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中秋节由来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
言薏苡在晚上夫妻夜话时,询问过莘野中秋节的由来,莘野记得不是很清楚,磕磕绊绊将故事讲述出来。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妇人,她的丈夫因为国家征兵去了前线,丈夫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健在,但身体病弱,他去当兵时,已经有两儿一女,但最大不过六岁,最小的还在襁褓中。
男人去了战场后,一家人都为他担惊受怕,每天在夜深人静时,总会对着月亮许愿祈祷,没有月亮的新月时,他们依旧在同一时间段对着月亮升起的方向祈祷,请求神保佑男人的平安。
战争一打起来少则一年,多则十几上百年。
转眼间,男人离家已经六年有余,期间,他们一家人就收到过一次男人托人写回来的平安信以及他参加所获的所有军饷。
再一次收到男人的消息时,竟然是他不幸战死的消息,以及给他的五十两抚恤金。
突闻噩耗,两位老人承受不住,先后病倒,家里所有的重担全部都压在女人身上,女人咬牙坚持着。
白日里更加卖力地干活赚钱,晚上仍然坚持着向月亮祈祷,祈祷神赐福,让二老康健,祈求神大发慈悲,让丈夫的魂魄归来入梦,她想见他最后一年,更想让他好好跟父母孩子们告个别。
这一天,正是八月十五。
神怜悯这个女人的不幸,欣赏她的坚韧,施法成全了她。
梦中,男人说他没有死,只是受伤在安全的地方休养,军营里没有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因为他失踪多日,一同出来的同伴们已经都战死,所以他被认定死亡。
同一天晚上,老两口和孩子们都梦见了男人,第二天几人把梦一说出来,发现是所有人都做了同一个梦,立即明白是神的恩赐。
从此以后,他们更加敬畏神明,每天晚上对着月亮祈福的仪式,不管刮风下雨,这一家子都不曾停止。
老两口的病渐渐康复起来,一家人夜夜祈祷,日日等着男人平安无事的消息回来。
一等便是大半年,就在他们都快坚持不住,以为那一天的事情纯属巧合时,男人的平安信送回来了。
但是战争还未停止。
又是一年八月十五,一家人一如往常那般祈福和许愿,结果这一天晚上,他们又再次和男人在梦中团聚,一家人欢喜不已。
两年后,男人随着大部队大胜归来,于八月十五这一天,终于在现实中重逢。
男人因为功绩,成功当上一个三品将军,有了皇上的赏赐,他们摆了丰富的酒席贡品祭拜月神,感谢月神的指引和恩赐。
此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将军府里总会摆上贡品,隆重祭祀月神。
消息传播出去后,跟随他的部下纷纷效仿,有些人许下愿望,真的实现了,比如和已故的亲人在梦中相会,或者不敢跟喜欢的人表达情感,便许愿在梦中和心悦之人表露心声,第二天发现两人都做了同一个梦,但那些想要发财升官的人,并没有实现愿望。
这位将军自从平安归来后,祈求的都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没有过对身外之物的贪欲,满满都是一颗为家,为国的真心。
如此,一传十,十传百,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信奉月神,有人认为是无稽之谈。
直到百年后,国家遇到非常严重的旱灾,皇帝求祖宗求老天爷,但愣是滴雨不下。
突然想起来以前在民间游历时,和百姓一起在八月十五这天祭祀月神,当时他求的是见自己已故的母妃,当天晚上便实现愿望。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皇帝选择在八月十五这天祭祀,祈求月神下雨救苦救难。
皇帝看着又大又圆的月亮,眼中满满都是希冀。
“轰隆!”
子时一过,一道惊天大雷划破天际,随即而来的便是滚滚大雨,皇帝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屋外已经是大雨滂沱。
脑子一热,皇帝便冲入大雨中,对着月落的方向磕头跪拜,感谢月神赐下的大雨。
之后,皇上大修庙宇,将月神供奉起来,八月十五这一天也成了月神节。
这位心怀天下的皇帝百年故去后,传到了他孙子这一代,这孙子好大喜功,极度享受奢华淫逸的生活,因为他的无度挥霍,国家渐渐败落,新崛起的国家虎视眈眈,终于发动了战争。
结果,可想而知。
自打开战,国家从未打过一次胜仗,可谓是节节败退。
这孙子想相仿自家皇祖父求月神帮忙,月神又不是他家的,怎么可能出手相助?
最后,为了保住自己最后的荣华富贵,这孙子写了降书,割地赔款。
堪堪抱住自己皇位的孙子,为了发泄满肚子的火气,命人将月神庙统统砸了,更是下旨不许任何人祭拜月神。
百姓们当然不会同意,但更不会明目张胆跟这个杀人不咋样的昏君作对,于是有诗人便写诗,将月神节称之为中秋节,寓意为庆贺丰收。
百姓们打着中秋节名号祭拜月神,为了不让人抓住把柄,都会称月神节为中秋节。
这个国家最终还是破灭,新的皇帝统治这一片土地,觉得庆祝丰收的中秋节寓意很好,刚好可以用这样一个节日让附属小国多一个理由纳贡,于是中秋节便传了下来。
言薏苡听完后,暗暗感叹一句:原来这里的中秋节和神话故事里的嫦娥、后羿没关系啊!
“那……阿野,你相信神的存在吗?”言薏苡觉得这个故事挺玄乎的,比嫦娥奔月还玄乎。
“原本是不信的,但自从觉醒空间后,我觉得确实有神的存在。”
言薏苡看着他一脸认真的表情,不知道要不要告诉他,自己可能可以和神对话。
虽然没有证据,但一次次试验下来,她觉得系统背后操纵的幕后黑手是对于低等位面的人而言堪比神一样存在高等位面人,更有可能是神!
直觉告诉她,她更偏向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