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李三古堆 > 第346章 话说淮河鱼

第346章 话说淮河鱼

却说赵丽颖和李和平俩人化装成一对难民夫妻,混入老百姓中往北走。

鬼使神差,他们也到了梨花坞。

何大林一个人去淝河里捕鱼去了,家里只剩下花儿和她的母亲。

现在洪水已退下去了,何大林就到淝河与淮河交界的地方,这里的鱼最多,并且是那些个很值钱的鱼,比如鲹子鱼、鳜鱼等。

“冬吃鲢子夏吃腰,二把月里吃鱴刀。”这是沿淮两岸人们妇孺皆知的口头禅,意在炫耀淮河里的鱼。

这淮河里的鱼呢,就是与众不同。那个鲜爽,那个嫩美,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

因为淮河鱼都是在浩浩荡荡流动着的活水中长大的,呈流线形,鱼的活动量大,体态瘦,条子美。绝对不象池塘里的鱼儿大腹便便,富态十足,吃起来有一股泥腥味。

日夜奔流的淮河还出神的奇,不但叫你能够吃上鱼,而且一年四季吃上不同的鱼,让人羡慕,令人垂涎。

不是嘛,“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歌谣传咏了多少代、多少人啊!绵延千里的淮河流域,被淮河闸拦腰阻断,使上下游形成了一道人为的卡子。

特别是在闸下,为了保护河床不被湍急的河流冲刷,有意的抛下了大量的石头。石头与石头之间的诸多缝穴自然便成了鱼类栖身之地。好多好多的鱼们便在此安家做窝繁衍生息。

那句口头禅还流露出一条玄机,淮河里的鱼是讲究时令的。什么样的季节出什么样的鱼,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如春季里百花开,清清河水鱼徘徊。这个季节主要产刀鱼、鲫鱼和鲹子鱼。

刀鱼,古称鮆,学名魛鱼、鲚鱼。属洄游鱼类,是淮河里的报春鱼。

开春第一鲜,刀鱼首当先。此鱼形体修长,头大尾小,扁薄的就象篾匠所使的蔑刀,故称鱴刀鱼。

此物腮下生长须,象麦芒,周身多刺,腹部银白,鳞片细碎,肉质细嫩,味美而芳香。

清明前的刀鱼最具魅力,以肉细、刺软、味香而驰名。

油炸,肉脆骨酥,馨香盈腔;清蒸上桌,在口、舌的轻泯细吮中,醇鲜味刹那间在唇齿间漾开,直沁心脾。

清明一过,刀鱼的刺就会由软变硬,其味其价也一落千丈了。

鲫鱼简称鲫,为鲤科鲫属,又名鲋鱼,俗称草鱼蛋子、草鱼壳子。头短而吻钝,体厚而腹圆,无须。

此鱼生命力极强。人说有水就有鱼,夸的就是它。因此有人戏称它是草籽儿变的。

此鱼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最佳吃法是汆汤,汤汁白浓如奶,鲜香四溢,属上乘滋补佳品。

特别是对妇女产后催乳,具有独佳之处。一般人钟爱“品”其头,滋滋有味,清香袅袅,妙不可言。

鲹子鱼是淮河最为常见的小鱼,身如柳叶一样狭长,扁平,鳞白如银,又名白条鱼。

这个小东西个性张扬,偏爱浮着水皮象箭一样窜来窜去,也有人把它叫鲹条子或窜条子。

在水面上清晰可见其敏捷而矫健的身姿。烹饪方法甚广,做小鱼贴饼、干炕鱼夹馍都招人喜爱。

最经典的是用它来做酥鱼汤。将小鱼斜切两截,用鸡蛋清、淀粉、葱、姜、小茴香、辣椒混合物一裹,以热油炸熟后抛于汤中同煮。几分钟起锅,再佐以香醋,那酸香味直冲脑门,开胃又提神,非常爽口!

夏天里,水茫茫,大鱼小鱼排成行。尤其是盛夏,淮河雨水充沛,各色鱼类进入活跃期。白鱼、淮王鱼、青鲭子、鳊鱼、鳜鱼等赶集一样你争我抢要当浪花中的主角。

白鱼,也叫淮白鱼,体长、个大、身扁。俗称腰子、腰花。因其头尾明显向上翘撅,故称撅嘴腰子。

其鳞细、色白、腮小、身瘦、口阔,一般重在三至七公斤,最大可见十公斤以上。适合红烧、清蒸。

白鱼是淮河享有盛名的水产,早就名扬历史。

有史可查的是在夏禹时代已有“淮夷贡鱼”的记载。而那个贡鱼,其实就是白鱼。

白鱼因其味美绝伦,赢得许多文人骚客对白鱼称赞有加。

如宋代苏轼有“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诗句。杨万里在《初食淮白鱼》中也有“淮白须将淮水煮,江南水煮正相违”的佳句。

常言说鱼水情深还是有趣的,鱼儿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鱼。到了最后就是鱼被水给煮了,水啊还是钟情地滋润着鱼!

戈丫鱼,头大眼小,背青腹黄,有须,光滑无鳞,有黏液。因其脊部和下巴后长有三个硬刺,上一下两,故称戈丫鱼。

那刺坚忍而锋利,一般人宰杀它十分棘手,极易被刺伤着手指。行家处理它是有一套技巧的,只需右手的三个指头并用,中指和二拇指掐着它的下巴那两个张开的刺,大拇指顶住其嘴部,然后以左手撕其下巴,戈丫鱼的肝胆肠子很轻快的就撕出来了。

戈丫鱼肉鲜、嫩、滑、爽,家常吃法最好。红烧时配以粉皮、豆腐味道更佳。

戈丫鱼有好多种。体形较大的是淮王鱼,又名肥王鱼、长尾鮠。土语称鳠子。属鲶形目,鮠科。头尖,吻厚,眼小。鱼体呈纺锤形,样似鲶而口在颌下,尾有叉。一般的重在二三斤,大的可以长到七八斤。是淮河独有的珍稀鱼种。

文幽邀鱼体可随水温的变化呈青、灰、黄等色交替变幻。因西汉淮南王刘安爱食,故冠其以“淮王鱼”了。

“奶汁淮王鱼”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誉。个头小些的有青鲭子、黄颡。偏小的叫汪丫鱼、刺狗子。

此鱼在水中会打洞,出水时“咯咯”有声。因为在麦收季节产量最多,又叫麦黄汪。头大尾小的呢,唤之为虎头汪。

鳜鱼,俗称季花鱼。其嘴肥大,上颌短下颌突出,全身呈青黄色,背部隆起,鳞细,有暗暗的彩斑。

此鱼因肉嫩味美而闻名。淮河人吃法擅长清蒸、红烧。乡间有“淮河季花盖世鲜,清蒸红烧诱神仙”之说。

而随着徽菜的卷入,臭鳜鱼备受人们青睐。一向讲究吃鱼且又特别器重喝鱼头鱼尾酒的淮河人傻眼了。若将臭鱼头对着客人、朋友,既闹出了笑话也惹起了尴尬。

由此,不知是谁想出了妙招,就在此鱼上桌时将整条鱼往桌上一横,这样满座皆大欢喜,只管大快朵颐了。

银鱼,过去称脍残鱼,又名白小。这种鱼体长只有半虎口。就是因为它小,捕捞时很费神,需要用小而密的锦纶胶丝滤布才可以逮得着。

每年午季收罢小麦,正是银鱼捕捞季,行话说的好,“场上麦堆尖,河里银鱼鲜”。

该鱼全身呈圆柱形,小而剔透,洁白晶莹,纤柔透明,如玉似雪。其肉肥嫩鲜美,食之不去鳍不吐骨,历来是沿淮居民喜爱的水中珍品。银鱼羹、银鱼蒸蛋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佳肴。

鳊鱼,头小身扁鳞细。民间都叫它鳊花。因为它的头特别的小,也称小头鳊花。清蒸、红烧都是百姓餐桌上的至尊美味。

夏季里,淮河还有一些常见而量很少的鱼类,比如泥鳅、燕鱼、骂婆婆鱼、死光皮、魛鳅、黄尖、麻鸡、红眼马郞等。偶尔也可见黑鱼、黄鳝、甲鱼的身影,量极小。

秋风起,鱼欢喜。为了保证一冬之需,秋季鱼类欢天喜地的大量进食。在瑟瑟的秋风里,人们大量收获淮河里的鲤鱼、鲶鱼和草鱼。

鲤鱼是大家所熟悉的鱼,它长相美观,形态俊俏,无论是活鱼还是红烧后装入盘中,都十分招人喜爱。

靓丽而又华美的容貌,使它成为旧时人们走亲访友和礼尚往来所携馈赠礼物的首选。从古时一直延续到今天,它还属结婚庆典中男方下聘礼时的必备物品。

鲤鱼肉腥酸味甚浓。要除腥就得抽其筋。将鲤鱼从头下至尾上横切,以刀背或拍或挤鱼肉,就将白若丝线的筋徐徐抽出。这样吃起来才津津有味。

鲶鱼,浑身呈青灰色,头大嘴大,有须,无鳞。鲶鱼炖豆腐鲜嫩柔滑,是人们较为喜爱的地道家常菜。

草鱼,别称鲩鱼、混子、青鱼。此鱼身大体长,丰腴肥嫩。一般可长到七八斤,大的可达二三十斤。

用草鱼做酸菜鱼是好多人的最爱。殊不知草鱼的精髓在其鳞,吃法有二:鲜湿的,熬鱼鳞冻,状似凉粉,味鲜无比;晒干的呢,以热油炸之,焦脆可口,香沁肺腑。

冬水凉,鱼儿藏。冬天天寒水冷,好多鱼类趴窝进入冬眠期,踩着时令而来的鲢鱼、条丁子、黄瓜鱼便闪亮登场了。

鲢鱼,又叫鳙鱼,俗语叫鲢子,按长相有胖头鲢子和小头鲢子之分。按色泽有白鲢和血鲢之别。

此鱼生长速度快,一年可以长到三四斤,是冬季淮河的当家鱼类。红烧鱼头或鱼头汤是大众所钟爱的美餐。

条丁子,头大尾小,身体细长,呈圆锥状,形如古代造船造车所用的大钉子,故称车船钉。

此鱼身上又可见麻麻的褐色斑纹,故而也叫麻姑锥。肉质肥而不腻,鲜嫩而茸刺少,属淮河中的高端精品鱼类。

黄瓜鱼,学名冰鱼,其身长数寸,粗若小拇指一般,蛇形头,除一对乌黑的小眼之外,通体透明无鳞,洁白如玉似冰。

隆冬之时正是捕获黄瓜鱼的最佳季节。这家伙生性娇贵,出水即死,而且捕捞期极短,头尾仅有一二十天的光景。

天越寒,冰越厚,黄瓜鱼越肥,因它离水后散发出一股扑鼻的清香,宛如初夏嫩嫩的黄瓜;可以连肉带刺一起吃,那软骨脆似黄瓜,味亦如黄瓜,民间俗称黄瓜鱼。

历来属于淮河特有淡水鱼类中之极品,因为产量稀少,弥显珍贵,市场上难觅踪影。其肉肉嫩而爽滑,味鲜而不腥,吃法多种多样,蒸、烧、炖、炸各领风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