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10)
瑞银:今年中国出入境游或大幅增长
中新网上海1月8日电 (记者 姜煜)瑞银证券中国休闲及交通运输行业研究主管陈欣8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十四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今年中国出入境游或大幅增长。
2023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恢复速度不如预期。据陈欣分析,去年出境游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换发护照和签证。许多中国游客护照过期需要换发,而外国给中国游客办理签证所需的时间又都比较长,导致很多中国游客无法确定自己的行程。此外,国际航班数量有待恢复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现在中国游客办理签证的时间已大大缩短,日本以及西班牙、法国、德国的签证办理时间从之前的一个多月缩短至五天左右,中国游客制定未来出行计划就比较容易了。”陈欣说:“国际航班也在加快恢复中,到2024年三月底国际航班数量将会恢复至2019年73%的水平,今年年底更可能恢复至疫情前80%甚至更高的水平。航班数量的增加也将使机票价格下降。所以今年中国出境游的复苏或许比预期的要快。”
中国的入境游也在加速恢复中,陈欣说,去年二季度入境游恢复至2019年30%的水平,三季度已恢复至2019年50%水平,前不久中国推出的鼓励入境的政策将继续带动入境游增长。“总之,从旅游角度看,今年中国的出境游、入境游都可能出现大幅增长。”
第二十四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1月8日至9日在上海举行,会议吸引了3000多名专业人士注册参会,其中包括1500家机构投资者和超过280家中国上市公司和私营企业的高管。瑞银各研究主管在研讨会上分析了2024年中国消费及旅游、资本市场、能源、汽车、房地产、基建等行业的发展趋势。(完)
boSS直聘合作伙伴大会:中小企业招人更主动,新兴行业受求职者追捧
近日,“四方来才—Echo2024-boSS直聘年度合作伙伴颁奖音乐会”在北京举行。活动上,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为获奖企业代表进行演奏。
boSS直聘Echo大会已连续举办多年,旨在激励各行业中成长快、为求职者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在招聘过程中表现更多诚意的优质企业。在2023年,boSS直聘上有成千上万家企业在国家的指挥棒下成长、发声。他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但汇总到一起便织成美妙的乐章;他们留下的回声或许有时差,但从不曾消失。
现场颁布了Echo2024获奖企业名单。获奖企业覆盖互联网、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多个热门行业,既有上万人的大公司,也有1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
自2014年以来,boSS直聘已经走过10年光阴。得益于无数平台企业提供的岗位和招聘者投入的时间,求职者在boSS直聘上能够更高效地求职,发掘更多可能。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boSS直聘平均月活跃用户数(mAU)达到4460万,平台上月均有1.35亿人次获得了收获。
“我们与求职者一同致敬那些穿越周期长成大树,能够为社会提供很多就业岗位的企业;致敬那些岗位不断增长,愿意花更多时间发现人才的中小企业。”boSS直聘首席运营官(coo)陈文钧说。
在过去的2023年,boSS直聘见证了无数企业“从0到1”的建设,也看到了万千企业的成长与韧性。企业的新陈代谢与岗位需求变化共同反映行业的生长与发展。
从行业上来看,2023年平台上传媒、物流等行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深受求职者追捧,某明星新能源车企在boSS直聘上累计发布1.2万个在线职位,过去一年间收获牛人开聊超过330万人次。从企业规模上来看,中小企业恢复更快,对人才的需求更迫切。某律所,一个从事高端服务业的中小企业,2023年在线职位数量比去年翻了三倍。
科研筑底,boSS直聘助力企业四方来才
高效促进人岗连接、为求职者发掘更多可能的背后,蕴藏着万千企业的创业精神,也有科技的发展和进步。boSS直聘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在2018年成立了职业科学实验室(career Science Lab,简称cSL),秉持“赋职业以科学,成科学之事业”的理念,切切实实研究好“职业”这门学问。
活动现场,cSL主任祝恒书博士基于实验室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和企业用户分享了boSS直聘对“职业科学”的理解,以及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界的探讨。“在过去十年里,我们服务了上亿求职者和千万级的企业,我们只有把职业科学研究清楚了,才能更好地服务双边用户,这是我们企业的社会责任。” 祝恒书博士说。
据介绍,cSL是全球首个专注于“AI+职业”领域的交叉科学实验室,专注于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人才服务大模型、人才与管理计算、劳动力市场经济学、下一代智能招聘技术等研究,相关学术论文发表在Kdd、SIGIR、toIS、INFoRmS Joc、cities、Regional Studies等人工智能和管理学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
在产学研生态合作方面,截至目前,cSL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一流高校开展深入学术交流合作,共建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和智能人才服务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和访问学者交流机制,并承担了在线招聘领域首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工作。
此外,cSL积极代表公司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的制定,与产业伙伴共同推进智能人才服务场景中的技术伦理、服务公平性、安全可信等方向的标准化建设,努力打造面向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技术生态。
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项目数量超2500个
中新网广州1月8日电 (记者 王坚)以“打造储能硬核实力,助推储能全球发展”为主题的2024中国储能cEo大会暨第八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预选赛(下称“大会”)8日在广州白云区举办。大会现场公布,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项目数量(含规划、建设中和运行项目)超2500个,较2022年增长46%。
大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通过高端产业交流平台,推动储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助力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发展;吸引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科研工作者、知名企业cEo(行政总裁)等参加,研判储能技术与市场发展趋势,共商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开幕式上,大会发布了《储能产业年度回顾及趋势展望——暨2023年储能产业数据发布》(下称《数据发布》)。《数据发布》介绍,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项目数量(含规划、建设中和运行项目)超2500个,较2022年增长46%;新增投运规模三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指出,在储能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仍需在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建立全流程标准管理体系、深化全球储能产业链合作等方面进行布局。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郭跃华表示,广东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下一步将锚定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1万亿元人民币总目标,将广东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创新高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储能的发展与应用背景、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内容。他指出,新能源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为储能提供了需求,预计2030年和2060年,南方电网区域新型储能规模将突破3000万千瓦和9500万千瓦。
此外,大会还举办了储能精品展,吸引了超30家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企业集中展示新型储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等内容,为储能行业上下游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完)
2024年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讨会在昆举行 共探参政党建设新使命
中新网昆明1月8日电 (罗婕 缪超)2024年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讨会8日在云南昆明召开,参会代表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参政党建设新使命”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经百年波澜壮阔探索出的新型现代化道路。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研究;要接续传统、丰富理论,为建设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献良策、建诤言;要问题导向、服务履职,不断提升围绕改革发展中心任务履职尽责的能力水平。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云南省委主委、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徐彬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新型政党制度重要论断的提出,使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民主党派做好参政党理论研究十分重要,这既是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筑牢多党合作思想政治基础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新时代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
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忠表示,包括民盟在内的各民主党派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奋斗历程中,彰显了参政党的使命担当,希望进一步加强指导帮助,多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会上,云南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苏红军、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会委员郑洁、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刘晓庄、民盟福建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刘泓分别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参政党建设”“2023年度参政党理论研究综述”“中华文明与参政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参政党新使命”等作主旨发言。
当日,会议表彰了2023年度民盟参政党理论研究获奖课题、“中国式现代化与参政党建设新使命”优秀征文,并为新任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会委员颁发了聘书。
此次研讨会由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会主办,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民盟云南省委会承办,民盟中央和30个省级组织负责理论研究工作的盟员、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会成员以及相关专家近百人出席会议。开幕式由民盟中央研究室主任蔡葵主持。(完)
文化产业活力释放 超千万人次走进北京朝阳文创园区消费
中新网北京1月8日电 (记者 徐婧)百家文创园区举办文化消费活动2000余场次,超3000家企业入驻“云园区”……记者8日从2024年北京市朝阳区两会获悉,2023年,朝阳区深入实施“文化+”战略,文化产业提质发展成果显着,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预计实现收入突破3000亿元,文化产业活力持续释放。
超千万人次走进文创园区消费
朝阳区现有百家文创园区,其中超三分之一为市级园区,数量居全市首位。各园区在注重品质提升的同时,积极布局建设小剧场、实体书店、音乐厅等文化消费新空间。2023年,共举办图书市集、戏剧节、美食节、沉浸式体验等各类文化消费活动2000余场次,吸引超千万人次走进园区进行消费,一批品牌园区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该区大力推进科技赋能园区发展,建成开园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云园区”,研发国家文创实验区数字人,创新应用于政策解读、宣传推介等,实现实体园区及各类服务场景深度融合。目前已有63家服务商、百家园区、超3000家企业入驻“云园区”,未来还将引导百家文化专业服务机构、千个线下文化公共空间、万家驻区文化企业在“云端”集聚。
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1月至10月,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2533.2亿元,占全市比重15.5%,预计全年将突破3000亿元。产业发展集中度不断提高,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等四大领域均实现正增长。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占全区比重达40.0%。文体娱行业规模保持全市第一。“十四五”以来,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平均增速为15.9%。
打造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
目前,朝阳区共有登记注册影视企业3233家,居全市首位,集聚了万达电影、华策影视等一批覆盖全产业链的影视头部企业,拥有影视特色园区58家,占全区文化产业园区总数超一半。各园区设有拍摄影棚、录音棚等专业影视配套资源400余个,总面积超过平方米。
为进一步发挥朝阳影视产业在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23年,朝阳区在全市率先出台《朝阳区建设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工作计划(2023年-2025年)》,围绕政策先行、空间布局优化、平台建设、精准服务、人才引育、品牌提升等六个方面共确定重点任务22项,将在影视技术研发创新、前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力争到2025年,实现在朝阳登记注册影视企业数量突破4500家,集聚规模以上影视企业超过500家,影视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50亿元,认定培育一批影视制作“梦工厂”,打造一批富有朝阳特色的优质影视作品,努力把朝阳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影视制作基地。
下一步,朝阳区将坚持科技赋能文化创新、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持续推进园区品质提升、企业梯次培育、文化菁英引育、文化精品培育四大计划,着力将朝阳区打造成为首都文化创新引领区,全力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