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预测洪灾!
这天 4 月 7 日,天气阴沉,细雨纷飞,整个紫禁城都被笼罩在了一片烟雨蒙蒙之中。
雨丝如细针般密集,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形成了一道道细密的水帘。雨滴打在琉璃瓦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交响乐。
这些晶莹剔透的雨滴顺着瓦片滑落,如同银珠般跳跃着,最后滴落在地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
雨水滋润了紫禁城的每一寸土地,让原本就色彩鲜艳的建筑更加明亮动人。朱红色的宫墙在雨水的冲刷下愈发艳丽夺目,仿佛燃烧的火焰一般。
精美的雕梁画栋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觉。
宫女和太监们穿着华丽的服饰,手持油纸伞,小心翼翼地行走在雨中。他们人的步伐轻盈优雅,生怕踩到水坑溅起水花弄脏了自己的衣服。
雨水在地面上汇聚成一条条小溪流,沿着青石板的缝隙流淌,最终流入宫中的排水沟渠。
在这样的雨天里,紫禁城的氛围变得格外沉静和庄重。有些大臣会选择在宫殿内静静聆听雨声,品味茶香,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而那些忙碌的官员们,则会快步穿行于雨幕之中,争分夺秒地处理政务。
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都被雨水滋润,无论是那些历经沧桑的古树,还是那些精心修剪的花草,都在雨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雨水不仅洗涤了尘埃,也似乎洗净了人们心中的烦忧,让这座古老皇城的每一砖每一瓦都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紫禁城内的御书房,外面下着倾盆大雨,雨水敲打着窗户,发出沉闷的响声。屋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气息,让人感到宁静和安心。
然而,此刻的奕宁皇帝却眉头紧锁,脸上透露出一丝忧虑。他静静地坐在书案前,手中拿着一份黄河流域的地图,目光专注地凝视着上面的线条和标记。
“这雨势,若是在黄河流域……”奕宁皇帝喃喃自语道,声音低沉而凝重。他的思绪仿佛随着雨声飘向远方,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洪水泛滥、百姓受灾、田地淹没。
这些景象让他的心沉甸甸的,充满了担忧。
突然,奕宁皇帝猛地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他放下手中的地图,对着门外大声呼唤:“来人!”
片刻后,一名太监匆匆走进屋来,跪在地上行礼道:“陛下,有何吩咐?”
奕宁皇帝脸色凝重地对太监说:“速传工部尚书、河道总督以及几位资深河工前来议事。”
太监恭敬地回答道:“遵旨,奴才这就去办。”说完便起身退下了。
没过多久,工部尚书、河道总督和几位河工就匆匆赶到了御书房。
他们一同行礼道:“臣工部尚书(河道总督)叩见陛下。”
“小人叩见陛下。”
奕宁皇帝挥手示意众人免礼:“平身。朕今夜忽有所感,黄河恐怕要有大患。
朕预知九月黄河丰县北岸将会决口,最初的时候缺口会有四五十丈,之后还会继续扩大到百余丈,届时黄河之水势必泛滥成灾,淹没六十个州县。”
听到这个消息,工部尚书和河道总督都惊讶得面面相觑,显然对于这样突如其来的消息感到震惊不已。河道总督忍不住问道:“陛下,此等大事,不知陛下是如何得知的呢?”
奕宁皇帝一脸凝重地说:“此乃天机,不便细说。朕今日召尔等前来,便是要与诸位爱卿共商大计。”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朕意欲即刻派遣一批能干之人前往黄河,加紧疏浚河道,巩固堤防,以防万一。”
工部尚书立刻拱手道:“陛下英明,臣等必竭尽全力,确保黄河安澜。”
一旁的河工甲也上前一步,坚定地说:“小人愿亲赴前线,督导疏浚工作,誓保黄河无虞!”
奕宁皇帝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好,朕信你们。工部尚书,你负责统筹物资调配;河道总督,你亲自带队前往丰县,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堤防加固工作。”
工部尚书和河道总督齐声应诺,表示定当全力以赴。
奕宁皇帝继续说道:“此外,朕还将下诏,动员沿线州县百姓协助预防抢险救灾。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绝不能让黄河的灾难再次降临。”
众人齐声表示遵旨,随后迅速行动起来,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
奕宁皇帝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瓢泼大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自己的预知能够帮助大清避免这场灾难,保护百姓免受水患之苦。
而大臣们则对皇帝的预知能力和果断决策感到钦佩,也为有这样一位深谋远虑的君主而感到自豪。
清朝时期,黄河泛滥的情况相当频繁,可以说是历史上黄河泛滥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
黄河因其泥沙含量极高,素有“中国之患”、“悬河”之称,因为其河床高于周边地面,一旦决堤,洪水会迅速蔓延,造成大面积的灾害。
其泛滥成灾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历代王朝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清朝,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虽然国家经济较为繁荣,但在黄河治理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即便如此,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黄河泛滥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主要由于黄河流经的地区多为黄土高原,土壤结构疏松,易被水流冲刷,加上黄河泥沙含量极高,容易造成河床淤积,抬高水位,增加决堤的风险。
还有清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遭遇极端天气,如连续的暴雨、洪水等,这些自然灾害会导致河水暴涨,超出正常河道的承载能力。
再如过度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森林砍伐等,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入河增多。此外,战争和政治动荡时期,黄河的治理往往被忽视,堤防维护不足,增加了决堤的可能性。
以及人祸贪污腐败等,还有因为黄河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利、地质、气象等多个领域,治理难度极大。清朝虽然有一定的治理措施,但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据统计,仅在清朝统治的近三百年间,黄河就发生了数百次的决堤和改道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可以说清朝时期黄河泛滥是非常频繁的,这也是清朝政府必须不断应对的严峻挑战。
众人去后,奕宁皇帝的书房内,窗户紧闭,但窗外依旧是连绵不断的春雨。奕宁皇帝坐在书桌前,眉头微皱,手中拿着一支毛笔,却迟迟没有落笔,他似乎正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水利和自然科学……”奕宁皇帝喃喃自语道,“这两门学问对于治理黄河至关重要。朕竟然忘记了在大清帝国大学中设立相关专业,真是疏忽啊!”他轻轻摇了摇头,露出一丝自责之色。
奕宁皇帝放下手中的毛笔,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雨景。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仿佛要将窗外清新的空气吸入肺腑之中。
过了一会儿,奕宁皇帝转身回到书桌前,按下电铃召唤侍从。很快,一名侍从迅速进入书房,跪地行礼道:“陛下,有何吩咐?”
奕宁皇帝神情严肃地说道:“速传大学士、吏部尚书以及几位重臣前来议事。”
侍从恭敬地回答:“遵旨。”然后起身退出书房。
不多时,大学士、吏部尚书以及几位重臣陆续来到书房。他们走进书房,见到奕宁皇帝,纷纷跪地行礼:“臣等叩见陛下。”
奕宁皇帝摆摆手,示意他们起身,并让他们各自落座。
奕宁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地凝视着前方,然后缓缓开口道:“朕近日深思熟虑,发现我大清帝国大学中缺乏水利与自然科学这两门专业。朕打算立刻设立这两个专业,以培养专门人才,为国家效力。”
下方的群臣纷纷点头称是,其中一位大学士拱手说道:“陛下英明!此举必定能为我国水利事业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吏部尚书也站出来说道:“启禀陛下,微臣认为,除了增加新的专业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学术交流,吸收海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样可以拓宽学子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
奕宁皇帝微微颔首,表示赞同:“爱卿所言极是,朕也正有此意。此外,朕深知贪污腐败对国家造成的危害,因此朕想在暗卫之外再设立一个反腐败部门,专门负责监督官员,杜绝腐败现象。”
众大臣听到这里,脸上都露出钦佩的神色。大学士激动地说:“陛下高瞻远瞩,反腐倡廉乃是国家之幸事啊!”
奕宁皇帝皱起眉头,忧虑地说道:“然而,朕也担心,如果这个反腐部门自身不干净,如何能够有效地监督其他官员呢?
所以朕想要寻找一种方法,确保这个部门的清正廉洁。各位爱卿,你们可有什么好的计策吗?”
吏部尚书:“陛下,臣认为应设立独立的监督机制,定期对该部门进行审计,并公开其工作成果,以接受民众的监督。”
奕宁皇帝:“此计甚好,朕准了。此外,朕还将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确保反腐部门官员的品德与能力兼备。”
众臣齐声称颂,纷纷表示将全力支持皇帝的决定。
奕宁皇帝:“好,此事便如此定夺。朕希望诸位爱卿能同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清廉高效的大清帝国。”
众臣:“臣等定不负陛下厚望!”
奕宁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期待。随着雨势渐小,紫禁城内的气氛似乎也因为皇帝的决心而变得明朗起来。
奕宁皇帝深知,治理国家需要智慧和勇气,而他正准备带领这个古老的帝国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奕宁这时又想到原来的反贪部门的失职,于是再次叫回吏部尚书。
奕宁皇帝语气中带着责备:“吏部尚书!那个督察院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理应是最能洞察贪腐之人。然而,朕至今未见他们呈上一道有关反贪的密折,这岂不是失职?”
吏部尚书慌张起来:“陛下,臣以为督察院和六科给事中或许正在搜集证据,准备呈报。毕竟,反贪一事非同小可,需谨慎行事。”
奕宁皇帝不满:“谨慎?朕看他们是怕得罪人,不敢直言。朕设立这些监察机构,就是为了肃清官场,若他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要他们何用?”
吏部尚书低头认错:“陛下圣明,是臣等疏忽。臣即刻传令督察院和六科给事中,要求他们深刻反省,并立即展开行动,不得有误。”
奕宁皇帝严厉:“告诉他们,朕不仅要看到他们的反省,更要看到实际行动。若是再有拖延,或是敷衍了事,朕绝不轻饶。”
吏部尚书诚惶诚恐:“臣明白,臣一定传达陛下的旨意,并亲自督促他们加紧工作,务必让陛下满意。”
奕宁皇帝稍显缓和:“好了,你去办吧。朕希望下次听到的,是他们切实有效的反贪成果,而不是空洞的承诺。”
吏部尚书鞠躬退下:“臣遵旨,臣告退。”
随即雨停了,奕宁来到紫禁城内户部尚书的办公处所。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照亮了整个紫禁城,显得格外庄严神圣。
奕宁皇帝踏入户部尚书的办公场所,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每一步都显示出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威严和自信。
户部尚书恭敬地站在一旁,双手捧着一本厚重的账簿,神情肃穆,眼中透露出对皇帝的敬畏之情。
奕宁皇帝坐在主位上,目光锐利地盯着户部尚书,声音低沉而严肃地问道:“朕命你统计查抄贪官所得的金银财宝,如今进展如何?”
户部尚书微微躬身,语气恭谨地回答道:“启禀陛下,经过严密查核,目前统计全国上下反贪所得白银约二千五百万两,黄金二百万两,另有古玩玉器、房契地契无数,具体价值尚在评估之中,但数量仍在持续增加。”
奕宁皇帝听闻此言,不禁面露惊讶之色,他眉头微皱,语气沉重地说:“如此之多!这几乎可以比肩国家的税收了。看来,贪官污吏确实是我大清的一大顽疾啊!”
户部尚书点了点头,表示认同,他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贪腐之风一旦蔓延,必将腐蚀国本。幸得陛下英明神武,大力反腐,方能取得如此成效。”
奕宁皇帝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既然如此,朕有一计,你拿出其中一百万两白银,发放给全国各级官员,作为激励,让他们知晓清廉自守的重要性。”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另外一百万两,用于救济那些遭受贪官剥削严重的百姓,以示朝廷对他们苦难的同情与补偿。”
户部尚书微微躬身,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意:“陛下英明!”
奕宁皇帝继续道:“还有一百万两,用于黄河疏通。”他的目光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滔滔黄河水被驯服的景象。
户部尚书连忙点头称是,语气恭敬:“陛下仁慈,此计不仅能让官员们感受到皇恩浩荡,更能安抚民心,增强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他心中暗自感叹,这位年轻的帝王真是睿智非凡。
奕宁皇帝微微颔首,表示认可。户部尚书立刻表示将立刻去办理此事,并保证会公正办理,确保每一两银子都用到实处。
奕宁皇帝微笑着,对户部尚书的能力表示信任。最后,他挥手示意户部尚书退下,自己则转身回宫处理其他事务。
户部尚书恭恭敬敬地送别了皇帝,然后迅速开始着手安排各项事宜。他深知这三百万两银子的意义重大,必须谨慎行事,确保每一笔开销都经得起推敲。
同时,他也意识到,这是一个向天下人展示新帝决心和智慧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奕宁的这一举措,无疑将在朝野上下掀起一阵清廉之风,同时也为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带去了希望。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位皇帝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责任感和仁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