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西奥多?罗斯福
与夏季时进行的玛纳斯?呼图壁之战有着类似的情形,在冬季反击中进攻玛纳斯河防线的沙俄军队,再一次撞上了国防军的优势炮火。
在守军猛烈的打击下,沙俄方面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却没能取得与之相匹配的战果。
沙俄军队久攻却未能得手,国防军第三集团军也始终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玛纳斯河一线便再度陷入僵局。
由于前面的作战不够理想,西线的沙俄指挥官格里佩伯格最终放弃了采取其他行动的打算,整个西线战场的战线因此得以保持稳定。
再看东线战场上的情况,这边的沙俄军队战前准备进行得要更久一些,所以反攻开始的时日也要略晚了些。
而当他们在12月初展开行动时,已在尼布楚河至斡难河一线,集结起了超过二十四万人的重兵,其中有超过半数是来自欧洲方向的新援。
在这支实力雄厚的沙俄军队面前,第四集团军部署于一线的部队,却只有不足十五万官兵,拥有的火炮数量则与敌军相当。
然而战场位于北纬52度的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带来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国防军的预估。
这里的户外气温,常出现低于零下三十几乃至四十摄氏度的情况,这甚至比西线的迪化那边还要低上十几二十度,如遇极寒更是达到零下五十多度。
在这样的气候下,国防军尽管很早就进行了相关的准备,但仍在一些料想不到的方面出现了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在低温的环境中许多武器装备无法正常的使用,让依赖火力来弥补兵力不足的国防军,从一开始就落入不利的局面。
在注意到种种困难后,第四集团军司令官周仪松上将意识到,尼布楚防线很难在如此局势中得以坚守。
经过一番痛苦的纠结后,他不得不做出决定,要求一线将士咬紧牙关努力再坚持一段时日。
同时命令位于南边的各部队,利用争取来的宝贵时间抓紧巩固第二道防线,并且做好接应前方友军后撤的准备。
就这样,周仪松带领着第四集团军的直属部队、第十二和第十四军,以及骑兵第八师,在不利中依然坚守于尼布楚河至斡难河一线达十余日的时间。
此后,该部开始逐次南撤,并在友军的帮助和掩护下,最终于1903年的年底前,全面退至满洲里西北方向的新防线。
在二十多天的战斗中,第四集团军损失很大,好在主体战力得到了完整的保存。
退到满洲里一线后,该部同第十三军、第十六军、第五十五师和骑兵第六师汇合,总兵力增至近二十六万人。
在这样的力量面前,追击而来的沙俄军队实在难有更多的作为,他们虽然一度趁着势头发动进攻,但很快就被击退,此后也未能重新拾起攻势。
于是,当时间来到了1904年之时,华俄两军在满洲里西北一线进入了对峙的态势。
由于沙俄军队没能一举攻取满洲里,也未能在尼布楚周边的战斗中给予国防军更大的打击,使得其在侧后仍受威胁的情况下,无法转入到东边黑龙江沿岸的作战。
所以,东线战场上沙俄军队原本计划的后续行动,除了了一些无关大局的小规模袭扰外,最终都打了水漂,被沙俄上下寄予厚望的冬季反攻也就此不了了之。
进入1904年后,随着东方战争的战场上渐趋平静,国际上却出现了一股停战促和的风潮。
这一次,除了早就对这场战争愈发感到心焦的法国以外,力主劝和的队伍当中又出现了英、美等国的身影。
坚持削弱沙俄的“大博弈”战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英国重要的外交方针,直到更具威胁性的德国崛起,成为其新的博弈对象。
一直以来,英国以盟约和其他方式支持华夏牵制和对抗沙俄,取得了不错的收效,这在东方战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然而,英国的目标并不是要消灭沙俄,而是希望沙俄在降低了危险性后,能够为己所用,纳入到共同对付德国的包围网当中。
此时的英国,已经在酝酿着与法国和沙俄达成协约,持续进行的东方战争会影响到英国这一“伟大构想”的开展。
并且沙俄若是在战争中被过分的削弱,也会降低其可被利用的价值,这一点是英国人不愿看到的,所以这场已经完成了其“应有任务”的战争应该尽早终结。
此时,持有与英国类似观点的,是美国。
美国与英国同为华夏的盟国,而同盟关系的确立,却都是以利益的契合为基础的。
此前沙俄无节制的扩张,严重的影响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利益,还破坏了列强间的力量平衡,必然要遭到集体针对。
可是随着华夏的崛起,以及其在对沙俄作战中的表现,让列国对东方战争的结局都有了比较一致的预判。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面对战后的局面,就是需要各国提早开始考虑的事情了。
假如华夏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压倒性胜利,必然会改变地区乃至世界的格局,这对别国来说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甚至是威胁,其中就包括美国。
因此,对于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出现的美国来说,及时插手战争,进行调停,也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而且时机刚刚好。
因为此时的国际上,法国和英国都在明里暗里的呼吁停战,还都与美国进行了相关的外交磋商。
尚不能算作是强国,但在地区内多少拥有一些影响的,原本期望坐收渔利的日本,也希望战争能够适可而止,避免完胜的一方获利太多,对其产生更大的压力。
就连此前一直在拱火的德国,都认为已经实现了削弱沙俄的目标,并在战争期间与沙俄达成了多项新协议,成功的改善了德俄关系。
德皇威廉二世甚至还憧憬着,在战后可以建立起反英的德法俄三国大陆同盟,因此希望能够尽早停战,好转入此事的运作。
在这样“众望所归”的形势下,华夏甲辰年春节(1904年2月16日)这一天,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发给陈济怀的节日贺电中,首次表达了愿意调停的论调。
到了2月下旬,在罗斯福的直接安排下,美国驻华俄两国的大使,则正式向两国外交部递交了劝和的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