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善导大师简介5
善导大师是集净土宗、净土教义之大成者。他他所阐述的净土思想既丰富又纯粹,应是最丰富、最纯粹、最究竟、最圆满。众所周知,佛家各宗各派有各自的判判教理论,例如华严判教、法华判教,各自有四时判教、五时八教等等。不管是教理上的判摄,还是在行持与仪辅轨方面,善导大师所建立的整套的体系,都是最完备的。不论是佛教研究者,还是净土宗的净业行人;不管是教内还是教外的学术分析;不管是修行人,乃至在家人、不修行的纯粹的只是作为一种学科去研究,世所公认,善导导大师是汉传大乘佛法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也就是所谓的开宗立派、开宗立教的祖师。故而,善导大师的净土宗思想,也是真正的、纯粹的,善导思想便是净土宗的旗帜!
佛家修行,各宗各派都以本宗的经典、教籍作为学习的根本。例如唐代智者大师所创之天台宗,若要学习天台宗的奥义,那么智者大师的理论思想就是标准,离开智者大师的思想,你就谈不上天台法华宗。又如说华严宗,华严宗是杜顺大师所创,学习华严则不能离开杜顺大师的理论思想。再如法相唯识宗,学习唯识宗,则一定需要研究《成唯识论》,学习《八识规矩颂》等经典。这些都是初创的祖师、开宗立派的祖师所留下来的经典,一定是后续宗门教下的弟子行人修行时所依旨的对象。
净土宗创立者善导大师所说所言,自然便是净土修行之标准。离开善导大师的思想理论修学净土法门,有可 能就不是纯粹的净土法门,乃至有可能都谈不上净土法门。所以如果是修习净土法门的人,那么凡是与善导大师相违背的理论与行止,可能我们要打个问号,乃至需要暂时舍去。
说到“佛家经典”这个话题,笔者曾与同修的师兄们有过争论:“三藏十二部”佛家经典,都是由人翻译过 来的。佛陀当年所说的经文是梵文,是古印度语。不同的大德圣贤对于佛经的理解各有出入,语法习惯各自不同,其翻译经典的文法自然也不同。 例如净土宗最大的一部经典--《无量寿经》,传世有十二个版本,每一个版本表达的内容虽然大同小异, 但是文字则各有不同。
再比如《佛说阿弥陀经》,现行常用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版本。此外还有一个异译本,乃唐玄奘所翻译。若 论翻译内容的精确、完备、直接方面,唐玄奘乃唯识宗之大德,唯识宗翻译的风格以文字对照直译为主,玄奘版的内容自然更精确、更直观。但对照原文直译,也导致译本的文字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甚至古文功底不够深厚的修学子弟,念都不会念,更不提理解意思了。而鸠摩罗什所译之版本则不同,只取其义而不用原字(佛家将此类情况称为“取义”),行文则按照中国文言的文风,则译本文字大为优美,并且相对通俗易懂。
然因为是取义文,后学不同之人阅读后体悟皆有出入。于是部分后续修学行人,在研究经典之时,便渐渐按照各自的理解,慢慢与经本原意出现了偏差。故而众多祖师大德在解释《净土三经》时,也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后续净业行人修行净土法门是,应该依旨哪个大师,应该依旨哪个版本的经典?此类问题往往令人十分困惑。
但是针对净土法门,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解决了这种学术争论。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他是汉地净土宗的实际创世人,同时他又是唐代高僧、汉人、中国人。善导大师着作的原作就是用的中文,用汉文写的,完全无需再由人翻译成汉文。善导着作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这些古汉语没有一字一句的增减,后世净土子弟“欲写者一如经法”。所以他的着作,文字始终原汁原味,没有任何演化和变异。我们去学习理解善导大师的五部九 卷,学习理解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更精准,“视同佛说”。以此为基准,再去研读翻译过来的佛家净土 经典,更容易让我们准确把握经典上的正确奥义
第五,必定往生。
我们后续净业行人依据善导大师的教法,得到的利益是什么?是必定往生。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乃至九法一切众生,都必定往生。不仅是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的凡夫,包括小乘的声闻缘觉、大乘菩萨,只要依旨善导大的教法,他的利益就是必定往西方极乐世界,最终达到一生补处之境界。
依据其他经典去解释净土法门,则可能未必成功往生。因为其他宗派的经教,所摄受的根基不一样。比女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此需上根器方能成就。君不见禅宗六祖慧能,虽然只字不识、目不识丁,但他听到别人在读诵《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文,心下马上就有所醒悟。及五祖弘忍传法之时,还是听到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时,瞬间言下大悟。易地而处,此事若换到我们自己身上,比如笔者自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莫说听,念上一个小时,依然是懵懵懂懂,完全无感。为什么?悟性不够,根器太低!
佛家很多法门摄受的,都是上根器之人。就我们众多六道轮转罪恶生死凡而言,尤其现在末法时代,上根器的人实在是越来越少。而净土法门则不同,净土法门上、中、下三根普被,所以净土法门善导思想的理念,与许多宗派不一样。
比如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此话相信很多修行佛法的师兄都听过。这就是受了禅宗的影响,包含有禅宗的理念。以此为理论依据修行,需要达到息率凝心、心无二念之标准。这不是指导绝大多数妄想纷飞的普通根器的凡夫去修行的好办法。扪心自问,一万个人在念佛的时候,笔者相信最起码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嘴里念着弥陀,他的心是散乱的!有几人能达到够制心一处?因此,若按这句话分析净土法门,则不是站在善导师的立场上,则绝大部分妄念凡夫都感觉制心一处太难,口念弥陀心不散乱实在太难,于是心生退转,修行则得不到利益。如果信了此话,便不是善导思想指导的净土法门,那基本上十有八九都会就打退堂鼓。
最初接触到上面的观点,笔者心生大疑惑,内心突感十分茫然!十多年来,笔者一直是研究老法师的理论直理解为:念佛要达到要制心一处的标准,应当达到口念弥陀心不散乱的标准,起码要达到念佛功夫成片的标往生才有把握,甚至要达到事一心不乱乃至理一心不乱的标准。但是,善导大师的观点让笔者震撼了!这个理念,与老法师讲的不同!
善导大师弥陀化身,他的着作绝对不会有错,那么后世净土行人,会不会错解了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
笔者心生疑惑,抱着姑且把这理论从头至尾读完、看完,看看他到底想说什么,其观点的理论依据在何处?一直以来,笔者都认定是老法师不是普通人,他老人家讲的内容不会错!事实上,老法师讲的也没错,只不过,他所介绍的法门理论,是否适合像我这样的中下根器之人呢?这个问题,笔者从来未曾考虑过,但此时脑海之中则升起此疑问。既然如此,虽然心生疑惑,甚至略有烦恼,姑且耐心研读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且待学习完结,再看究竟。
直至笔者全文研读了两遍之后,自己欣然接受了善导思想,接受了五部九卷,并且觉得十分有必要,将善导思想与大众做详细分享。大家先莫烦恼,且耐心往下看。
善导思想对于许多之前笔者认为理应如是的观点和现象,提出了不同意见。例如,很多弘扬净土法门的法师、居士,对于往生净土设置了一些条件,设置了许多标准。如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如果一心不乱做不到,起码要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之状态如果几天达不到,那就努力做到几个小时功夫成片:几个小时不能功夫成片,哪怕几分钟做到功夫成片:几分钟功夫成片达不到,哪怕几秒钟达到功夫成品……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有可能就往生不定。
这标准一立,门槛一设,学习者就觉得难,不容易做到,十分难做到。一直都听说净土法门是超生死脱苦海的易行道,现在看来,即便是易行道,也是一句话三个字-一太难了!心中完全没把握,自然而然便心生退转。
大家是否有跟我一样的感受?十几年来,笔者就是这个感受,学佛太难了,净土法门也好难。对照自己,不要说一心不乱我做不到,即便是功夫成片,我也做不到!按照这些理论去指导修行,必须达到这些标准。那关键是,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没能力,达不到这个高度怎么办呢?
如果依旨善导大师的思想去指导自己平时的净业修行,则没有这些障碍。或者有人读到此处,会斥责笔者胡说八道。非也非也,且听我娓娓道来。我非盲从之人,若欲接受判断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则先判断其是否正确,是否如理如法?佛陀涅盘前,给后世佛学子弟留下“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此“四依法”乃世所公认,无有质疑。一个理论是解读弥陀化身、唐代大德的着作,另一个理论是举世敬仰、当世圣僧亲口诉说,然二人之学说有不同之处。如何取舍?
既然解读的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之理念与我十多年所学之理念有不吻合之处,我不知道该依旨谁的理论。那么,我便暂时放弃“人”的观点,我“依法”而行!“法”在何处?法在经典之中。何为经典?佛陀讲的是经,祖师讲的是论,皆为经典。佛陀讲的经,与净土行业直接相关有《净土三经》。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天亲菩萨之《往生论》,属于论。此公认之经典。除佛陀、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之外,善导大师乃净士宗开宗立派之祖师,他的话亦是经典。且他是唐代中国人,其着作是中文,不存在翻译,善导大师的原作,于净土法门之修行,绝对不会有任何争议。后续在研读《观经四帖疏》时,我则越看越生欢喜心,越看越觉得法喜充满,越看越觉得压在身上的大石头一点一点的在被搬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