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祭拜 订家具 租房
江文急匆匆地走到崔家,就街道办崔姨家门口,院门开着,堂屋门也开着,阳光洒在自行车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一家人都坐在院子里。看到了江文,热心的崔姨主动开口,“是不是要借自行车?我看你看着自行车,是不是要自行车?”
“是,我们打算回村子里去看一下我爸和我大哥。”江文的回答在崔姨的意料之中。
“就在门口,那你推着走吧。路上小心点。”
江文道谢,伸手握住自行车的车把,感受着金属的凉意,同时轻轻踢了一下轮胎,确保它有足够的气量。
江文跨上自行车,然后用力踩下脚踏板,车子便轻快地驶出了小院。
微风拂过江文的脸庞,带来一丝凉爽,他享受着这一刻。
到了自家院子,下车。
进门拿了昨天的糕点,放在了背篓里。
一家人锁好门出来。
两辆自行车分开坐。
顾立夏带着秀儿。秀儿抱着老三江淮西。
江文前面带老二淮北,后面带老大淮南,淮南背着背篓。
坐好就出发了。
邻居们围坐在院子外大柳树下,闲聊着家常。
看着两辆自行车,话题自然转到了江家的孩子身上。
“你们有没有觉得,江家的江文,这孩子真的懂事了。”一位邻居率先说道。
“是啊,以前也懂事。做家务,照顾年幼的几个侄子,小时候走哪把江秀领哪儿。”另一位邻居附和道。
“学习成绩也变好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对江文赞不绝口。
语气中充满了赞赏。
就是有女儿,并且对于做后娘不感兴趣的人家。
在庆幸,幸好以前听江父说过,这二小子是要去下乡的。
没有和这孩子定亲,不然定了亲,这养着这一串四个孩子,往后再生几个。
生一个好照顾,要是生的多了,没个长辈帮衬着。一个也养不活,那生一个死一个,要那有啥用?
幸好没有定亲。
就是可惜那工作。
而邻居议论的江文,骑着自行车奔波在通往乡下的道路上。
朴素的时代,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一家人穿着朴素的衣服,迎着清晨的阳光出发。
道路崎岖不平,尘土飞扬,但这并没有阻挡他们的脚步。
两人用力蹬着自行车,车轮在土路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车把上挂着的背篓。
沿途的风景对于顾立夏而言,如同一幅幅古老的画卷。
田野里,玉米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片生机勃勃。
一个半小时过去,终于回到了老家,农村的房屋低矮而简陋,但却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农民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赶着牛羊,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
半砖半泥的房屋错落有致,烟囱里升腾着袅袅的炊烟。
孩子们在奔跑嬉戏,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走进江家在农村的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半砖半瓦的围墙,它们交错堆叠,透露出岁月的痕迹。
一共五间屋,厨房,堂屋和三个卧房。都铁将军看门。
院子里种的满满的,被精心打理的菜地,各种蔬菜长势喜人,绿意盎然。
院子里的地面,由于长期的踩踏,已经变得凹凸不平,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这房子自从奶奶和我们住一起以后,就让咱们旁边的邻居,也是同族的小爷爷家小儿子看管了。钥匙也留给了他们家。遇上下雨天,查一查漏水。顺便院子也让他们种了。刚开始他们家要种粮食的,咱爸不让,说让种菜,咱们偶尔回来也能拿点。他们家白种的地,肯定愿意,后来就他家就这么一直种着了。”
“这一家子人怎么样?”顾立夏没有附和,还是直接切中要害。
“挺不错的,都是朴实的人,这一次原本爸和大哥的后事,属他们家帮的忙多。叔和婶子年纪大了,他们家孩子也多。一共生了五个男娃,两个女娃。”
“前两天我回来给办事的时候提过,说是要娶新媳妇,家里住不开。想住咱们的房子。我没有直接回话。”
“房子没有白住的道理。我们互相写个条子。房子是借住的,不是给他们。”
“私底下。他家每年给咱们出点粮食,100斤,小米和绿豆,红豆。”江文听后点了点头,表示赞同顾立夏的提议。
他心想,这样既能帮助邻居解决住房问题,又能保证自家房子不被闲置荒废,还能得到一些粮食作为回报,可谓一举多得。
于是,江文决定等会儿去找邻居叔叔婶婶,商量此事。
他相信,以叔的淳朴性格,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毕竟,这也是一个双赢的办法。
江文提着糕点,领着三个男娃去祭拜父亲和哥哥,这是一件充满传统和敬意的事情。
怀着沉重的心情,沿着崎岖的小路走向山上的墓堆。
墓地上,墓堆整齐地排列着,江文默默地站在父亲和哥哥的墓前,眼中闪烁着泪光。
他轻轻地抚摸着墓碑上的名字,仿佛能感受到亲人的存在。
然后,点燃香烛,献上祭品,默默地向父亲和哥哥表达着内心的祝福。
三个孩子懂事的淮南和淮北泪如泉涌。淮西看见哥哥哭了,也哭了。
江文回忆起与父亲和哥哥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父亲的勤劳和善良,哥哥的勇敢和聪明。
这些回忆让他感到温馨和安慰,同时也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祭拜结束后,江文拿起糕点领着三孩子,缓缓离开,心中带着对父亲和哥哥的深深怀念。
他知道,亲人已经离去。
孩子们还小,以后就不常来了。
打发孩子回家。
自己去了木匠家,定制家具,说了顾立夏的要求,木匠常做,又是本村人,很好说话。
江文回家,等中午邻居家人都回来了,来到邻居家,说明了来意。
邻居叔叔婶婶听后,爽快地答应了,并对江文表示感谢。
“江文啊,真是谢谢你。我们愁没地方住,你这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