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守得云开见明月
终于等来了晴天,总算有盼头了。
陈苦儿想着,她的何大哥很快会来给她和孩子送吃的了。
可天才晴了两日,地上的雪还没有融化又下起了大雪。
更可怕的是下着雨夹雪,一连几日都这样下着,哪还能出得门去,她绝望地失声恸哭起来。
地里所剩无几的白菜萝卜被冻住了,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挖出来。
陈苦儿己没奶水,母鸡也不下蛋了,两个最小的孩子没了吃的,他们不断地啼哭着。
陈苦儿想起留着等何大哥来煮给他吃的那点儿面条,顾不了那么多就拿了出来。
可吃完了这点面条又会怎么样呢,她不敢往下想,她弄不明白老天爷和她的何大哥到底是怎么回事。
孩子们吃了老鼠肉,脸有了点红润,但又一连吃了好几天冻坏的萝卜白菜,脸色又变得蜡黄蜡黄,毫无血色。
陈苦儿难过的看着她的孩子们,她在心里做了个决定,如果明天她的何大哥还不来,她就把所有的鸡一只一只都杀了吃了,不再考虑后果,先解决眼前的,吃完这些,如果天还不转晴,何大哥还不来,就和孩子们一起去死,除了这样己别无他法。
第二天早晨,陈苦儿和她的孩子们都在睡梦中,孩子们没有东西吃,都无精打采整天躺着。
她也觉得全身软绵绵的整天想睡,她在昏昏沉沉要醒不醒的睡眠中,听到有敲门的声音。
她一下喜出望外,是她的何大哥,一定是她的何大哥给她和孩子们送吃的来了,可马上理智告诉她,万一是饿狼趁机而入,不得不防。
她在灶屋门口顺手抄了把锄头,连衣服的扣子都来不及扣上,便跌跌撞撞地踏着冰雪去开门。
门被冰雪冻住怎么也打不开,她朝外面喊了几声“何大哥!何大哥!”
门外没有回应,只听得有继续敲门的声音。
她害怕门外是饿狼,想放弃开门,但又不甘心,说不定门外的饿狼跟兔子和老鼠一样是送上门来救自己和孩子们的,心想自己手上有锄头,就是饿狼来了也不怕,一锄头打死饿狼,孩子们不就有肉吃了。
她一下来了勇气,壮了壮自己的胆子,把门边冻住的冰雪敲开,小心翼翼的慢慢的打开门。
她没有看到饿狼的影子,这让她虚惊一场,也没看到她心心念念的何大哥,却意外的看到了被她赶出家去的小狗和小猴。
它俩站在门外的雪地里,用害怕的眼神可怜地望着她。
她正想把门关上,再一次狠心把它们赶走,只见小狗叼起一块雪地里的长条子足有三四斤重的上排猪肉,小猴在雪地上提起个包裹背着,趁陈苦儿还没反应过来,它们俩已溜进了门,把叼着的肉和背着的包袱放在陈苦儿身边。
陈苦儿心情复杂的关好门,提着猪肉和包袱往灶屋走去,她打开包袱见里面有年糕、糍粑还有一些包得精致的粽子。
它们是怎么弄来的,也难为了它们要费多大的劲才能把那块猪肉和这么重的包袱带到家门口。
陈苦儿顾不得细思,眼前的食物让她看到了希望,活着的希望,热泪夺眶而出,她激动地大声嚷着:“孩子们,快起来,我们有吃的了,有吃的了。”
孩子们根本不相信阿妈的话,阿妈经常会骗他们,高兴之后总是失望,又何必高兴呢。
玉珠虽然不相信阿妈的话,但阿妈要她起床,她自然不敢再睡。
这时小狗和小猴闯了进来,小狗激动地咬扯着他们的裤脚,小猴跳上床亲着他们的脸蛋。
三个小孩见着久违的小伙伴高兴坏了,一起来到灶屋,闻到了粽子的香味,这才相信妈妈的话是真的。
孩子们总算吃上一顿饱饭,陈苦儿悬着的心也放下来了,想着昨天在绝望中赴死的决定有多荒唐。
第二天清早,小狗小猴突然扯着陈苦儿的裤脚往门外去,怎么也不松开。
陈苦儿心想,小狗和小猴带回这么多吃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小猴小狗平日里杂耍时挺机灵的,它们不会说话,或许是用这种方式要告诉自己什么。
为了生存,她决定跟着它们出门,去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她又很为难,把孩子们丢在家里有些不放心,她考虑再三,不能在家坐以待毙,于是她狠狠心对女儿说:“玉珠,你在家带好弟弟妹妹,我跟它们出去看看,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锅里有吃的,弟弟妹妹饿了,你就喂他们。”
她说着背上背篓,手上拿了一把挖药时常用的小锄头,有些犹豫的跟着小狗小猴往外走,她要去寻找自己和孩子们能活下去的路。
小狗和小猴在前面带路,陈苦儿紧紧地跟在它们的后面。
大雪天一片白茫茫,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很容易迷路。她只能顺着小猴小狗的脚印前行。
她手上紧紧握着小锄头,这把小锄头磨得非常锋利,它能当工具也能当武器,万一碰上饿狼,大雪天要逃是逃不掉的,只有拿起武器跟饿狼搏斗,好在一路上没有见着饿狼的影子。
跟着小猴小狗走了很长时间,也不知道它们究竟要把她带到何处。
她有些后悔不应该跟它们出来,不应该拿一家人的性命来冒这个险。
她突然看到了那一棵最熟悉不过的大树,尽管它全身裹着白雪,但遮不住它与众不同的高大雄伟。
以前出门杂耍卖药,经常从它的身边经过,大热天还在它下面歇脚乘凉,它枝大叶茂,下雨天也可挡风避雨。
这里离家不是很远,平时只要走一两个小时就能到,她想靠着树休息一会,可小猴小狗依旧精神充沛地往前面奔去,她不得不继续跟在它们的后面。
又走了很久,小狗和小猴把她带到两棵树紧紧相抱的面前。
她记得很久以前她和她的何大哥曾经还在这两棵树下卿卿我我,还把这两棵树叫夫妻树,她有些触景生情,这两棵树依旧紧紧地抱在一起,而她的何大哥却没了踪影,她满脸泪水。
可小狗小猴哪能理解陈苦儿的伤心,它们往前奔着,时不时转过身朝陈苦儿叫上几声。
凭她跟小狗和小猴的多年交情,知道它们在欢叫,是在告诉她已到了目的地。
她这才抹干了眼泪,把头巾取下抖掉头巾上的雪花,朝它们叫的方向望去。
原来小狗和小猴把她带到一条通往岩洞的小路上,岩洞离小路很近,这个岩洞是他们一家人去外地时避雨歇息的地方。
记得有一次下大雨,雨一直不停,一家人在山洞里过了一宿,望好妹妹也在。
当时望好妹妹说了句,这山洞像个大墓穴,何大哥乐滋滋地说,好呀,天然的墓穴,以后我要是死了,我就葬在这里。
陈苦儿想到这里,心里害怕的直发毛,是不是她的何大哥出了什么事,此时正在山洞里,被小狗小猴发现,然后把她带到这里来见她的何大哥。
她一想到这,心怦怦直跳,她的何大哥一定是为她和孩子送食物来到这里,他是受伤了还是死在这里了?如果他死在这里,孤身一人在山洞里,她要陪着他,要永远的陪着他,并且把孩子也带来一同陪他,以后一家人会永远的在一起不再有分别的痛苦。
陈苦儿提着狂跳的心,跟着小狗小猴来到岩洞口,平时的岩洞口有很多从岩壁上倒挂下来的藤蔓,像一副门帘挂在岩洞口,很难让人发现这里有个岩洞。
现在岩洞口几乎已被大雪完全封住,被封住的岩洞口有一个小小的雪洞,雪洞前有隐隐约约的高低不一的小狗的梅花印和小猴的脚掌印,几乎都被雪覆盖了。
小猴小狗奔到岩洞前扒开了雪洞口就钻进洞里去了。
陈苦儿急急地跟着往洞里面瞧,却什么也瞧不见,里面一片漆黑,积雪把她挡在洞外,雪洞口太小,她怎么也进不去。
她想起手上的小锄头,她把雪洞的洞口挖宽,正好容得下她进到洞里。
洞里可比外面暖和多了,但黑的可怕,像是真的进了墓穴。
她庆幸临走时带了火柴,从衣袋里摸出火柴划了一根,借着火光四处张望了一遍,并没有见到她的何大哥。
手中火柴很快就熄灭了,她记得洞内有以前放着砍成碎条备用的松明,她又划了根火柴找到了松明并点燃了松明。
一下子洞内通亮,只见在洞的一处乱七八糟堆着些吃的、用的、穿的,甚至连银子铜钱都有。
她看到这些东西傻了眼,这些东西是怎么进到岩洞里来的。
一定是小狗和小猴不知从哪里搬来的,因为天上是不会掉这些东西在山洞里的。
她怎么也不明白小狗和小猴能弄回这么多的东西。可此时容不得她多想,家里一群孩子还在等着她呢。
她急忙把自己的背篓装得满满的,看来这些东西还得分几次来拿,才能都搬回家。
此时此刻,她庆幸当初把小狗小猴赶走是明智的,现在小狗小猴反而救了她和孩子们。
小狗小猴其实是拿了村里人祭祖祭菩萨的供品。才开始村人还以为是祖宗菩萨吃了拿了自己的供品,很快便传开了,神乎其神,村里人都信以为真,大家纷纷拿出好吃的,让自己的祖宗和大慈大悲的菩萨来享用,那些有钱人家,他们在供品盘里还放着银子和铜钱。
小猴小狗平时在外杂耍卖药,向人讨要银子铜钱,它们自然认得银子铜钱也就不会放过。
有一天却被村人发现,享用供品的是一只小狗和一只小猴,村里人就追着打它们。
这样被村人追打好几次,就不敢再去拿村人的供品,只得躲进了藏着供品的岩洞里。
它们想家想主人了,便决定回家。
就这样,小狗小猴意外带来的食物把陈苦儿和她的孩子们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天总算放晴了,雪也开始融化了,这次的饥饿提醒了陈苦儿,不光要种菜还应该种些粮食。
她决定在篱笆外弄一块地种上粮食,她记得母亲对她说过的一句话,求人不如求己,认财不如认土。
日子紧巴巴地过着,天气开始暖和了,陈苦儿始终不见她的何大哥来看她和孩子。
屋前的那棵桃树花苞已满枝头,水潭边的垂杨柳吐出嫩嫩的绿叶,大地万物苏醒。
陈苦儿忙着那块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家里的母鸡已孵出了一窝小鸡,自豪地咯咯咯地呼唤着它的孩子们。
小狗一会儿跑到孩子们身边,一会儿追赶着蝴蝶,小猴经常会在屋子附近的树上掏一些鸟窝回来,陈苦儿和孩子们总算是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郑望好与何奇特生的孩子取名叫何郑珠,满月那天,为孩子做了满月喜酒。
何麻婆把近亲远亲以及不着边际的亲戚都请来了,何家村比较有头脸的人物也请来了好几位。
那个被郑望好医治好不孕症,己怀上了孩子并且很快就要生了的妇人王桂香也领着丈夫何传代前来喝喜酒,整个家里家外乍一看显得喜气洋洋。
郑望好己在何家村一带小有名气,何家村的人把她吹成了神,吹成了菩萨,吹成了送子观音的化身,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女郎中女神医,慕名而来的求医者越来越多。
郑望好看着前来祝贺的,手里提着的礼物,心里甭提有多高兴,脸面甭提有多光彩。
她有些难为情地说:“都是乡邻乡亲的来喝喜酒,又何必花钱买礼物,你们要真感谢我,把钱留着以后在何家村建个学堂,让何家村的孩子们都能学文识字,到时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齐心合力建学堂,你们或许会说我在纸上谈兵,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学堂会有的,想念书的孩子都会有书念。”
大家听了都表示赞同:“是啊,是啊,郑郎中讲的对,何家村是应该建个自己的学堂,这样何家村的孩子就不用跑老远去求学了,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