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分封宗室
朝廷定下新年号后,来年开初春便要改称“元利元年”。
福宁殿内,柴宗训正等着接见一批人,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同为先帝之子的兄弟,柴宗让、柴熙谨、柴熙诲三人。
不一会,三人摇摇晃晃步入殿内,年纪最大的柴宗让不过刚满五岁。行礼后,柴宗训立马让几个弟弟起身。看着眼前的三位幼弟,柴宗训顿觉压力山大,大周天下被夺之后,三人中只有柴熙谨被潘美收为养子,但没有活多久便死了,另外两个则干脆不知所终。
“朕这几日忙着,你们都是朕的手足兄弟,若有哪里不适应,尽管来找朕。”
“回皇兄,眼下臣弟们一切都好,只是父皇驾崩,臣弟们还一时无法释怀,父皇走了,我们只能依靠皇兄了,幸而宫人们都将弟弟照顾得很好,皇兄无须忧心。”柴宗让一个半大的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给柴宗训这位皇帝回话。
深宫中的孩子都比平常人家的孩子懂事得早,柴宗让的话只能让柴宗训安心一分,柴荣走了,这些兄弟们的名分还是要早点定下来,只有挫败篡位者的阴谋,才能保住他们的命。
“那就好,过些日子,朕会给你们封爵,有爵位在身之后,你们要好好读书上进,长大以后要当皇兄的好帮手,帮着皇兄一起守好这份家业,明白吗?”
“臣弟们遵旨!”柴宗让赶紧拉着两个年纪较小的弟弟跪下,此刻也只有他知道,一个爵位算是保了他们几人一辈子的荣华富贵。
隔天,柴宗训先去找了符太后,趁着商讨先帝入葬的事,提及了几位幼弟。
“母后,儿臣觉得,几位幼弟年纪尚小,身边都还需要人照顾,况且儿臣离大婚还远着,不如先将弟弟们留在宫中教养,也好让他们能早点读书识礼。”
“陛下所言极是,宗让几个还小,一时间没了父亲,往后陛下就得尽到长兄的职责,待到他们长大,也能成为陛下的助力。至于他们的爵位,不知陛下是怎么考虑的?”
“母后,儿臣想给几位弟弟封王,让他们安心,也想以示天下,我柴家代有人出,不惧此乱世风云。”柴宗训没有吐露往后让他们联姻武将的打算,只想待时机成熟后,自然水到渠来。
“此事哀家同意了,陛下可在明日早朝向众位大臣提起,大家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符太后此举也是想让柴宗训能够多在朝臣面前展现自己,说是临朝称制,符太后并不贪恋那个位置。
“儿臣多谢母后!”柴宗训听到此话,连忙起身对着符太后拱手一拜。心想,待到自己长大,定然不忘符太后今日扶持之恩。
第二日早朝,待朝臣们奏事完毕后,柴宗训顺势提起先帝诸子。
“朕昨日见了燕国公柴宗让几人,顿觉安心了不少,有朕的骨肉兄弟在,朕虽年少登基,也就不怕了。先帝留下的血脉不多,身为长兄,朕也必须担起照顾幼弟的责任。”
柴宗训话音刚落,下首文官第一排中间便有人站了出来,此人正是符太后曾提及的进士第一王溥。
“陛下,恕臣直言,陛下已登至尊之位,燕国公虽说是陛下的亲兄弟,但也应该避陛下之名讳,自请改名为先,而后再谈其他。”王溥说完后仍站在原地,颇有一副立等回音的架势。
柴宗训不知历史上的王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能在主君仍在朝为君的情况下,选择与叛将勾结、降阶而拜,丝毫不曾反抗就“败”给了时势。此时此刻,活生生的王溥与柴宗训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快让你弟弟改名。
“此事简单,便让宗让改名为熙让,正好与两位弟弟相同。”柴宗训不愿在这件小事上纠结,规避帝王名讳本就是历朝历代的常规做法。
“陛下英明!今日早朝陛下主动提及燕国公几人,是否想要晋封他们为王?”
“正是,按照惯例,朕也该为他们封王,各位有何异议?”
“不知太后意下如何?”王溥见柴宗训心意已定,转头问起了临朝的符太后。
“哀家觉得无甚不妥,先帝诸子若有王爵在身,也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毕竟如今陛下年幼,尚未大婚,多做些准备也是应该的。”
柴宗训不由得在心里为符太后竖起大拇指,自己年纪还小,又没有大婚生子,照顺序排下去,如有万一,熙让几人便是最有可能承继大统的人,如果此时还有人不同意给他们封王,说他们有不臣之心都是轻的。
果然,符太后发话之后,身为武将之首的赵匡胤站了出来,“太后所言极是,臣认为该为陛下的同胞兄弟封王。”赵匡胤话毕,诸多武将一同附议。
接着,范质与魏仁浦领着剩下的文官齐刷刷地一拜:“臣等附议。”
单留一个王溥孤零零地站在朝堂中间,他八成是在想:让我出来顶雷,完了全都“附议”,还有没有一点人情味,下一秒……
“臣王溥附议。”
“既然众位卿家都没有意见,那朕便下旨封柴熙让为曹王,柴熙谨为纪王,柴熙诲为蕲王。”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为诸弟封王的事让柴宗训看到,朝堂上确实对他们孤儿寡母的信心不足,毕竟在他们心里,打得了天下、治得了天下的是柴荣,不是你柴荣的儿子,身处五代十国的乱世,哪管你是哪个王侯将相的后代,说不定下一秒就会成为别人“功成名就”的垫脚石。
大周的天下,柴宗训究竟能不能保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