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李三的作派
李三找到了唐县长这个靠山,就打算在西正阳开一家铁匠铺。
李三对找靠山开初并不十分在意,都是凭本事吃饭,谁离开谁还不要活了?!
但听了舅舅爷的一番话,又觉茅塞顿开:“对呀,西正阳是个什么地方?就说诸葛与刘,那简直就是一个战场!”
舅舅见大家都赞成,进一步说,光有县太爷当靠山还不够,在西正阳,还得有一个准靠山,李三的靠山需要这个准靠山传递。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西正阳必须有一个能够罩得了李三的人。你想哈,县太爷在县上,且公务繁忙,如果真有事,远水解不了近渴。
倪玉霞插了一句:“是啊,西正阳还不是寿县的地界。”
对嘛比!舅舅爷说,若是西正阳有一个能够罩得了李三的人,纵然有事,也可以先解一下“近渴”,再慢慢等这个“远水”。
就目前而言,西正阳解“近渴”的这个人,应该就是我那个远房亲戚了。
如果真有事,到时不管我那个亲戚能不能罩得了李三,但是只要一抬出县太爷来,对方吓都会被吓死。
这意思说得忒清楚,大家明白!所以无须多说。
于是最后敲定:李三由刘三江(舅舅的远房亲戚叫刘双江)介绍到西正阳开铁匠铺,刘双江会把县太爷唐明友与李三的这层关系在西正阳悄悄传开。
这叫舆论先开路!
晚上睡在床上,两口子还是睡不着。李三很奇怪,以往老婆玉霞凡事都抢先,今日却是很少听到她发言。
他问:“玉霞呐,想什么呢?该不会是后悔了吧?”
“后悔什么?”
“后悔去西正阳哇!”
一阵儿沉默。
不几,倪玉霞说:“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嘛!西正阳,情况蛮复杂的。那个舅舅爷,他的远房亲戚,靠得住么?”
李三说:“我也不知道。世道炎凉,况且又处在连续的大灾年,谁家都不容易,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帮咱们。”
“先也不要想那么多了,事到事边来吧!”倪玉霞说。
“诶,玉霞,我问你个事。”突然李三坐起来说。
“什么事?你问吧!”倪玉霞也坐了起来,一只手撑在床板上。
此时房间里并不全黑,码头上的路灯有些微弱的光线射了进来。
亵衣,就是内衣。现代的人们晚上睡觉有特制的内衣,也叫睡衣。内衣不分男女,都可以拥有。
但亵衣却专指女子的内衣。它不分白天晚上这种场合的,一般穿在身上,直到要换洗的时候为止。
古代女子的内衣最早被称为“亵衣”。过腰、胸、肩等分别系带,是为了在流动中达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
袋口的拼接处,必须绣上小幅图案来遮住线的结点,保持画面完整,这便是所谓“触景生情”。
这些图案汇聚了绣、缝、贴、补、缀、盘、滚等几十种工艺,用以表达不同的主题。
所以说,古代女性的“亵衣”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中国古代汉族女子内衣在造型理念上,强调在内衣的方寸之间通过巧妙分割来塑形修身。
在款式结构的经营中注重平面形态的不同分割与布局,在奇巧的方寸分割中体现独到的创意理念,达到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韵。
古代女子内衣的制式既具有合乎人体装束的自然属性又与习俗礼仪的社会属性相对应。它所包含的“因人定制”、“因题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征,充分体现着古代女子内衣文化的深邃广奥。
它从外形设计到具体的某一细节,均明晰地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文化与表现。它在款式艺术的创造法则中既有长短宽窄的穿插,又有厚薄动静的变化。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款式结构有“前后覆绕式”与“前胸单片式”两种,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款式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仿动植物形态等数大类。
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妇女相对于古代女子来说,解放了不少,亵衣已不那么讲究了。
但还是喜欢穿“亵衣”。
而倪玉霞喜欢穿长方形对襟的那种,这可能与她壮硕的体形有关。
倪玉霞起先不清楚丈夫的用意,以为他是要自己重视他即将提出的问题。因此,坐姿端正,这样不会分散精力。
于是她端坐在床上,等待丈夫的问话。
“当家的,你不是有话问么,怎么又睡了?”倪玉霞推着李三说。
“不问了!明天再说。睡觉!”李三闷声闷气地说。
“你这个人,一惊一乍的,真是……”倪玉霞挨着丈夫睡下了。
第二天没事。师兄的舅舅过河到西正阳去了。他是去把昨天商量的结果告诉刘双江,让刘双江好有所准备。
李三是个闲不住的人,没事他就帮师兄。
“大哥,今天你多休息休息,让我来替你些累。”李三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沬说。
“三儿,你不休息休息呀?这跑了几天!”甘牯子关心地说。
“这几天又没干活。不累!”李三说。
“那好吧!你掌钳,教教我这两个徒儿。”甘牯子指示说。
又把头转向两个徒儿,说:“你们两个小崽子,听着,我师弟的手艺绝了,你们好好学。”
“是!师父!”两个徒儿齐声答。
李三拿起火钳,将半成品放进烘炉里。
由于他是夫妻店,习惯于将原料放过烘炉里就开始拉风箱。
可是,师兄这里有两徒弟,他们配合默契。如果师父在掌钳,一个徒弟抡大锤,另一个徒弟就拉风箱。
所以,李三将原料一一一块半成品镢头放进烘炉里,这个徒弟就拉开了风箱。李三白做了个拉风箱的架式。
李三见有徒弟拉风箱,自己倒没有事似地站在砧子前,自嘲地笑笑。
对面的那个举大锤的徒弟一双眼睛净盯住李三,他盯李三干什么呢?他盯李三的一举一动。
这是他师父甘牯子告诉他们的。他师父说,一个好徒弟首先要做到“三勤”:眼勤、手勤、脚勤。
所谓眼勤,就是看师父的一举一动。大凡一个师傅在干活时,他的神情会全部融入活儿中,从最初的选料,到粗坯锻打,再到精心加工,最后回火淬火,一气呵成。
这一个过程,徒弟都应仔细看,不可漏过一个环节和细节。所以,有的徒弟出师后,简直就是师傅劳动的翻版。
可是这次他们失望了。
李三在那里站着没事,就没事找事:拾掇工具。将小锤放在自已认为称手的地方,将火钳摆好。
其实他们的师父甘牯子这个时候就会静静地站在炉前,做什么?观察火候,并不时地对风箱手(拉风箱的徒弟)发出一系列指示:强一一弱,强一一弱。
李三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