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 第13章 烽火戏诸侯

第13章 烽火戏诸侯

转眼三天已过,干了半天活的百姓们眼看投影还没亮起来,就打算继续干。

平时他们都是干一段时间歇一会儿,再干再歇,但只有今天,他们会在投影未亮之前尽量多干点活,然后就有时间听完一整节课。

除去他们本身中有喜爱历史的,也有当听八卦的,还有的则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后世的孩子一样上课。

不过今天真是奇怪,投影还未亮起,便响起了声音。

“同学们,又来到我们的历史环节了,大家猜猜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的是谁的故事?”

“周宣王,宣王中兴。”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于丽边听边打开投影,迅速找到了自己的课件打开。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宣王中兴咱就不讲了哈。老师想先请一位同学来讲讲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就让历史课代表来讲一下你知道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吧。”

被点名的课代表眼睛一瞪,紧张到瞬间站起来,双手紧握,“我……我了解的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一个妃子叫褒姒,但是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为了让她笑就到处询问大臣有没有什么法子,后来有一个大臣告诉周幽王可以试试点燃烽火台,周幽王一听立马带着褒姒上了骊山并点燃烽火台,诸侯们看见警报后急忙赶来却不见一个犬戎,而褒姒在看到诸侯们懵圈的样子后笑了,此后周幽王多次点燃烽火台,这也导致诸侯们对他失去了信任,最后犬戎来犯的时候他再点烽火台,就没有诸侯来救援了,西周也就这样灭亡了。”

于丽满意地点点头,“看来我们的历史课代表还是很棒的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致就是这样的,同学们有疑问吗?”

“没有~”

也是,这个故事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过,于丽接着往下讲,“听完这个故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以及相关人物。”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周幽王姬宫湦(shēng),他是西周第十二位天子,也是最后一位,历史上,他是一个不理朝政,贪玩享乐,沉迷酒色的君王。”

“然后我们来说说褒姒,关于褒姒是怎么到周幽王身边的,这里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周幽王因为褒国不进贡而攻打褒国,褒国输了献出褒姒乞降,还有一种是褒珦劝谏周幽王收敛点,干点实事,但周幽王不听,还把他关起来了,褒国为救褒珦了解到周幽王喜欢美女,于是就开始广征天下美女,最后找到褒姒,将她打扮好献给周幽王,希望他能放了褒珦,也有说法说褒姒就是褒珦的女儿,她是为父献身。”

“接着我们来说说当时的情况,周幽王在娶褒姒之前是有王后的,叫申氏,申氏的儿子宜臼是太子。而周幽王娶了褒姒后对她十分宠爱,后面褒姒还给周幽王生了个儿子叫伯服,诶~听到这儿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听到于丽这么一问,底下的学生瞬间各顾各的讨论起来。

“你听出什么了吗?”

“这不明显的要开始夺嫡之争了嘛。”

“经典桥段,废长立幼,宠妾灭妻。”

“一个受宠的妃子生了个儿子,一开始没心思估计后面都要起心思了。”

“春秋时期就一直在重复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桥段在中国历史中很常见,连影视剧中拍的也都是这样的桥段,于丽一问,大家都往这个方向猜测。

“同学们说的跟老师接下来要讲的八九不离十了,周幽王在褒姒生完伯服后对其更加宠爱,为了褒姒甚至想要将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都废掉,立褒姒为后和她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当然他也做到了,但他的这种行为明显是违背了周王室长久以来的制度,大臣们强烈反对,其中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申氏的父亲申侯。”

“申侯跟戎狄的关系还不错,家族也颇有实力,于是他就以前国丈的身份劝谏周幽王,试图让他回心转意,不要废后废太子,但周幽王完全不理,听烦了还把申侯的爵位削了,并打算攻打申国。”

“到了这种地步,申侯也不管了,他直接联络了戎狄中最厉害的犬戎,还有鄫国一起组成联盟,直接打到了都城镐京把周幽王杀了,西周就此灭亡。”

于丽说完就看到一个学生举手,“你说。”

“老师,说到这儿,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在历史上真的有发生过吗?”

幸好她提前做了这方面的功课,于丽心想。

“想要了解烽火戏诸侯,那我们要先知道烽火戏诸侯这件事第一次是在哪里有记载的,其实在战国以前,根本就没有流传烽火戏诸侯这个事。”

说完于丽将投影仪画面调到自己记录烽火戏诸侯的那页。

“比如《诗经·小雅·正月》里面写的是‘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国语》也有记载,老师就不念了,同学们自己看。”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

“这段话的意思就跟老师前面说的差不多,看到这儿可以发现《国语》中的记载已经跟《史记》中的内容极其接近了,但唯独少了烽火戏诸侯这个桥段,那么这个桥段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

“这就要说到战国后期了,在《吕氏春秋》中,第一次出现了有关这个内容的记载,不过它上面写的不是烽火戏诸侯,而是击鼓戏诸侯,这击鼓戏诸侯的故事跟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不能说百分百一样,但也有九成相似,可以说《吕氏春秋》的这个故事简直就是《史记》中那段故事的蓝本。”

“那为什么会一个说击鼓,一个说烽火呢?”

“第一,西周那时候还没有烽火制度,烽火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有的,但还不普及,所以在《吕氏春秋》那个时代的人应该是知道西周没有烽火制度的,并且他们熟悉的制度可能是击鼓传警,所以他们没有提烽火,而是写了个击鼓戏诸侯。”

“第二,到了汉代的时候,烽火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并且普及使用,那司马迁他熟悉的制度是什么?那肯定是汉代的烽火制度啊,他可能并不知道西周没有,于是他就写了个烽火戏诸侯。”

“对于你刚刚提出的问题,战国竹简清华简上面并没有记载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史学界对这个故事本就存疑,加上清华简的内容也支持这种质疑,所以部分学者认为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根本就不存在,当然也不能仅凭一个竹简就认定它不存在,看历史还是要看古物看实物,我们还是等学者们的考古与定论吧。”

(清华简,清华大学在08年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是战国中晚期的文物。)

“最后说说关于周幽王被杀的地方,有的说是戏地,有的说是骊山,那司马迁他怎么写的,他直接把这两个地方结合起来,说周幽王是在戏地骊山宫被杀了,还被他说着了,因为后面的郦道元(北魏官员,写了《水经注》)专门考察过这个地理问题,发现戏地跟骊山离的非常近,说是一个地方也可以。”

同步讨论时间:

“谣言是怎样诞生的例子。”

“什么鼓能有那么大的声音?”

“对啊,哪能传那么远。”

“熟悉啥就编啥。”

“那我们编的话,不得周幽王电话戏诸侯?”

“怎么也得短视频戏诸侯,直播戏诸侯啊。”

“还有群发邮件戏诸侯,钉钉群戏诸侯。”

“误打误撞说着了这是。”

“司马迁怪会的哦,还知道拼凑。”

……

各朝时间(不带皇帝官员):

【一人一张嘴,一嘴一故事。】

【要这么说的话,我也会写故事了。】

【那些诸侯怎么还得提前一天约好同一个时辰到吗?】

【今天还真成讲故事了。】

【那司马迁运气还不错,这都被他说对了。】

【脑子挺灵活,两个答案一起写。】

……

于丽任由他们自由发挥,刚好算是给他们的清醒时间,打瞌睡的学生在这热闹的讨论下也清醒过来了。

“西周说到这儿就算结束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讲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