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徐文强的苦笑
倒是马路北侧的仙照市中药制剂厂还像模像样,用围墙围起来的厂区足有几十亩,六七幢足有两层多楼高的钢筋混凝土厂房整齐有序,从大门口望去,花坛一侧是一幢四层办公楼,赵紫薇一眼掠过,估摸着每层大约有近二十个房间。“乖乖,三百多人的厂子,办公室有七八十间……”
“别瞎说!我进去过好多次,里面有三层是实验室和产品化验室,一楼小半层是产品陈列室和洽谈室。”赵汇泉啐了女儿一口,连忙介绍情况予以更正。
中药厂现在的掌门人徐文强正在办公楼门前等着。被眼下的经济困窘缠身的他,好久没有听到客户上门的消息了,所以当他接到赵汇泉的电话后,也没有多问客户登门的目的,便满口答应下来,这个身高足有一米八的中年汉子亲自到门口等候。
禹若冰一行走进药厂的会客室,便吃了一惊:在外观看起来光亮新鲜的办公楼里,门厅和走廊里没有什么摆设且不说,会客室里竟然摆的是木沙发,而且还是没有刷漆的白木家具!
徐文强看出客人们眼中流露出来的困惑,想想他们是赵总父女亲自陪着来的,必定不是什么生疏的人,便打开天窗说了亮话:“这里原先摆的是一整套真皮沙发,另外一间会客室里都是红木家具。厂子不是不景气嘛,嘿嘿,前任领导便把那些东西塞给了……嘿嘿,赵总,抵了拖欠了好久的药材货款。就这样,还欠了一些货款没付清呢。”
赵汇泉点了点头,尴尬地承认了这回事:“是老徐的前任硬塞给我的,两全套家具抵了我八万药材拖欠了两年多的货款。其实,我拿着也没用,现在还放在九莲的仓库里落灰哩。”
厂子衰败到要靠用来装门面的办公家具去抵债,可见这徐厂长接手时这摊子该有多么烂了。秦苏怡问道:“你们不会把厂里的生产设备和实验室的设备也卖了吧?”
徐文强冷哼了一声说:“他们还没有那个胆!如果真卖光了,只剩下这几幢空荡荡的厂房和这栋空楼,当初我既不会也不敢接过来。”
说罢,他仰头长叹一声道:“苍天不佑哇,弄得不好,他们想干没干成的,有可能会让我来背这个骂名了。”
不言而喻,徐文强嘴里说的“他们”,是指药厂还是国有企业时的厂长等那些厂领导。他们是上面委派任命的,企业生产与经营状况如何,与他们该拿的钱没有直接关系,对厂子的现状与未来漠不关心也是必然的。
赵紫薇没头没脑地插嘴问道:“徐叔,原先听您说搬到开发区来了,心想那场面一定壮观得不得了。我们来的路上看到,这开发区里没有几家企业真正落户哇。看起来,你的厂子还是最大的呢。”
这个问题,也是大家萦绕在心底一直想问的事,所以对赵紫薇轻率的插嘴也不责怪,只是都把目光落在徐厂长脸上。
“嗬嗬,你们听说过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事么?”徐文强没做正面回答,而是莫名其妙地冒出这个反问。在座的是六o后、七o后的人,赵紫薇和秦苏怡还是九o后的,他们对当年的全国性“大跃进”只有粗浅的印象,并不晓得其所以然。
“我也是没事研读中国现代工业史料时了解一二的。”徐文强说:“在那个年代,大家凭着一股子为国争光的豪壮气魄,在‘赶超英国’‘赶超美国’的口号下,全国一窝蜂地‘大跃进’‘放卫星’,不说工业,农业上居然比拼到从什么‘亩产千斤’狂飚到‘亩产万斤粮’!到头来,差点儿让国民经济伤筋动骨。若不是中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刹住,后果还不知道会怎么严重哩!”
大家总算是了解了一段历史的大概,但又都纳闷,这和刚才的话题有什么关系呢?
徐文强看出了大家的疑惑,叹息道:“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应该是‘经济特区’,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最早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深圳试行。由于这种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实验获得成功,此后逐步在全国推行,并更名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然而,由于不少地方的领导看到这种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的‘特区’可以吸引外商投资,于是就形成了当年‘大跃进’的一窝蜂局面。嘿嘿,从省里到市里、县里甚至是乡镇,有条件立马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硬着头皮也要上。我们现在所在的双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这种‘大跃进’式的产物。”
经过徐文强这么一说,大家心里明白了个八九:这双城镇虽说也在旅游度假区境内,可是太边缘化了。它位于两巿的交界处,虽说有一条四车道的主干道贯穿镇里,交通倒是便利,但是地理位置是远近不靠。市里、区里和镇上财政投入跟不上,配套设施又差,有不少本来应该由市政投资的如道路、绿化、集中式污水处理等等,要等入驻企业去办,所以并不是大中型企业的首选之地。
“这个开发区圈了近千亩土地,单是给农民的土地赔偿款就过了亿,哪里还有钱搞基本建设?” 知道底细的徐文强吐露说:“所以市里搞拉郎配,强行把我们药厂和另一家做卫生材料的地方国企安置在这里,另外还有一家民营企业贪图用地便宜、三年免税、五年税款减半,才把一座物流大冷库建在这里。就这样满打满算,几年下来,真正在这里落户和运转的所谓‘规模型’企业,就只有这么三家。可惜那么多原先的良田土地,就那么荒废着……”
秦苏怡问道:“徐厂长,我们开车过来的时候,看见马路两边不是有一些已经被企业建了围墙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