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缺德女儿便宜舅6
还有村民问姜秀才收不收学生的,也想自家出个读书人,那就祖坟冒青烟了。
读书贵?
姜寡妇一个妇人都能供个孩子,他们一大家子还供不出来一个?
要脸不!
姜秀才也想在这三年找点儿营生,虽然有大户送的礼,但不是所有礼都能收,所以小金库增幅有限。
不能坐吃山空,还是得赚银子。
于是同意了在下山村开个班,家里愿意把孩子送来的都可以送来。
两年后,确实有天分的,就送到镇上私塾去。其他只来识个字的,两年时间好好学,以后出去打短工也比一般人强。
当然,都是乡里乡亲的,收费只能低得不能再低,好在附近几个村的孩子也来了不少,胜在量大,囊中也算勉强。
自从姜秀才当夫子后,姜家就再没短过肉和菜,总有学子家长送。田地里的活计也有人抢着干,解放了姜大妮。
养了一段时间,姜大妮的手也养得嫩些了,姜寡妇的眼睛一年不如一年,还是得让儿媳妇把这个手艺继承下去,以后儿子只会用更多钱,还要养孙子。
地里的活计用不着他们女人家,手上的活儿就得捡起来。
姜大妮以前就跟着姜寡妇学过的,只是后头因为要承担田地里的活儿,再干刺绣就不合适。
至于为何不请人耕田?孤儿寡母的,还有余钱请长工,怕不是嫌这个世道好人太多!
只有别人看着你家也过得苦,那日子才能消停些。
她一个寡妇不好下地,只能苦了大妮。
现在也算苦尽甘来了。
何猎户家,半吊子大夫给何氏把了脉,又仔细瞧了瞧面相,以他不甚精湛的医术来看,何氏大概率是死不了了。
可前些日子自己才喊何猎户准备后事,这会儿又说人已经药到病除,岂不是打自己的脸!
可半吊子大夫一辈子医患纠纷也不是没见过,眼睛一转有了主意,“之前拿的草药吃了吗?”
看着大夫高深莫测的表情,何氏主动回道,都吃了,没落下一顿。
为着把那药钱发挥最大效果,每副草药她又多熬了几次,全喝了的。
“嗯,不错。我们当大夫的最喜欢你们这样听话的病人。你之前病入膏肓,中途换了好几次药方,最后一次老夫斟酌了又斟酌,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没想到你家倒是洪福齐天,药到病除,全好了。”懂事的,应该再拿点儿谢礼出来吧。
嘿,何猎户,保住了你媳妇的一条命呢,不得表示表示。不然就你家这一葫芦串的娃儿,哪个好人愿意来填坑。
何氏被这个惊喜砸得有些晕头转向,她不得死了。
何猎户却没有半分高兴的脸色,高兴啥?
高兴银子保住了,不用拿出来当娶新妇的彩礼?
要是一开始没有提过娶新妇,他也能继续守着何氏过日子。
可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已经勾起来了,还能再沉回去?
送走了大夫之后,何猎户抓住何氏的手,“臭婆娘,你装病!”不是问句,是肯定句。
姜家小子考上了秀才,姜大妮肚子里也揣上了崽子。
他要是娶了姜大妮,那他就有个秀才小舅子,以后他跟姜大妮的孩子也能跟着姜秀才读书,说不定还能培养出个大官来。
他直觉里他就该过老太爷的日子,一辈子享福。
“何大头,老娘前些日子病得起不来床,你眼瞎呀。装病!你装一个试试。”天知道好不容易自己摆脱了阎王殿,先来呛头的竟然是自己同床共枕的相公,他就这么不待见她活着。
都怪那该死的狐狸精,都嫁人了还勾着别人家的汉子。
要不是姜家小子考了秀才,有了功名,她高低得去姜寡妇的门前骂上三天三夜。
何氏身子骨彻底康健了,最高兴的就数孩子们。
谁都不想有后娘,亲娘打人不会死,后娘打人那是往死里打。
自从何氏开始掌家之后,家里头几个小姐妹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每日不是被安排着找野菜就是被要求出去捡柴。
凭劳动所得换一日三餐。
至于儿子,不管大小,全部打包到了姜秀才开的学堂,收的那点儿束修,对他们家来说不过毛毛雨。
她还不知道笔墨纸砚才是最花钱的东西。
长生实在不耐烦过这样干得最多吃得最差的日子,她吞下一颗大力丸,无意间展现了自己的力大无穷,顺利跟着她爹进山打猎了。
第一次,“你个死孩子,万一你被那野兽叼走了,老娘不白养你一场!”
第二次,“老娘生的孩子就是像老娘,小小年纪就能为家里添个进项。当家的也是,这手艺怎么的也该传儿子,传给女儿以后岂不是带去婆家,便宜了外人。”
“行了行了,四丫头嫁人还早着呢,以后嫁远点儿,碍不着咱儿子的事儿。”他私心里是不想儿子还要承他这门手艺的,就怕一个不小心丢了命。
要不然他当年也不会多花二两银子娶大几岁的何氏,还不是为了传宗接代。
何况现下儿子们都去学堂了,四丫头跟着打猎,也能帮他分担一二。再不济万一折在山里,总比丢了儿子强。
“臭丫头,以后这彩礼我可得多要点儿。”
“……”
不管爹娘兄弟姐妹们有何看法,长生凭实力过上了不做家务能吃肉的被姐妹们羡慕的好日子。
连带着家中的几个带把的兄弟,都不敢像往常一样指使家里的丫头了。
你要蹦跶得太欢,惹了长生的眼,那她的拳头可就不长眼了。一拳一拳,那是真疼,何家爹娘根本不敢管。
山中无岁月,两年时间匆匆而过。
姜秀才开的村学关了,他得潜下心来再钻研一年学问好去应考。
这两年,姜家的日子肉眼可见的好了,村里也没有人说酸话什么的。
只会逢人就夸姜秀才和善仁义,姜秀才的儿子更是生得好,长得俊,以后是当官发财的相。
何家三个小子跟着读书,只有老六有几分机灵,但是太活泛了,没人压着也够呛。
读书最忌心浮气躁,在小小镇上的私塾都是攀比成风,何况以后去了更大更远的地方,机会多,同样诱惑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