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世界的军事天才
一、天才降生
公元前356年,一个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天才——亚历山大大帝,在马其顿王国的行政首都佩拉降生了。他,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与伊庇鲁斯的奥林匹娅斯的爱情结晶,名字寓意为“人民守护者”。
自幼,亚历山大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和气质。腓力二世为了培养这位未来的王者,特意聘请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作为他和其他马其顿贵族子弟的导师。在亚里士多德的悉心教导下,亚历山大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知识,更培养了对诗歌的热爱,尤其是对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情有独钟,深受其中英雄阿喀琉斯和传说人物赫拉克勒斯的影响。
公元前340年,年仅16岁的亚历山大在父亲腓力二世出征拜占庭时,临危受命,代父统治马其顿。他凭借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决心,成功镇压了马其顿北部的maedi起义,并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德鲁波利斯,以彰显自己的功绩和威望。
然而,宫廷的斗争和权力的争夺从未停歇。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与奥林匹娅斯离婚,并娶了马其顿贵族阿塔鲁斯的侄女克利奥帕特拉。这一事件引发了亚历山大与父亲之间的激烈冲突。在一次宴会上,当阿塔鲁斯对马其顿王室的继承人问题发表看法时,亚历山大愤怒地反驳,并投掷酒杯以示不满。腓力二世在盛怒之下,试图抽剑攻击亚历山大,却因醉酒而摔倒。这一幕,不仅揭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更彰显了亚历山大的机智和勇气。
此后,亚历山大母子遭到腓力二世的驱逐,回到伊庇鲁斯。他的马其顿继承权也受到了严重挑战。然而,不久之后,腓力二世又派使者召回亚历山大,与他和解。
二、登基之初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遭遇不幸,被近身护卫官帕萨尼亚斯刺杀。这一突发事件为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提供了登上王位的契机。他被马其顿军队中的重臣安提帕特推举为新国王,即亚历山大三世。
亚历山大深知要稳固王位,必须赢得人民和军队的支持。他利用在佩拉的优势,通过举行腓力二世的葬礼和减少税收的政策,迅速赢得了民心。同时,他果断地处置了与腓力二世被刺有关的嫌疑人,包括埃罗普斯的两个儿子和有继位权的阿明塔斯,以及母亲奥林匹娅斯所杀的克利奥帕特拉和她拥有继位权的儿子。这一系列举措确保了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王族中唯一健全的男性继承人。
然而,希腊各邦对亚历山大的崛起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试图重新赢得独立。雅典在德摩斯梯尼的领导下,掀起了反马其顿的斗争。伯罗奔尼撒各邦也团结在斯巴达之下,展开反马其顿的斗争。面对这种局势,亚历山大首先镇压了马其顿贵族的谋叛,然后率军南下,通过召开近邻同盟和希腊同盟大会,重掌了腓力时代盟主的大权。雅典虽未直接受到攻击,但也慑于亚历山大的兵威,只好派使请罪,承认他为希腊的霸主。
在平定希腊的叛乱后,亚历山大并没有急于进攻波斯。他深知在进军之前,必须确保后方的安全。因此,他决定先征服在马其顿与多瑙河之间的野蛮部落。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亲自率军出征马其顿北部的色雷斯,稳固了北部防线,并报复了当地部落对腓力二世部队的偷袭。随后,他又进军并打败了威胁马其顿西北的伊利里亚人。
当希腊各邦误传亚历山大在多瑙河战场上阵亡时,底比斯首先起事,但亚历山大迅速回师,仅用14天便平定了底比斯的叛乱。他摧毁了底比斯城,并将其国土平分给盟友,大部分底比斯邦民被售为奴隶。雅典在港口被封锁后也放弃了抵抗。至此,亚历山大在不到2年内就稳固了他在希腊的地位,为东征波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初战告捷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以马其顿和希腊联军最高统帅的身份,带着对波斯复仇的渴望和“解放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口号,踏上了东征的征途。他的军队由约至步兵、4000至5000骑兵以及160艘战舰组成,虽然国库空虚,补给有限,但他的决心却异常坚定。
在渡过希里帕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后,亚历山大首先访问了特洛伊,与将军帕曼纽会合,继续向波斯地方总督的要塞进军。然而,他们急需通过征服得到补给,而附近的两个希腊城市却已独立于波斯,不愿被“解放”。
在马尔马拉海南岸的格拉尼库斯河畔,亚历山大与波斯军队发生了第一次交锋。波斯军队由4万人组成,其中包括2万波斯骑兵和2万希腊雇佣兵。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亚历山大却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他亲率近卫部队“伙友骑兵”强行渡河,与波斯骑兵展开激战。在战斗中,亚历山大的头盔和帽缨甚至被一位波斯总督的战斧劈掉,但他毫不退缩,继续指挥战斗。
最终,波斯军队溃败,2位总督被杀死,2000多人被俘。这一战役的胜利,不仅为亚历山大打开了向小亚细亚进军的通道,更展现了他作为杰出将领的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战后,亚历山大为了恐吓为波斯人效劳的希腊雇佣兵,屠杀了大部分人,其余则被押回马其顿强迫劳动。他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以此彰显他的胜利和荣耀。
格拉尼库斯河战役的胜利,是亚历山大东征的初步成功。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腓力二世留给他的训练有素的军队,更在于他作为杰出将领的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与士兵们生死与共,这种冒险的战术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为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直取埃及
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之后,亚历山大敏锐地意识到波斯的海军优势对他的后勤补给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他决定采取一项大胆的战略:从陆地上攻占所有东地中海的港口和基地,迫使波斯人无法在海上与他作战。同时,为了减轻维持舰队的财政负担,亚历山大果断地将舰队遣回马其顿。
从土耳其地区出发,亚历山大一路南下,他的军队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在小亚细亚,他对诸希腊城邦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免除贡赋,允许自治。因此,许多城邦纷纷归顺,视他为解放者。然而,在米利都和哈利卡尔纳索斯,他遭遇了希腊雇佣军的顽强抵抗。经过激烈的战斗,马其顿军才最终占领这两座城市。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成功占领了整个小亚细亚。同年秋天,他向叙利亚北部挺进。此时,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御驾亲征,从亚洲腹地调集大军,试图迂回到亚历山大的背后,切断他的供应线。然而,亚历山大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了展现。在伊苏斯城附近,他面对波斯的优势兵力,巧妙地运用战术,集中优势兵力直捣波斯中军。结果,波斯军队几乎被全歼,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都成了俘虏。
战后,为了巩固侧翼,防止补给线被切断,亚历山大没有选择穷追不舍,而是继续向南征服地中海沿岸的港口。许多腓尼基城市不战而降,但岛屿城邦推罗却凭借有利地势进行了坚决抵抗。经过长达7个月的围攻,亚历山大才最终攻克这座城市。城破后,推罗居民遭到了屠杀,大量人被卖为奴隶。
在围攻推罗期间,大流士曾向亚历山大提出媾和的建议,表示愿意割让幼发拉底河以西的领土,并赔偿巨额款项。然而,自称“全亚洲的统治者”的亚历山大拒绝了这一提议。
公元前332年冬天,亚历山大由腓尼基南下,征服了加沙,并侵入埃及。由于长期遭受波斯人的压迫,且波斯在埃及的统治者认为大流士大势已去,因此仅在两个月的围攻后,波斯驻埃及总督马扎凯斯便主动投降。在埃及,亚历山大采取了征服与怀柔相结合的政策。他任命了两名埃及人为政府首脑,但将军事和财政大权交给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掌握。同时,他特别注意笼络埃及的宗教势力,对祭司大献殷勤,慷慨馈赠。为了表示对埃及神祗的尊崇,他还穿越沙漠前往锡瓦绿洲的阿蒙神庙进行了一次隆重的拜谒。埃及的祭司在感激之余,宣布年仅24岁的亚历山大为太阳神阿蒙的儿子和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
在埃及期间,亚历山大还建立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里亚(今埃及亚历山大)。这座城市后来发展成为地中海地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五、征服波斯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在埃及补充军队后,毅然北上,直指波斯腹地。他率领着40,000步兵和7,000骑兵,穿越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最终来到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广袤平原。在高格米拉平原上,他面对着由大流士三世亲自率领的波斯大军。尽管波斯军队的具体数字已无从考证,但保守估计也有数十万之众,其中不乏装备精良的步兵、骑兵以及战车和战象。
然而,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亚历山大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和兵种优势,当波斯战车发动冲锋时,他命令马其顿军队让开一条通路,任由战车穿越。而预先埋伏好的马其顿弓箭手则趁机对波斯军队进行了猛烈的射击,使得波斯军队陷入混乱。随后,亚历山大率领轻骑兵猛冲波斯军队的左翼,彻底打破了波斯军队的阵型。大流士三世见状,只能带着残军仓皇逃窜。
此后,亚历山大的军队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了整个波斯帝国。他先后占领了巴比伦、苏萨和波斯波利斯等重镇,深入到了波斯帝国的腹地。在波斯波利斯,他进行了惊人的掠夺,从金库中掠得了无数金银财宝。为了报复波斯人过去对希腊圣地的“侮辱”,他还下令焚毁了波斯国王的王宫。
在征服波斯东部后,亚历山大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北上,转战于中亚地区。他先后经过了乌浒河和粟特等地,遭遇了当地部落的激烈反抗。然而,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出色的指挥才能,他最终镇压了所有的叛乱,并建立了许多要塞城市来巩固统治。
在征服过程中,亚历山大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融合东西方文化。他试图将马其顿希腊人和亚洲人融为一体,不仅让自己的士兵与亚洲女子通婚,还训练了3万名亚洲男孩成为希腊式的战士。同时,他也越来越多地沿袭波斯帝国及其各地的旧制,擢用东方的降臣,招募当地人补充军队。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其顿和希腊远征军与当地民众的矛盾。
六、止步印度
在征服波斯帝国后,亚历山大的征服欲望并未熄灭。公元前327年,他挥军越过开伯尔山口,踏上了南亚次大陆的土地。在印度河以东的海达斯佩斯河畔,他遭遇了印度国王波拉斯的军队。
这场战役异常激烈,但亚历山大的军队凭借出色的战斗素养和巧妙的战术布局,最终击溃了波拉斯的军队。然而,战后亚历山大并未处死波拉斯,反而因其勇敢而释放了他,并允许他继续担任国王。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波拉斯的效忠,也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尊敬和拥护。
随后,亚历山大利用西北印度各邦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软硬兼施,迅速占领了西北印度的广大地区。然而,就在他企图继续深入印度心脏地带时,却遭遇了来自军队的强烈反对。长期紧张的作战、对印度气候的不适应以及军中瘟疫的流行,使得士兵们疲惫不堪,开始拒绝前进,要求回家。
面对这种情况,亚历山大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他留下一部分人驻守战略要地,而将大部分军队撤出印度。马其顿军队分两路回撤,一路由海军将领奈阿尔科斯率领,取海道沿伊朗海岸入波斯湾;另一路由亚历山大亲自率领,从陆路经伽德罗西亚和卡曼尼亚沙漠而归。
归途中,亚历山大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他击败了不服从他的部落,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巴比伦。回到巴比伦后,他并未停下脚步,而是派人进行了一系列探险活动,包括查明印度河入海口、寻找波斯湾、绘制海岸地形图等。
然而,尽管亚历山大在远征中取得了无数辉煌战绩,但长期的征战也消耗了他的军队。公元前324年初,当马其顿海陆两军会师巴比伦境内的奥皮斯城时,亚历山大的军队已所剩无几。这场将近10年的远征,至此画上了句号。
七、短暂稳定
亚历山大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远征,成功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这个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西至希腊、马其顿,东达印度河流域,南抵尼罗河第一瀑布,北及锡尔河,其首都设在繁华的巴比伦。
面对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帝国,亚历山大深知统治的艰巨性。他深知仅凭马其顿一国的力量难以维持如此庞大的帝国,因此开始着手进行军队的改编和融合。从公元前326年开始,亚历山大就已经开始将按马其顿军队样式装备的波斯人编入自己的军队中,以增强军队的多元性和战斗力。
回到巴比伦后,亚历山大更是进一步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他深知希腊民族与其他非希腊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偏见,但也意识到这些民族同样具有智慧和才能,值得尊敬和融合。因此,他产生了将帝国的两部分融为一体的设想,即打破希腊与非希腊的界限,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为了实现这一设想,亚历山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不仅在军队中大量使用波斯士兵,还在苏萨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东西方联合”宴会,邀请来自各地的贵族和将领参加。在宴会上,他鼓励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八、英年病逝
在巴比伦,亚历山大正雄心勃勃地筹备着新的远征计划,他的目光瞄准了地中海西部和南部地区,尤其是强大的迦太基和新兴的罗马。然而,命运却在他壮志未酬之时给了他沉重一击。公元前323年6月初,亚历山大突然因发热而病倒,据推测是患上了恶性疟疾,也有现代研究认为可能是中毒所致。尽管他接受了当时最好的医疗救治,但病情依然迅速恶化。
6月13日,这位年仅33岁的伟大征服者溘然长逝,留下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以及一个未竟的征服梦想。亚历山大在临终前并未明确指定帝位的合法继承者,这为他身后帝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与他最为亲近的是一位昏弱无能的异母兄弟,这显然无法胜任治理如此庞大帝国的重任。
据传说,在亚历山大临终之际,当他的朋友要求他指定一位继承人时,他含糊地说出了“让最强者继承”的话语。这句话如同一颗定时炸弹,引爆了帝国内部的权力争夺战。亚历山大的将领们开始企图瓜分这个庞大的帝国,各自为政。这种安排引发了年轻军官们的不满和反抗,于是一连串的战争接踵而至,史称“继业者战争”。
在这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亚历山大的母亲、妻子和孩子都未能幸免于难,他们惨遭杀害,成为了这场争夺战的牺牲品。经过多年的战争和争斗,最终由托勒密、塞琉古和安提柯一世三位胜利者瓜分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