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寄》
小时候,经过村里面的小商店时,店铺的老板会突然叫住一个人,有封邮寄给你家人的信件,或者给人帮忙带过去给收件人,有人写好邮寄到远方亲友的书信时,也是通过店里统一送去邮局帮忙代寄,因此村里的商店成了信件的集散地。后来,店里装上了有线电话,于是邮寄信件慢慢减少了,过了千禧龙年,邮寄书信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取而代之的是今日的座机电话,那时候城市里也开始新建设许许多多的电话亭,方便人们联系远方的家人朋友,时至今日,在一些城市的街道偶尔还能见识到有线电话,科技应用更新迭代迅速,曾经风靡街头巷尾的电话亭大部分消失匿迹。二十多年前,人们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了,不过那时联系不如现在即时通讯和视频聊天方便,小时候要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讲电话时,是需要等待的,首先是父母打电话给村里的店里,因为整个村庄就店里有一部座机电话,然后店里老板通知爷爷奶奶,我们知道后,无比高兴的匆匆赶去店里等待父母再次拨打电话过来,或许是因为电话联系的次数不多,加上拨打电话一端需要按每分钟计费,而接听电话的我们也需要付费给店里,所以都是交代重要的事情长话短说,后来手机开始普及了,无需再去村店里等待电话,或许手机交流过于方便,在座机前等待电话的体验于是一去不复返。再往前看,那时候邮寄书信亦是如此,在信里写一些重要事项,毕竟书信的一来一回耗时很长,那时候的确是车马很慢,但是书信交流的内容都很关切,不像现在的即时通讯,交流的内容很多,却远不及书信有韵味内涵。
八九十年代,邮寄书信是常见的一件事,很容易见到邮政职工骑着二八大杠的身影,1999年由演员刘烨主演的《那山那人那狗》文艺电影,较深刻的反映出那时代传递信件的真实面貌,在国内的大部分乡远地区,邮寄书信是多么的不易,可想而知,在千年前的唐宋时代,作为人与人之间维系情感的重要沟通渠道,定是发挥过无以伦比的效用。随着电子科技的广泛运用,书信几乎消失不会重现,有过写信经历的朋友至少是不惑之年,对比书信和手机电话及今日的视频通讯,书信是最具有温度的,以前的人们,收到书信时会急切想知道信中内容,读完信后还要左思右想如何回信等,因此书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情感表达,而今日的交流虽方便快捷,但它缺乏蕴含情感的文字,难以承载人性里温暖的成分。放置古典时期,远距离出行依靠船和马车的年代,政府公文可以通过八百里加急传达,而非官方的远距离沟通交流,大概率只能依托书信,唐代诗人张籍在《秋思》中写“欲作家书意万重”,可见当时书信的重要性,书信也是古代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因而我们所能读到文人墨客的作品,多有以书信的形式来呈现的。
寄的本义本是托付、委托之意,引申有依附、客居、放置、赠与等义,如曹丕名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中的“寄”表明人只是放置在世上的,没有必须那么多忧虑,现在不快乐,岁月依旧流逝很快。书信往来时也多用寄,如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写到“云中谁寄锦书来”,早在这位才女用“寄锦书”作词前,晏几道知道日后无法再与曾经钟情的女子入温柔乡后,伤心的写到“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诗词文学大放异彩的时候,在邮寄信件里创作诗词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当大诗人李白收到好友王昌龄被贬湖南龙标县时,写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代诗人韦应物与好友离别很久后,听问到朋友想探望,于是写下七律名篇《寄李儋元锡》,刻画了他急切期待朋友来访的心情,唐末五代诗人张泌与倾心女子离别后甚是想念,于是通过梦境的形式写下《寄人》,居住在天南地北的两个人亦是通过书信往来,因此我们见识到了黄庭坚的名篇《寄黄几复》。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也是体现作者思想境界的佳作,尤其是其颈联备受赞扬,北宋文正公范仲淹称之为仁者之言,南宋杰出思想家朱熹称其贤矣。韦应物出身唐代的名门望族,据史书记载,他的家族自汉代至唐代,代有杰出人物,衣冠鼎盛,在历史上有京兆韦氏的说法,是古典中国时期以关中地区为郡望的士族,他的韦氏家族为关中地区望族之首,光是李唐时代,韦氏就先后诞生了近二十位宰相,自出生开始,便已经决定了将来成为官宦人物,按今日的说法,他是唐代根红苗正的典型代表。唐玄宗时期,以门荫子弟的身份进入宫廷,成为皇帝身边的侍卫,同时进入太学读书,名门望族子弟成为皇帝身边的侍卫并不只是流行于唐代,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其父纳兰明珠为康熙朝的大学士)就曾成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换作今日,想必中央级别领导人的警卫也只可能从名门望族子弟中挑选,因为这些子弟不会拿自己整个家族前途命运当儿戏,更何况成为御前侍卫,极有可能很快得到仕途上的奖励,清朝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便是由三等侍卫起家飞黄腾达的。在政治上的成就,韦应物在他家族上的表现并不突出,仕途止步于苏州刺史之职,故他也有了韦苏州的称呼,但他是京兆韦氏在诗词领域成就最大的一位,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四世孙韦庄同样在诗词方面颇有建树。
从诗题可知,此诗是作者寄赠给好友李儋和元锡的,因此首联“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先从叙别开始,写到自去年分别以来已经过了一年,以花里逢别起,有欣然回忆曾经美好的意味,以花开又一年作比衬,表示时光过的很快,流露出离别后境况不佳的感慨。颔联“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描写出作者的烦忧,世事茫茫,这或许是很多中年人都有容易有的感慨,中年人或许会突然深刻的理解到,世间事情能自己掌控的寥寥无几,容易徒生难自料的哀叹,在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可能是自己和朝廷的前途命运的不可预料,因为刚成年的韦应物正好遇到安史之乱,这首次打乱了韦应物的仕途走向,人到中年又经历了影响大唐政治走向的泾原兵变。战乱影响的不只是让基层老百姓流离失所,对官宦之人也影响深远,大诗人杜甫就是深受安史之乱影响的,不过就是在战乱的背景环境中,他们创作了颇具超高思想境界的作品,好比韦应物这首诗的颈联所言“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直接抒发了作者因为多病而想归隐田园的内心矛盾,但是看到自己治理下的辖区有百姓流离失所,自叹未能尽心尽责,拿国家俸禄而未定安定庶民而感到惭愧,这里表现出作者不能因为自己多病而辞官一走了之,充分显示出作者想要为安定庶民而恪尽职守的心愿。颈联是深受传统士大夫赞扬的,这像朋友所说的罪己宣言,也是韦应物经世济民思想的一种体现,或许这首诗最值得现代人深刻记忆的是“世事茫茫难自料”,因为这句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无奈哀叹的心境,但是真正体现这首诗超高境界,彰显韦应物思想品格的是“邑有流亡愧俸钱”。士大夫阶层中人,表示愧对领取国家俸禄的官员,古来凤毛麟角,历来当官总是离不开发财,人们崇尚两袖清风的为官之道,是因为历史上鲜有,还要表示自己愧对国家的俸禄,则是亿万人群中挑一,无论韦应物是否真有如此的赤诚之心,能通过诗作表现出来,已经在思想品质上胜过历史上千千万万的食俸之人。尾联“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是作者收到好友托人问候后,得知朋友将要来探望他自己,于是写下这首诗寄赠给朋友以作答复,表示自己盼望他们来临好长时间了,充分表达出期待与友人再逢的思念之情。全诗起于别离,终于相约,体现出作者与李儋和元锡深厚的真挚友情,也充分反映出作者具备超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刻的社会体验,诗作的韵味内涵描写的细腻撩人,写作章法严密,对仗也较为工整,表达出的情感委婉动人,自是不可不细细品味的七律佳作名篇。
收到好友托人带来的闻讯后,唐代诗人韦应物作下七律名篇《寄李儋元锡》,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获悉少年交好的朋友黄几复在岭南之地怀才不遇时,为安抚好友的情绪,于是寄赠好友这首诗《寄黄几复》流传于世,这首诗因其颔联而名扬天下。尽管黄庭坚是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不过现代人较少品读到他的诗句,江西诗派作为影响一时的文学宗派,犹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很多文学流派,同样因为缺乏响彻古今的名作而逐渐湮没在历史洪流当中,历史上的宋诗在产量上远多于唐诗,然而在质量上却较少与之抗衡的佳作,而黄庭坚的这首名作,是能与唐诗相媲美的一首作品。我们习惯上将唐宋时期的诗词称为唐诗和宋词,而较少称呼宋诗,是因为一代文学有一代的特色,唐代以诗著称,而宋代以词著称。《寄黄几复》无疑是黄庭坚的名作,因其诗中颇有意境的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而让现代人知晓有这么一位开宗立派的文学家,黄庭坚不仅在诗词上颇有建树,可能人们熟悉黄庭坚并非他的诗词,而是他精湛的书法作品,毕竟中国书法史上有他浓厚的一笔。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寄赠此诗时,黄庭坚在北方任职,而好友黄几复被在当时称为蛮荒之地的岭南,诗中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即缘于此,想念朋友时,欲托鸿雁传书却不能送达,诗的首联说明作者及好友分隔在天南地北,即使想要鸿雁传书都无法实现,据说鸿雁南飞飞不过衡阳,遑论飞到更南的岭南了,此处诗人引用了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的典故。颔联回忆了他们曾经在春风下观赏桃李的场景,共饮美酒,然而江湖路远,一别后已经超过十余年,经常在秋思时分会想念着对方,这首诗因“颔联”表达的意境令人着迷,一南一北的好友,现如今各自漂泊江湖,每逢夜雨时分,孤独灯下,颇有思念之绪,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少年时期培养出来的情感,对黄庭坚的影响之深远,若非情到浓时,黄庭坚将何出此言。九百多年后,读者能欣赏的此诗表明,古人们分隔两地还能书信往来,而如今的人们,离别之后早些时候还能互通信息,随之时间流逝,分隔久远,彼此话题无从开启,能够联系彼此的微信也开始停摆,若此生无特意安排,几有可能是永不再见,有些时候能够邮寄书信有温度的联系彼此,不失为人生中的快意之事。家徒四壁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其颈联中“持家但又四立壁”便是这成语的变体,古代人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故颈联后半句“治病不蕲三折肱”说明作者但愿黄几复不要过于清正廉洁,过于把精力投入到治病和读书上面,也要经营好自己的安乐居所,言外之意是说朋友有经世治国的才能,却得不到重用,反而落得岭南小地方任职。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到已经开始头发已白,却仍然要像以前好学不倦,却还只是边陲之地的一个官员,后半句是作为朋友黄几复的映衬之句,从而突显此诗为朋友鸣不平之意,进而表达出作者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之情,对朋友有才却未受重用的境遇深感惋惜。此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真挚感人,想必会感动到收信的黄几复,尤其是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誉为奇语,有化臭腐为神奇之功效,的确也是这两句,使得这首诗喜受后世的吟咏。
《寄人》
(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上面的两首七言律诗,都有明确的寄赠人物,唐末五代著名诗人张泌的七言绝句《寄人》却采用“人”代替了真实的具体对象,是作者与有情人离别后的创作的的寄怀诗。这首诗的寄赠对象采用虚化的形式呈现,自是有情人收到此诗自会心神领会,借此隐晦的表达出自己心里想要说的话,这也是古代常有的事情,中国传统文人喜欢拐弯抹角的方式,也是中国汉语言中避免直白话引发尴尬的精髓所在。诗的首句“别梦依依到谢家”表明,作者从叙述梦境开始,诗句中“谢家”代指闺中女子,因晋代谢道韫和唐朝谢秋娘等有盛名,故有文人将谢家代指闺中的优秀女子,诗人在进入梦境后觉得自己飘荡的进入到女子的家里,以托梦的形式表示作者很想去人家那里,接下来“小廊回合曲阑斜”说梦境中女子家里的环境很熟悉,四面的回廊,曲折的栏杆,恰似作者内心十分曲折而又幽怨悱恻的情愫,曾经在回栏杆廊下出双入对。后两句“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说只有天上的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耀着庭院的落后,说明两人曾经在院子里暗许情意,但是不幸的是,此地已经物是人非,人去院空,光华如洗,只有多情的明月还在为我们照耀着落花。
据记载,诗人张泌曾经与一位女子热恋相爱,后来不知何故分道扬镳了,但是诗人却对这位女子念念不忘,此诗便是依据此经历而写的七言绝句,作者用梦境的形式委婉的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有时候隐晦的话语,不仅仅避免尴尬,更是为彼此都有台阶可下,或许就是因为在社会氛围的藩篱之下,作者不方便直截了当的倾述衷肠,只有借助诗中的梦境,曲折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那位念念不忘的女子能够明白作者的心意,不过现实生活中,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是人生常态,既然和作者分离了,再温暖的诗句也难以融化人家已经对作者“冰冻”的心,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泰半出现于文学领域的美好向往,因此文学中向来歌咏美好的爱情故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正因为郎有情妾无意,作者才能迸发出这么幽婉动人的诗句。因为这些古代文人留下来经典描绘深情厚谊的诗篇,现代人表达感情时可直接引用这些经典妙语,可有效的省去白话文的长篇大论,尤其现代学生写情书更是喜欢引经据典,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含蓄委婉,可鲜明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也富有艺术效果。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是北宋太平宰相晏殊的名句,在古代,寄赠诗篇应是比较常见的话题,以上的三首作品可谓是寄赠诗的代表之作。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不仅蕴含了深厚友情,还充分呈现出他令后世赞赏的思想品质,而且其中名句“世事茫茫难自料”也有较大的社会现实意义。黄庭坚的《寄黄几复》,让人们记住奇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有时候我们甚至不懂这奇语的真正意思,但就是觉得它很有韵味。张泌的《寄人》,其背后是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古来多情自是被无情恼,多情的张泌碰到了无情的她后,同样会苦恼,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人会在自己有情的时候遇到对无感无情的她,当然也会把自己的无情抛给有情的他,因为人们总会被无情困扰。分享三首上乘的寄赠诗篇,细细赏析其蕴含的韵味,尤其是需要品读其意境及韵味,当然它所表现的思想境界亦是重要的层面,对于提升自身的精神内涵自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