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生命永恒之西沙拯救 > 第17章 心理督导师和人格分析

第17章 心理督导师和人格分析

萧雅诠老师时不时的教导杰卡布对心理学的认知和实践。

萧老师告诉杰卡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如果你能够准确地识别对方的性格和行为模式,那么你就能够更好地应对他们,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接着,萧雅诠老师还拿出了一些案例,譬如李涵芸,穆里亚纳,南亚次大陆的那个女孩等等。这些女孩,也或者其他人,他们的人格特征怎么分析,怎么判断,怎么应对。那么,以后对于这样不同人格特征的人,需要怎么去悄然第观察,怎么去满足不同人的心理需求。然后如何调节她的心理情绪问题。

给杰卡布讲解如何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等方面来判断他的性格特点。比如,一个人说话总是语速很快、语气激动,可能说明他比较急躁或者容易冲动;而一个人总是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则可能说明他比较友善和随和。

除此之外,萧雅诠老师还教给杰卡布一些关于人格分析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人生目标等信息,从而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但是更好地方法,是内心的冥想觉察。无声无息,但是可以用心眼看到一切!!

在整个过程中,杰卡布听得十分入神,就像是儿子在听妈妈讲故事一样,总是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萧雅诠老师则耐心地解答着每一个问题,并给予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和指导。

萧雅诠老师点评很多杰卡布熟悉的人,他们的人格可能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杰卡布非常聪明,在日后的进一步的学习应用中,他将这些心理学知识,转化成他驾驭人领导人指挥人的智慧!经过不断地指导,杰卡布对于如何识别人以及进行人格分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他非常肯定非常清楚地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这些知识将会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很大的帮助和影响。

以下是萧雅诠老师以李涵芸同学为模特,进行人格心理分析的过程。(李涵芸具有自恋型人格特征和讨好型人格特征的复合。在自满得意时候,早恋。在失败时自哀自怨。在人群面前,冷漠高傲。在难得的朋友面前,还出现讨好型特征。过分的依恋讨好母亲,使得她反而会安慰母亲。但是内心又感觉母亲并非真正的爱自己。)

所以李涵芸存在着自恋型人格和讨好型人格的双重冲突。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是一种常被误解的复杂人格障碍,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自相矛盾的是,在这种自大之下,自恋者往往长期体验着一种脆弱的低自尊,只是由于自恋者的自大总是无处不在,使我们更倾向于将其非人化看待。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

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着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着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长期如此,则对于婴儿成人时候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影响了婴儿今后发展中的内部期待的基础。

自恋性人格多形成于成年的早期,在临床上符合下列五条就可诊断为自恋性人格。

1.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他们作了一点成绩后总认为自己的就是最优秀的。

2.他们沉迷在无穷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的爱情幻想中。

3.他们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认为自己有高贵的血统,他们认为自己的这些独一无二的“能力”只有少部分高地位的人才能理解。

4.对赞美成瘾,听不进去反面的话。

5.有特权者的感觉。他们无缘故地期待着他人对自己应该有特殊的照顾。他们不顾他人的利益,只顾“只要我快乐”,是人际关系的冒险者。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得围着我转”,在人群里稍有一些“冷落”就会敌视他人。

6.缺乏共情的能力。这似乎是几乎所有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共性。他们看起来有些时候挺理解人,但他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平等的互动关系。他们可能嘴上最多的是平等,但实际的表现就是“对别人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对自己是自由主义”。

7.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

8.表现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想要改变,首先要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例如:

1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2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3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1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2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3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1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2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想要改变,还得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自恋人格障碍在最新的研究中多采用自体和客体精神分析去研究和治疗。

观察和心理诊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是完全生活在“自己”里的人,他们无法真正理解身边人,他们眼里的任何事物都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外在的一切都与自己有关系。

1.潜意识里将外在的客体当做一个从属于自己的个体,当做自己身份的一部分。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严重的自我界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

2.无所不能、他们把很多事情过分理想化,并自认为无所不能。

3.对赞美的无限需求是就是通过他人的赞美来证实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4.共情缺乏。这是丧失了一种与他人“同甘共苦”的现象。他们即便理解一些人,这种理解和体验他人是他人当作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总之他们永远离不开自己“想问题或体验问题”。他们对他人的赞美其实就是通过客体当作自己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5、自恋性人格障碍患者情绪容易变得多变,往往“忽冷忽热”。身边人不太好理解他们的热从何来他们的冷又是从何来。这些都是他们与外在事物(客体)没有界限的表现,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突出特点就是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指向自己。

他们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除了自己。所以他们敌视外界,但他们的自我认可又总想从外界得到认可。所以他们的行动很有破坏性作用。

一个客观事实是:所有的正常爱的关系中都有自恋的因素。这里有一些程度问题。正常人的爱的关系与自恋人爱的关系的区别就是:正常人在爱的时候虽也有把自己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但能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自己的欲望与需要。正常人在投射的同时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区别。

自恋人的内心似乎在说:我不爱自己谁爱我。

讨好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而非人格障碍。

1. 别人拒绝你时轻描淡写;而你拒绝别人的时候;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

2. 帮别人忙时,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从不会开口要求,因为担心被拒绝。

3. 和别人在一起时,总是怕冷场,一直主动去找话题。就连在微信上聊天,没有秒回都会心存愧疚;每次都会仔细斟酌自己的措辞和表情,对话框里的内容写了又删,总怕说错话。

4. 不敢表露出坏情绪,不敢哭,因为怕自己的负能量会影响到别人。

5. 别人借了自己钱,不敢谈还钱的事,实在活不下去了开口要求还钱,仿佛是自己做错了事情。

6. 网购时通常自己看评论看尺码看说明,能不找客服就不找客服,买回来后就算不满意也不会去退货,自己忍忍就算了。

7. 极度敏感,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每次评论一件事要想好久措辞,评论了怕朋友不开心,不评论也怕他们不开心。

8. 一天不敢发太多朋友圈,怕打扰别人,怕别人觉得自己很烦,聊天经常撤回,朋友圈经常秒删。

讨好型人格错误心理逻辑

及相处或心理诊疗中的注意点

(1)对别人的感受特别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做了什么别人会不喜欢,越重视对方,越会担心,导致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一个小错误也会懊恼很久;

(2)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没有主见,别人说吃什么就吃什么,别人说玩什么就玩儿什么,自己的举动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很怕被嫌弃,降低自己心里才更安全;

(3)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害怕说不,不懂拒绝,被人占了便宜也会选择默不作声,担心一旦拒绝,与别人的关系就会破裂,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很怕给别人添麻烦,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

(4)缺乏界限和原则做任何事情都以取悦别人为目的,既守不住界限,允许别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指手画脚,又经常突破别人的界限,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又常常因为别人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而受伤。

讨好型人格的问题核心

1、 很多人的“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心底的善良。但委屈自己的善良,在别人眼中可能只是卑微的讨好,而你只是成为了可以任意欺负的对象。

2、讨好型人格性格习惯性主动道歉、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默默承受、内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