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酒精换名
听见傅奕提及学堂的事,寒云便把参考后世教育体系总结出来的方法说出:
“目前大唐各地的学堂有很大的弊端。晚辈说出来,三老听听是否有理?”
能改教材,搞出语同音,还能想出音符辅助识字,要说寒云还能改正大唐现在的教学模式,傅奕一点不觉得奇怪。
“你且说来。老夫洗耳恭听。”
寒云带着三人出了教室,里面的油墨味道太浓了,都说书香味是最香的味道,但凡这些人去印刷厂走一圈,估计就没这个心情说此话了。
来到书院的正堂,几人坐下,寒云徐徐道来:
“第一是县学堂给的名额太少,就以云阳县为例,全县原来人口有三万多,才给了二十个学生的名额。”
“第二是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意愿太低,一是承担不起私塾的费用,二来觉得读书无用。”
“第三是学习的东西没有梯度,就说县学的二十名学生吧,年纪可以相差十岁,都学一样的东西,那怎么行。”
“第四就是学习后的用处太少。富贵人家还能说识字读书后,回家操持家业。农夫之家难道让孩子读完书后,回家继续种地?不种地,科举每年只给了雍州几个乡贡的名额,想过得秋闱,考过春闱,难上加难。”
“第五,当然就是扩建学堂的费用太高。”
寒云说完几个弊端,傅奕连连点头,突然眼睛一亮,这小子说此番话,定是有了解决方法,不,已经在解决了。
县城里修建的新学堂,弄出的新教材,还有给出的造纸和印刷的技术,但是他怎么解决教学一致的弊端呢?
“晚辈的意思是,学习也要拉开梯度。”
“晚辈认为分为三个阶段,四个教学目标。”
”第一阶段蒙学,以识字为教学目的,招收六岁以下的孩童。”
“第二阶段初学,以读书明理为教学目的,招收六岁至十二岁的少年。”
“第三阶段高学,分两类,一类入县学,以考取功名,入仕为官为教学目的。”
“另一类入专学,学习生存之道,比如医、工、商、农等等。”
傅奕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梯度的教育体系,按照年龄,步步推进。
“好!这才叫学以致用。之前我还在想,每年就那么几个名额的乡贡,多出的读书之人该做何事?你小子就给出了解决办法。”
傅奕大喜,他不愁没有学生。
按照寒云的意思,在云阳读书不但不收钱,还负责学堂的伙食,那就一定有家长送孩子来。
他愁的的是,学完后的学生去向何地?
“每年云阳供销、郑州供销,乃至以后的大唐供销,都会招收这些专学的孩子。”
寒云又补充一句,目前的大唐供销体系就需要这些身出寒门,或者农夫之家、商贾之家、工匠之家的孩子。
说到最后,寒云看了看甄权和孙思邈,想起大唐还严重缺乏的高级人才学校的事,接着说出:
“不出三年,这批学生的基数就会上去,便是甄老和孙老大展身手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就该有更高的学府,培养更加尖端的人才。”
“晚辈谓之国学阶段,就要分出更为专业的医学、兵学、政学、商学、工学、农学等。那才是我大唐百花齐放的时候。”
“而这三年,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需要三老带出一批合格的先生出来。否则到时候学堂有了,学生有了,书籍也有了,没了教书的先生,可就不太好了。”
三老一听,均哈哈大笑,那是一种爽朗且自豪的笑声,仿佛在告诉寒云,后辈如你都能为大唐的未来着想,我等岂能袖手旁观。
孙思邈非常肯定且认真告诉寒云:
“这一点,寒小友大可放心,我等的一技之长也望能传承下去,并非固守家学之人。”
而后又说道:“傅老头的事说完了,该说说酒精的事了。弄出的这些酒精,你打算如何用。光放在这里,我怕这两个老家伙早晚会弄成花酒喝完。”
一听又是花酒,寒云忍不住笑出声来,说出了自己的提议:
“晚辈看,酒精可学盐铁,一方面供应军中,以备战时之需;另一方面供给朝廷,按盐铁专卖的方式,供给各地医疗所用。”
“至于,酒精的使用推广……”
寒云看了看已经闲置下来,不再开科举补习班的书院,心中有了主意。
“就在书院开设短期培训班。就是不知二老,可愿意教学那些太医和医官。”
“教授太医和朝廷医官?”两人思考了一下,点了点头:“只要能普及大众,老夫愿意。”
大唐的医疗体系其实还是很完善,从中枢的太医署到都督府、各州府都设置有专门的医官。
负责各地药材的调度,郎中的管理。出了医疗纠纷,这些医官是要负责断案的。
这也是为何各地的郎中、医馆的郎中开出的方子必须留下郎中的姓名和印章。
各地的药材铺,抓药的时候必须在方子上签字加盖印章确认,药材包装草纸上必须留下药铺商号的印章。
说起来,古人在这些追责环节做得不比现代差。
“酒精推广,可谓救了不少外伤溃烂而伤及性命的人。玉竹的对比试验已经非常清楚了。”
本来酒精的作用,甄权和孙思邈还半信半疑,当知道甄玉竹的对比试验结果的时候,两人都是大为震惊,伤口用酒精处理及时,几乎达到八成防止伤口溃烂的数量。
那些对比的兔子伤口变化令两人不得不信服酒精的巨大作用。
其实寒云想告诉他们,若是用在人体上,效果对比更加显着,毕竟动物的自我恢复能力要远超人类。
“老夫有一个建议,是否将酒精的名字换一个,就怕有人拿到酒精后当成了酒饮用,那可是要出人命的。”
孙思邈突然冒出一句。
寒云想了一下,酒精可杀灭细菌:“孙老此言有理。要不就叫消毒剂。听名字就不敢喝了。”
“消毒剂,解毒之物,不错不错,换成老夫听见此等名字,绝不会拿来饮用。”傅奕插上一句。
“此事,我去一趟长安。面奏陛下,早日推广。在等两个月,酿造酒精的原料,晚辈给你保够。”
寒云想到的原料是红薯。
当前用玉米大量酿造酒精肯定是不行的,除非出现大量的玉米霉变,红薯就好的多。
“此行,晚辈还有一事想孙老、甄老还有玉竹帮忙。”
寒云说完,拿出了一根抽血的针管,然后把要从皇后和李丽质身上抽取鲜血的事简单说了一下。
惊得两老差点晕过去,这小子胆子也太大了。
作为医者,知道这么一点血不会危及到生命,但是也不看看寒云是抽谁的血,那可是皇后和公主啊。
孙思邈转一想,为什么是皇后和李丽质呢?
“你难道有法子治愈皇后的气疾?”
孙思邈曾经诊断过皇后的病症,果如太医署的诊断结果一样,皇后自幼便患有气疾。
这种病在此时的大唐,能否抑制发病全靠运气,太医包括孙思邈也只能做到发病的时候减缓症状。
至于寒云提到,李丽质也要抽血,让孙思邈多了一个心眼,难道此病还能传给后代。
虽然他在多年的行医中已经发现,有些病症,可能出现父母、乃至祖父母有,后代也会出现的情况,但是还未总结到遗传上。
所以,此刻他也不能说出一个精准的词来表达这种现象。
根据他对寒云的了解,李丽质九成也会出现气疾的病症。
“行,老夫定配合你。”显然寒云的话打动了孙思邈,对病症的研究超过了对礼教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