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第224章 就凭你是方孝儒的爹,福建布政使参政大夫你当定了

第224章 就凭你是方孝儒的爹,福建布政使参政大夫你当定了

朱棡听后若有所思,沉默片刻后开口道:“此乃天意,看来这方克勤确实有过人之处。

既然如此,孤王便给他一次机会。

郑克元,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吧。”

闻言郑克元心中暗喜,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他毫不犹豫地拱手领命,眼中闪烁着自信与坚定。

因为郑克元深知方克勤的才能,“如果这次举荐能够成功,那将不仅是为朝廷招揽了一位贤臣,更能彰显出老夫眼光独到、识人之明。”

数日之后,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肃穆。

大臣们整齐列队,等待着新的任命宣布。

掌握监国大权的朱标面色凝重,目光扫视全场后,缓缓开口宣布道:“本宫决定任命方克勤为福建布政使参政大夫,主要负责监察和巡视工作。”

这个突如其来的任命,让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震惊之中。

朝臣们交头接耳,议论声此起彼伏。

有些人惊讶于方克勤的突然崛起,认为他走了大运。

另一些人则对方克勤充满期待,希望他能够有所作为。

当方克勤得知这个消息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跪地谢恩。

方克勤明白这不仅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且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不辜负皇帝的信任。

在上任之前,方克勤特意拜见了朱棡,并郑重地向他保证道:“下官一定会勤勉政事,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

绝不辜负陛下的恩情,为官一任必定要造福一方百姓。”

他的眼神坚定而真挚,展现出了自己对这份使命的承诺和决心。

朱棡从商暠手中接过一份奏本,“孤王听说方大人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方孝闻在少年时,就具备了高尚的品性。

十三岁失去母亲时,方孝闻便严格遵守丧礼。

不仅食物清淡,而且只喝水,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年之久。

祖母去世时,他戒除酒肉,独自居住在外。

每逢忌日哀悼,声音哽咽至极。

甚至呕吐出血,被人扶起后才能站立。

因此方孝闻慢慢地患上了疾病,行走时显得身形佝偻。

然而他对遵守礼法更加坚定,亲朋乡里无不称赞此人为孝子。

虽然家境贫困,但方孝闻一钱寸帛也不私用于妻子,而是用来供养尊长和抚养幼小。

衣食、宾客招待、丧葬、婚嫁等开支,无一不经过他的精心安排。

在处理家务修缮时,方孝闻也是亲自动手。

平日里他从未放下书本,广泛学习五经。

尤其精通易经,深入追求圣贤的道义。

方孝闻通过追求知识来修身,以及和睦家庭关系来爱护万物。

努力恪守承诺,言行一致。

在文辞方面他同样有所创作,思想深邃,意义深远。

此子心怀仁爱,待人和善。

在家乡百姓有争端时,大家都愿意以方孝闻的判断为准。

他开口说一句话,无不让人感到欣慰。

次子方孝孺年幼时十分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

成年后方孝孺跟随宋濂学习,宋濂门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

就连身为前辈的胡翰、苏伯衡,也是自愧不如。

幼子方孝友同样是难得的人才,孤王有意保送他们进入国子监深造学习,不知方大人意下如何?”

方克勤及其子嗣,都是台州府宁海县人。

如果按照地理位置分布,此地恰好处于被朱标剥夺科举资格的浙东地区。

只能读书无法参加科举,对于那些想做官的士人来说,无疑是最痛苦的惩罚。

一跃成为三品大员的方克勤,之所以选择在上任之前来见朱棡。

一方面是为了答谢晋王殿下的提携之恩,另一方面就是想给自己的三个儿子谋求一个机会。

只是令他没想到的是,朱棡对方氏三兄弟的情况竟然了如指掌。

其实自从得知方克勤是方孝儒的父亲之后,朱棡便派遣隐龙卫和锦衣卫联手对其展开了调查。

毕竟方孝儒一旦狠起来,可是连十族都可以带着一起上路的“坑货”。

虽然根据《立斋闲录》的记载,方孝孺其家族所受刑罚只有“夷其族”三字。

按照这种说法,应当只包括方孝孺本人直系的男性亲属。

家族中的妇女、姻亲、族内远亲,都是不包括在内的,更不存在广为流传的方孝孺朋友一族。

况且《宁海方氏正学先生故里发派总序》和《方氏重修家谱序》中,均记载方孝孺近亲里面的中宪、中愈等人,都成功逃脱出了应天并未罹难。

其谱系记载完整,后代依然生活在江西、安徽等省份。

况且方孝孺还有个9岁幼子方德宗,在广东东莞一代隐居。

当时官府不可能连方孝孺有几个儿子都不知道,唯一解释是因年幼被故意放走的。

收养他的官员就是,方孝孺生前挚友原刑部尚书魏泽。

如果没有朱棣的命令,魏泽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做这种事情。

在结合了这么多的信息之后,朱棡最终才决定冒险启用方克勤,并给方孝孺提供一个可以涉足官场的机会。

待方克勤转身离开之后,商暠低声提醒道:“殿下,王承基马上也要启程,赶赴济宁府上任。

溧水县的知县由谁来补缺,还请您明示。”

朱棡呷了一口茶,“从之前那些愿意戴罪立功的犯官里面,挑出来一个身体还算不错的人,让他暂代溧水县知县一职。

另外将那些愿意戴罪立功的人都迁出囚车,换上干净一些的衣服。

只要接下来还有空缺的知县官位,便让这些人去顶替即可。”

朱棡心里始终憋着一股火,如果按照历史上老朱的做法,这些人的脑袋迟早都要搬家。

如今他已经把从头再来的机会摆到了桌面上,可居然还有那么多人不识抬举。

既然如此,就让他们继续体会坐囚车的感觉吧!

溧水到宜兴只有不到200里地的距离,如果在后世采用自驾出行的方式,只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能抵达。

然而在交通条件比较落后的大明,这段路程却需要整整一天时间。

知县杭思鼎见到晋王仪仗时便率属下官员前来迎接,可直到晚上他才真正见到朱棡本人。

“下官宜兴知县杭思鼎,见过晋王殿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