。只花了一天的时间,便帮我把家里的几个卫生间和池子都做好了。”
“事情完成了便好。”
“女婿啊!我们家里的这批鸡鸭又可以卖了。你这几天不忙了,便安排人来收走吧!”
“岳父,你这鸡鸭长得还挺快的。这么快就可以卖第二批了?”
“还是南儿之前教我的方法好。她让我们养蚯蚓喂鸡鸭,还别说。这些鸡鸭吃了蚯蚓后,确实长快了不少。我这第三批也已经长到拳头大小了。
家里的猪崽也有三百多斤了。女婿,你说这些猪长到多大再卖合适呢?”
“我们家里的猪都是长到四百多斤才卖的。你若是有东西喂的话,再养一阵子也行。”
“那我听你的,就再养一阵子!”
向南和萧逸铭在向家坐了一个时辰。待到了太阳弱了一点后,他们便回家去地里挖花生了。
向家今天也要去地里收花生。
向南这边带着家里人和十几个农户花了三天的时间,才把这一片的花生和土豆全部收完。
向大柱和向大良那边也是在江边的沙地里种的红薯、花生和土豆。他们比向南迟一两天收完。当然,他们种的比向南要少很多。干活的人也要少几个。
之前,两家人闲着便到江边来开荒,两兄弟如今都开了四十多亩的荒地出来了。他们打算把这一片地全部都种满庄稼。这片地当初开出来,是计划种植山药的。
可向南说,山药要到明年的五月份才能种。这会也不愿意让它空着。正好向南又有合适的种子。兄弟俩的地都开在一处的。便一起商量着,每样种子种多少地。兄弟两个关系很好,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商有量的。
向南从古今超市里买了十几个曲辕犁和耙还有中耕器。送给了大伯和爹爹一家一套。给山上的农户们留了十套。
这几天,大家都在忙着翻地,种下一季的红薯和土豆。这一季不适合再种花生了。向南便让大伯和爹爹种些玉米。玉米种子之前县衙里每家每户发了一点,向南又给了他们一些玉米种子。
他们自己之前种的不多,向南便让他们都当粮食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