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杀年猪
倒点热水,拿出油烟墨研磨两下,等墨化开,方能提笔写字。
李承平所用的油烟墨还是大伯送回来的,让他更为感动的是李久昌。
这位堂哥已在县城一处酒楼做了四年学徒,因为念过书,所以活计还算轻松,只需跟着账房先生身后帮忙。
干了足足半年,一发工钱,李久昌就买了块上好的松烟墨给他。
松烟墨是用松树枝燃烧后产生的黑烟制成,其质量极好,价格很高。
这一世,对李承平好的没边的人太多了,他会一一记在心里,待他金榜题名,一定...现在说这些有点为时尚早。
那块上好的松烟墨,李承平多少有些舍不得用,油烟墨用起来勉强凑合,他现在可不是什么名家大儒,一字千金。
喝过茶吹过风,现在李承平很是精神,这篇策论他是改了又改,倒不是不满意,只是觉得还有提高空间。
不多时,纸上的字满满当当。
敲门声正合时宜的响起,李曦推着门进来,“怎么不理人呀!爹还总说我打搅你。”
小心抬着炭盆,李振良让女儿让开,别烫到了。
进来一看,儿子鼻子红红的,手也被冻得有点肿,李振良不免心疼。
回想着自己以前进学的状态,真是不能比,老早就听到院里有动静,一进来孩子还在学习,一点都没有懈怠。
把炭盆放下,瞬间屋子里就暖和起来。
将一直捂在怀里的暖壶递给弟弟,李曦用力挥着手,“你可一定要好好的,别秀才没考上,把身体熬坏了。”
笑着应了,李承平正待说点什么,老爹就把二姐拎了出去。
今天的午饭,李家饭桌上不仅有平时吃的最多的杂粮糊糊,还多了条鱼。
鱼汤被文火煮得白白的,喝起来浑身暖洋洋。
余氏夹了鱼头给他,“来吃鱼头,吃完饭睡会,别一天到晚坐在书桌那。”
吃啥补啥,这条鱼是李振良专门买来给儿子吃的。
吃完午饭,他没有着急回屋,因为王勤那小子来了。
特地过来叫李承平去看杀年猪,本来打算围着自家土院转两圈消消食,既然村里都去看了,他正好也去凑凑热闹。
在村里,年猪可不是每年都杀的,但每次杀猪却都是大事,村里人全部聚过去看热闹,李承平也不例外。
王勤他爹就是镇上的屠户,十里八乡的猪羊都是他来酾、来宰。
王老爹一直都在镇上,所以大家都见得少,他伸展了下身子骨,冲着人群笑道:“手快有手慢无,四条腿都有人家定下了,猪头大家都知道,是放在祠堂供奉先人的,剩下的每人半斤,挑到哪里是哪里。”
一河村虽不大,但人不少,少说有几百号人,一百来户,李承平目测这头年猪有个二百来斤,四条腿和猪头一去,确实每家只能分半斤。
周围村民兴高采烈,一家半斤已经不老少了,村里平常过节顶多吃点野味,一年到头都可能吃不到肉,过年每家有肉吃,没人会不知足。
王勤开心的拉李承平凑近了看,只见母猪扑腾的像什么似的,三四个成年人差点摁不住它。
手持利刃,王老爹眼疾手快的给年猪脖颈处来了一刀,年猪吭吭唧唧的悲鸣着,防止年猪过多痛苦,随即王老爹又朝年猪心窝来了一刀。
瞧着扑腾往外冒的猪血,王勤赶紧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木盆接着。
猪血可是好东西,凝固好炒菜,香的很,而且听老人说,这猪血有着吸灰的作用,只是李承平不知道这吸灰是什么意思。
各家各户都张罗着开始分肉,李承平打算把自己家的那块给领了,但王老爹却说他拿不动。
开玩笑,他尽管才十岁,但半斤怎么可能拿不动,王叔这不是小瞧人吗!
王老爹只是笑着不回话,将一条腿单拎出来。
那确实拎不动,一条猪腿重的很,还是让他爹来扛回去吧!
“过年真好呀!”李曦盯着她爹刚拿回家的猪腿,血红色的肉,此刻却不显得瘆人。
余氏笑话一声:“多新鲜呀!谁看不出来是肉,你爷也不知道在想什么,日子还过不过了,这么大条猪腿要多少钱呀!”
“爷,多半是看奶瘦了,就着这个机会拿回来给你补补。”
李曦美美的为爷爷开脱,想要晚上就吃红烧肉。
猪腿在猪血放干后就处理好,显然余氏没打算晚上吃,从厨房取出盐罐准备腌肉。
均匀的把盐抹在猪腿上,对着李曦没好气道:“你个小胖丫头,看看都胖成什么样了,成天想美事,晌午才吃的鱼,晚上吃肉,那是想都甭想。”
“好了,孩子想吃肉,就弄点,再说了,我家小曦哪里胖了,瘦得很嘞!”
李固买这条猪腿就是为了吃的,过几天就过年了,这几日怎么热闹怎么来。
“真是不过了,每天就你做好人,全家就我一个恶人。”
嘴上这么说着,余氏手却没闲着,拿刀把肉剔下来腌好,贴骨肉和大骨头却没动,李承平一看就知道今晚上有大骨头汤喝。
见有大骨汤吃,李曦喜滋滋的抱着奶奶亲了一口。
奶奶真是嘴硬心软的典范。
......
年关将至,伴随着大雪的是呼啸而过的大风,狂风阵阵,直吹的人脸颊生疼。
快过年了,家里愈发忙了起来,当所有人都在院里忙的飞起时,李承平却还待在他的那间小屋里。
作为家里的一份子,他倒是想干,但爷奶他们不允许呀!
所以尽管到了腊月二十九的下午,他还是没帮上手,索性回屋看起书来。
手上拿着的还是李轩送来的那份选集,李承平记忆力很好,选集看过几遍,就约莫记的差不离,但记住和理解可不一样。
像这次院试的的案首所写策论,就用到了罕见的骈文,其特点是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
且骈文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这些往往是李承平会忽略的,骈文很少见,但运用得当,却能增加文章的艺术效果。
例如‘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此类文体十分稀少,而这位案首又很有文采,依李承平看来,应该不是学政大人喜欢这类,而是比较惜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