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精兵之策
或许陈飚又觉得自己不应该讲造纸的事情,他又把话题兜回去:“登记造册之后,这用途就大了,例如发放军粮时,按登记发放,不会少发,亦不会发得太多。又例如士兵伤残、战死,亦根据登记发放抚恤。”
“等等……”周瑜打断了陈飚的话:“发放抚恤?”
这战乱年代,很多人跑去当兵,只为一口粮,死了就死了,哪有什么抚恤?
“正是,我不仅要为伤残或战死的士兵发放抚恤,还要为士兵发放军饷。”
周瑜和鲁肃又是目瞪口呆,鲁肃急忙反对:“主公,这可不行,这得花多少钱?我军哪有那么钱?”
天下大乱之后,各地诸侯养兵都是靠自己筹集,士兵军饷极其微薄,有的士兵还没有军饷。士兵唯有在打了胜仗之后,获得缴获的机会,才得到一些额外的收入。
“现在没有,以后都会有的!这事以后再说,咱们还是先说说解决私兵之事。”陈飚也不想说一件事时,老是要改变话题,去讲其他事情。
“总而言之,我打算提高士兵所得,我军的士兵待遇远高于其他士兵,如此一来,百姓才会踊跃当兵,为我而战。”
“届时,我再鼓励将领上交私兵,那么有私兵的将领不交也不行呀,一则,用自己的钱养兵,还不一定养得起;二则,就算他们不交,手下的私兵也跑了,都跑到我这里来了。”
周瑜和鲁肃恍然大悟,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士兵自然要跑到有军饷的军队里当兵。
“主公,这士兵得到的太多,会占用我军大量钱粮,由此造成负担,我军就无法招募更多的士兵。”鲁肃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了。
“这简单,我军日后要走精兵之策。”
“精兵之策?”周瑜和鲁肃又是一愣,两人感觉到陈飚说了好几个他们以往从未听说过的说法。
“不错,士兵贵精不贵多,我军以后招募士兵,要求要严格,加入我军后,也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具备了在战场上厮杀的技能,才能真正上战场。”
“这士兵精锐,每一战折损就少,还照样能打胜仗,我军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士兵。士兵少了,就会有更多的百姓种田,收入就多了。”
“就如高顺率领的陷阵营,就七百人,但个个英勇,每次出战,一对三的兵力仍不落下风。”
“这士兵少了,节省下来的钱我就用来打造器械,岂不更好?陷阵营的每一个士兵都身穿藤甲,全营有四百把长兵器,五百把弓箭,还有两百个盾牌,且这盾牌都是铁制的。”
铁盾牌用铁量极大,一个盾牌用铁量顶得上几十把刀,这价格不菲。刘晔和铁匠蒲览曾在庐江境内发现过铁矿,但开采困难,至今都没办法提高铁产量。
“总之,我希望提高我军军队的战力及待遇,同时限制了将领的权力,如此一来,将领的私兵就慢慢地成为累赘,适当的时候就收回来。”
周瑜和鲁肃没有说话,或许两人也不知道陈飚讲得是否有理,他们需要时间思考。
“至于当地豪族,他们的私兵主要源于藏匿的人口,今天下大乱,户籍制度崩坏,我等要重新建立户籍制度,清点扬州境内的人口,制黄册,丈量土地,制鱼鳞册。”
黄册和鱼鳞册被陈飚称为两册制度,前者用于户籍登录,后者用于土地分配与耕种。他在庐江实行两册制度已有两年了,后来在江夏、九江和柴桑慢慢推广,前者归刘涣负责,后者由国渊负责,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刘涣和国渊虽名声不显,但已经是他的最得力的助手。
“两册制度在江东亦要推进,一旦推进,百姓就会被分配土地,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豪族藏匿人口用处就变小,而被藏匿的人口更向往外面的生活,就会对豪族进行反抗。此时,我再推行相应政策,顺水推舟,严禁豪族藏匿人口,必能水到渠成。”
“扬州地广人稀,又沃野千里,养活几千万人口都没问题,现在整个扬州才三四百万人口。”
“那山越该如何对付?”周瑜和鲁肃已经跟不上陈飚的思维,便不自觉地换个话题。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原则上周瑜和鲁肃都是豪族。
“原本我对山越持友好态度,认为他们只要不惹我们,我们也不宜去惹他们,但我还是想简单了,山越人曾经袭击柴桑,我不得不警惕。”
“山越人虽分于江东各地,但实际并非一族人,而是各个独立的存在,只是我等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将其统称为山越。如此,我等可逐个击破,先北后南。”
“豫章南部,会稽南部较偏远,我暂时不管,只能听之任之,我首先要解决的是丹阳境内的山越及豫章鄱阳湖一带的山越。”
对于丹阳郡的发展,陈飚是有规划的,否则他就不会去修虎林城了。
“丹阳山越集中于宛陵的西南面、南面的泾县、黟县、歙县等地,我需要在宛陵派能人镇守,先礼后兵,如若山越不服,只好以兵压制。”
“待解决丹阳山越后,再徐徐南下,进入会稽境内,豫章郡亦是如此。”
周瑜低头思考着:“山越之民,必是我军大患,如若不及时解决,会制约我军的发展。以我军目前的情况,不宜发展过快,对于山越,确实应先北后南,徐徐图之。”
“只是主公想对山越来以礼待之,恐怕会有所失望,山越人桀骜不恭,从未轻易服人,其百姓生活困苦,就想掳掠我江东县城。主公当做好准备,提兵征讨。”
“如果能解决私兵,又能解决山越,江东必将稳固,只是主公的思维过于独特,瑜愚钝,一些说法亦是没想明白。瑜会再思考一番。”
三人聊了一个多时辰,然后陈飚和鲁肃才离开。此时,对于江东三郡的治理,他的脑子里已经有一个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