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太极八卦身法
夜深了。
袁若靠在李阳的肩上,睡得很是安心。
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也不知道她在梦中与她的李郎做了什么快活事,让她这般开心。
世家子们崇拜李阳,腾龙军和披甲军对李阳又绝对忠诚。
所以根本就没有人会违背李阳的号令。
每个人都留宿在了自己的位置上,包括马儿们也都不曾乱动过。
李阳将袁若缓缓放下,轻轻地走到了老道身边,悄声问道:
“道长,不知你与我联手施展的那一招道术,有何威能啊?”
老道再度睁开了他那浑浊的双眼,皮笑肉不笑道:
“威能谈不上,只是将我等隐藏在了阵中,不管何人来到此地,都发现不了我等踪迹,除非我主动将此术散去。”
“我知道,你们应该是在行军,身后大概率是有追兵的,此术,应该能帮到你们。”
李阳很是惊讶。
道家果然玄妙,居然还有这种本领。
“居士可立于你的阳极之上,窥探阵外之事。”
李阳点点头,走到阳极处,身上的内力被抽走了五分之一。
许多画面便映入了李阳眼帘。
夜深人静的道观废墟周围,来了一支数千人的骑兵,人人手持火把,势要趁夜追上那支从弘农城中冲出的人马才行。
他们在这座道观废墟中找寻了一番,什么都没有发现,果断转移,继续向东而去。
明明李阳他们就在这道观废墟的中央,可那些骑兵就是走不到这里,怎么走都会把中心区域给绕过去。
李阳顿感玄奇,这老道好生厉害,该不会是跟那位天公将军同辈的道士吧?
意念收回,李阳不再窥探阵外之物。
好奇的目光投向了老道士。
直接老道嘴角微扬道:“居士是不是想问我,张角与我有何关联啊?”
李阳果断点头。
这老道竟然还能窥探人心,这是把于吉道长的本领也给夺去了吗?
“你所立的阳极,曾经便是张角所立之处,他与我共创了这一道观,我们互为师徒,相互传授了不少道术。”
“我年长于他,便称他一句师弟好了,师弟他死前曾回过此地,让我以后遇上了他的后人,可以的话就帮扶一二。”
“这发簪我认识,是他当年所用之物,老道也问居士一句,你与我师弟又是何关系呢?”
李阳倒是也不瞒他,将自己与张宁私定终身之事,告诉了老道。
老道士瞥了一眼不远处的袁若,随后又笑着摇了摇头。
汉末战乱频频,男丁稀少,适龄女性数量远多于男性。
一个大男人,尤其还是优秀的男人,身边没有几个优秀的女人才奇怪呢!
他虽是方外之人,却也懂这些凡间的道理。
也就没多问了。
就在李阳准备回去搂着袁若睡个好觉时。
及时雨老哥又冒了出来。
抉择面板弹出。
【选项一:学习上古武技“太极八卦身法”,奖励顶级道家学识。】
【选项二:错过上古武技“太极八卦身法”,奖励破旧拂尘一柄。】
【上古武技收集进度(2/12),已掌握的上古武技阅览:“庖丁解牛刀法”、“十三鬼门针法”。】
好家伙,这里也藏着上古武技是吧?
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没办法,李阳明早就得带兵出发,要是不想错过这次的上古武技,就只能连夜学习。
搂着袁若睡觉觉的计划,只能遗憾放弃了。
而且顶级道家学识这个奖励也是相当诱人的。
这个时代的道家学识何其珍贵?
懂了这些,对与黄巾军后裔以及汉中张鲁打交道,颇有助力。
李阳当然能想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还是顶住困意,点击了选项一。
“其实您师侄女愿意跟我结为道侣,还有其他原因……”
脑中轰鸣片刻后,掌握了所有当世道家学识的李阳,微笑着跟老道讲起了道法。
给老道说得一愣一愣的,之前那仙风道骨气质,顿时碎了一地。
唬住老道之后,李阳提出了他想修行太极八卦身法的请求。
老道立马答应了下来。
在他看来,这小子年纪轻轻就有了那般雄厚的内力,很不简单。
再加上李阳还掌握了那么多详尽的道学知识。
老道士都已经把李阳给当成道家先天体,道祖再世身了。
但有所求,老道都不会拒绝。
一整晚,李阳都在认真地学习着太极八卦身法。
这套身法相当驳杂,内容丰富。
按理来说,李阳在一夜间是不可能学得会的。
但老道已经上头了。
黎明时分,他愣是使出了自己一生只可使用一次的“醍醐灌顶”之法。
将自己所掌握的太极八卦身法,全数传授给了李阳。
“我老了,若是不能得道成仙,活再久也没有意义。”
“你也算半个我师弟的后人,这招用在你身上,我心甘情愿,多谢你为我讲解了那么多道门之法,我要去游历天下了,我必须将这些道法传给更多道人,我道将兴,我道将兴啊!”
传授过功法后,老道士的毕生内力都赠与了李阳。
这让李阳很是尴尬。
他只是想学功夫,没想夺人造化呀!
越想越觉得愧疚。
思虑许久,李阳想出了一个报答之法。
“师伯,这样吧,你去一趟汉中,拜访一下天师道张鲁道长,将我和你所说的道术学问讲与他听,他定会厚待你的。”
“等我去汉中时,一并拜访你们。”
老道在山林中孤独半生,也该去繁华之地享享福咯。
虽说李阳现在没有条件关照他,可张鲁那边有呀。
在李阳的计划中,张鲁是他日后必定要拿下的目标,作为未来李阳势力的一份子,照顾老道,也算是提前为李阳做贡献了。
李阳还给张鲁写了一封亲笔信。
“张公,吾乃司州别驾,弘农太守,平虏中郎将,湖县侯李阳。”
“天下道学本一家,吾愿与张公通论道法,共襄道学盛世之美。”
“吾师伯阴正子已至汉中,拜访张公,愿张公先与吾师伯论道,三年之内,吾必亲往贵地,再论道学。”
“太平道,李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