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朱长安的家
朱长安的家是一座两层土房,坐东朝西。
这座房子已经修建了十几年,但仍然坚固耐用。
每层楼都有七间屋子,中间三间是堂屋和两间卧室。
堂屋位于正中央,宽敞明亮,是家人聚会和接待客人的地方;而两侧的卧室则是父母和朱长安的房间。
在房屋的北侧,有一间厨房和一个猪圈。
此外,还有一座小平房与猪圈相邻,平房下方是沼气池。
南侧的一个房间曾经是朱长安的爷爷居住的地方,自从爷爷去世后,这个房间就被用来存放各种杂物。
另一个房间则作为客房,偶尔招待来访的亲友。
二楼的房间主要用于储存干柴和粮食等生活物资。
家里还有两个院坝,靠近房屋的那个院坝平常用来晾晒谷物,阳光充足,便于风干粮食。
地势较低的院坝,则被用作养鸡和饲养其他牲畜的场所。
总的来说,朱长安的家虽然朴素简单,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满足了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每个房间和院坝都有着各自的用途,他和周围邻居的房屋风格一致。
朱长安和幺叔朱远荣告别后,提着大包小包往家门走去。
这时候他家大门打开,原来是朱远山听到摩托车声音,出来看看情况。
朱远山看到朱长安时,脸上立刻绽放出欣喜的笑容。
他快步向前,嘴里喃喃道:“长安,你可算回来啦!昨天给你打电话一直打不通,我就晓得你在火车上头信号不好。”
说罢,他急忙伸手去接过朱长安手中的行李。
朱长安嘴角挂着微笑回应道:“爸,我自己能行嘞,今儿个下车后看时间还早,就没给您和妈打电话报信儿。”
此刻,他的内心波涛汹涌,难以平静。当再次见到父亲的那一刻,一股强烈的情感涌上心头,仿佛失去的珍宝又重新回到了身边。
走进院子,朱长安将行李轻轻放下,然后紧紧地拥抱着父亲。眼眶中,泪水渐渐充盈,模糊了视线。
然而,朱远山并未察觉到儿子的异常,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语气欣慰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哇……”
朱远山,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男子,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中等个头,身材略显瘦削,但却透露出一种坚韧与朴实。
朱长安看着眼前这个略显疲惫的男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酸楚之感。
他注意到父亲那原本乌黑亮丽的头发,不知何时又多出了几根白发,岁月的痕迹无情地爬上了父亲的脸庞。
朱长安深知,这段时间以来,由于母亲生病,家庭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父亲肩上。
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四处借钱,承担家里的农活,还要悉心照料母亲的生活起居。
每一个日夜,父亲都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爸,我妈呢?”朱长安轻声问道。
朱远山微微一笑,语气轻松地回答道:“你妈在堂屋沙发上休息呢。刚才听到摩托车的声音,她就猜到是你回来了,还让我赶紧出来看看。”
说完,朱远山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和满足,仿佛看到了妻子病情好转之后一家人幸福温馨的画面。
朱长安听后点了点头,脚步匆匆地朝着堂屋走去。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母亲,告诉她自己一切都好,让她不用担心自己,可以安心养病。
走进堂屋,朱长安看到瘦了一圈的母亲正靠在沙发上,充满期待地朝着屋外张望着。
当她看到朱长安时,脸上立刻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并试图从沙发上坐起来迎接儿子,但由于身体虚弱,最终还是没能成功起身。
朱长安见状,急忙加快步伐走到母亲身边,紧紧握住她的手,关切地问道:“妈,您身体怎么样了?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母亲轻松摇了摇头,笑着说:“妈没事,现在就是头还有些晕,走路还是不是太稳,看到你回来就好了”
她又叹息了一声,拉着朱长安的手说道“唉,都是我生了这个病,把你和你爸都拖累了,还欠了这么多钱”
朱长安红了眼眶,对着母亲说“妈,你不要这么说,只要你身体健康,我们家会越来越好的,钱我们会慢慢还上的,我这不是马上就要工作了吗,工作了就有工资啦”
母亲欣慰地拍了拍朱长安的手,“好,我们熬了这么多年终于熬出头了,你都长大成人了,以后我们都可以享清福了”
朱长安的母亲刘晓玉也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起早贪黑、勤劳能干,把家中的大小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
朱长安上大学前,父母除了种地,还会种植一些蔬菜拿到街上去卖,很多时候都是母亲去卖。
她为了省钱,大部分时候都是背着沉重的蔬菜,三四点就出发走到街上,有时候在市场买菜饭都舍不得买些好的吃。
等买完之后又走路回家,准备第二天要拿去买的东西。
刘晓玉就这样辛苦的坚持了几年,把朱长安初中高中供完。
等他上大学后,在亲戚的介绍下父亲到了一个工厂打工,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母亲才没有再卖蔬菜。
不过,父亲所在的工厂离家比较远,还是倒班,他又不会骑车,来回需要转两次车。
只有特别农忙时才会回家帮忙。平时农活主要就交给母亲,也就是因为这样母亲才会疲劳成疾。
为了省钱,把一个小感冒,硬生生拖成了小脑出血,要不是送医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看到精明能干的母亲现在憔悴虚弱的样子,朱长安心酸不已,也很内疚要不是因为要供自己上大学,母亲也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朱长安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一定不能像上一世一样被活活气死。
此时,他对张梦瑜这个恶毒女人的恨意,上升到极点!
随后,朱长安坐在母亲在沙发上坐下,开始讲述他在学校的经历。
母亲认真地听着,不时插上两句话,整个堂屋里充满了温暖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