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育秧
出来看到大家都在等她吃饭,毕知许内心万马奔腾。
家里但凡有个心胸狭窄的人,她就要被惦记上了。
毕知许逐个喊人,本身长得好看,又一副乖巧的样子,饶是秦氏,都舍不得说她一句了。
挨着周敬远坐下,等到周老爹发话了,大家才动筷子。
午饭比昨晚丰盛得多。
熬得黏稠的米粥,当然不是纯放米来熬的,还有一篮子新鲜出炉的饼子,由于在春耕,体力消耗大,秦氏还特意拿了鸡蛋出来让儿媳妇做。
终于看到熟悉的“菜”——煮鸡蛋,毕知许不争气地咽了咽口水。
虽然不学历史,但在这缺肉少粮的年代,她也知道鸡蛋是个奢侈品。家里的鸡蛋,秦氏一般都会留着,赶集的时候带去镇上卖掉。
吃了煮鸡蛋,毕知许感觉心一下子就被填满了。抛开物质谈人生,一切都是扯淡,要是系统能让她吃好喝好穿好,好像在这古代生活下去,也不是什么坏事?
毕知许思绪渐渐跑偏——谁知道现在死了还能不能做鬼,不能做鬼,那她身体到意识,都不再存在于世界上了,如果能做鬼,到时候要是只能吃别人烧给她的纸钱怎么办,别的老鬼欺负她霸凌她怎么办?
对于宿主神奇的脑回路,系统真的服了,也不知道她到底是怎么当上的副教授。
——
周敬远到底是要念书的,吃过午饭,跟家里人道别后,就赶去镇上了,临走前塞给毕知许一个小袋子,嘱咐她有事就叫人递话,如果田里的活干不来就叫爹娘帮着点,实在不行就雇人帮忙。
袋子里是一百文,周敬远攒的。
知识就是金钱。在现代,读书读得精通,有各种奖学金,考上名牌大学还有企业家资助,在古代,也同样如此。
若是周敬远县试、府试成绩平平,他就接不到抄书的活,日子会过得比现在艰难得多。也因为有了额外的收入,才能让周家全家只供他一人读书而没有怨言。
至少明面上是这样的。
院试四月在府城举行,共考三场,五月初就能看到榜单。毕知许猜院试结束前的这段时间,周敬远是没有时间回家了的,所以家里育秧种水稻的事情,得她自己解决了。
等各家各户都犁好田,将发芽的稻种撒播到田里,毕知许才准备开始犁田。
也是没办法了,每户的铁犁都是要紧着用的,更别说耕牛了,她也做不到一个人推着犁慢慢地犁。
于是懒人毕知许又找到了周老爹。
周老爹心里也正着急呢,出于对小儿子的信任给了四儿媳妇十亩地,可春耕都快结束了,这地都还没犁,周老爹后悔极了。
这时候毕知许来找周老爹,只要不荒废了那十亩地,怎么样都行。
毕知许是带着铜钱来的,以备不时之需。
“我想请爹帮个忙。”
毕知许想让周大他们帮忙犁田,就用家里的铁犁,再租来村长家的耕牛,这样进度快一点。
毕知许将自己的打算跟周老爹说了,期待地看着他。
之所以不直接去找周大他们,是因为家里的活都是周老爹和秦氏安排的。
周老爹哪有不答应的,谢天谢地,四儿媳妇终于想起来那十亩地了。
“行,等明天家里撒完种,我就让老大和老二去犁田。就是这牛,不用租了,他们有的是力气。”
周老爹一点都不心疼常干农活的两个儿子。
但毕知许不愿意。
“爹,十亩地就大哥和二哥两个人干,太辛苦了,租了村长家的牛,也能减轻一下负担。”
毕知许没有把周敬远留钱的事情说出来,而是换了个说法,“爹,我这有些钱,足够租牛了,不能为了替我省钱就让大哥他们受累。”
这也就是毕知许的意识错误了。只要不分家,一大家子就是一个整体,十亩地荒废了,损害的是整个周家的利益,到时候交税也一样要交那十亩地的。明面上,所有的钱也是由秦氏掌管呢,至于儿子儿媳在空闲时候挣到的外快,秦氏对此也假装没看到。
周老爹看着这个败家儿媳,懒得管了,反正不是他妻子手里的钱。
“那就租,今晚我跟老大他们说一声,明天晚上去村长家租了牛,后天就开始犁田。”
周老爹背着手出去了,留给她一个背影。
毕知许突然想到朱自清的某篇散文,忍不住笑了出来。
解决了犁田的事情,毕知许放心下来。自从完成第一个任务后,种田系统就给她发布了一个新的任务,非常符合她的心意。
“两个月内完成水稻育秧。”
毕知许很重视育秧的事情,拿到稻种后,她就开始晾晒,然后日浸夜露催芽。所谓日浸夜露,就是用盆或者袋子装着,在水里泡着,晚上装在能过滤水的篮子里,放在屋内,盖上麻袋闷一夜,等到稻种露白,就可以装进麻袋里了。
工具和技艺都有限,毕知许也已经尽可能地简化了操作。
装着稻种的麻袋过一遍水,然后就可以放在屋内,盖上稻草保温,大约两天后,稻种就发芽了。
临山村的人们撒播的就是这个时候已经发芽的种子。
这个时候没有塑料材料,就算有,毕知许也不会做育秧盘,也称“秧托”,所以她就将育秧盘的大概样子还有作用跟周三说了,央他用竹子帮忙做一些。
周三确实是个编织的好手,很快就把她想要的东西做好了,还差点误了家里的春耕,被周老爹一顿骂,毕知许在旁边揽责都不听,就一个劲地骂老三。
毕知许看着摆在院子里除了携带不便,没有其他缺点的育秧盘,不得不感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哥看起来憨憨的,编织的能力却是周家其他人比不上的。
秦氏对于四儿媳妇兴师动众搞这些东西有些不满,但见老头子都没发话,她只好憋着。
毕知许也想过直接撒到田里,等长成十二三厘米的秧苗后再进行分秧移植,但这样的话,分秧的时候会损坏秧苗的根部,要避免损坏,就要用工具将秧苗连泥一起挖出来,比用育秧盘麻烦了不少。
既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麻烦些,做好育秧盘,明年就能循环利用育秧盘了,还能不串根。
毕知许从周老爹“分配”给她的十亩地里挑了一块,远离人群。细细地将犁田、耙田,然后像种菜那样,挖出一行行“泥垄”,先往盘里扫些泥,然后将稻种撒在育秧盘上,再用家里拿来的扫把小心地给育秧盘扫上一层薄泥,浅浅地覆盖住。
为了保温,毕知许还斥巨资买了半透明布来盖育秧盘。涂油的透明纸效果比布要好,但这个时代,纸太贵了,还是一次性的,只能退而求其次,用布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