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带着铁路到大明 > 第35章 老朱评价,官吏之选【求追读】

第35章 老朱评价,官吏之选【求追读】

紫禁城。

奉先殿。

朱元璋尚在处理国务。

苏铨入殿后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平身。”

“谢陛下。”

朱元璋从奏本上收回目光,看向苏铨,道:“苏铨,朕虽让你汇报刘宽今日入职科技司所言所行,你却也没必要中午就急吼吼地过来吧?”

苏铨在朱元璋面前也依旧是一脸和煦的笑容。

他道,“启禀陛下,微臣此来并非汇报刘副郎言行,而是有事要奏。当然,若陛下要听刘副郎之事,微臣也可以顺便说说。”

朱元璋也笑了笑,道:“行吧,你且先说说要奏何事?”

苏铨掏出了上午花了些许心思写好的奏本。

李贵上前,将之转送至御案。

待朱元璋翻阅这奏本时,苏铨便道:“上午在科技司中议事时,刘副郎提了这黑板、粉笔之事,并说此二物最适合用于学堂中,帮助老师教授学生。”

“微臣以为甚是,故写了这份奏本,恳请陛下向各地官学介绍、推广此二物,也算是我们科技司为教化大计做出些许贡献。”

朱元璋看完奏本,问:“这黑板、粉笔果真好用?”

“额,微臣听刘副郎所言应是不虚。”

“那你就是还没见过那黑板、粉笔了?”朱元璋略感无语,随即道:“咱跟你说,那小子虽来历特殊,但到底年轻,有时看事、做事未必一定靠谱。”

“咱让你做科技司郎中,不仅是要辅助刘宽进行打造火车等诸多大事,也有让你为他把关之意。你可明白?”

苏铨收起了笑容,应道:“微臣明白了。”

朱元璋又道,“这黑板、粉笔看着确实有益于教学,不过具体如何,还是得等见到实物,用过后才能确定。”

“他不是要定制此二物吗?制成之后,你让人送一份来奉先殿,咱也见识见识。”

“遵旨。”

朱元璋接着道,“说说吧,这一上午刘宽还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苏铨当即将刘宽召集官吏“开会”、让柳延任会议记录员并兼任秘书等事一一叙说了。

朱元璋听罢,笑道:“这小子用人做事的想法倒是有些意思,行了你退下吧。”

“微臣告退。”

待苏铨离去,朱元璋便看向朱标,道:“标儿,这刘宽不愧是后世之人,所思所言所行与咱大明人皆有不同,颇为值得揣摩。”

“建立医学院以及召开医学交流大会之事由你负责督办,你回头可以向刘宽询问,多听听他的想法。若有犹疑,也可咨询于他。”

朱标含笑点头,“儿臣明白。”

“行了,你也回去吃午饭吧。”

“父皇也是。”

“嗯。”

之前几日,朱元璋不仅将六部尚书都裁剪至一个,恢复正常的六部制度,并大刀阔斧的设立了内阁、军机处。

并且目前已经选任了原四辅官中的杜佑、龚敩、吴源,以及礼部尚书刘仲质、翰林检讨吴伯宗、宿儒鲍恂、余铨,共七人为大学士,组建内阁。

同时又委任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吏部尚书李焕文兼任军机大臣,翰林典籍吴沉、原四辅官之一的赵民望为军机处行走,组建军机处。

虽然内阁、军机处都是将将组建,尚未完全运转起来,但有了这些人分担,父子二人每日需要处理的政务已经少了一些。

朱元璋虽总担心内阁处理事务不符他心意,频繁抽查,详阅各种细务相关奏本,却也不得不承认,有人分担政务后,他确实没之前那么累了。

当然,内阁、军机处在他心目中都还处在试运行的状态,什么大学士、军机大臣也都是临时的。

若让他觉得不合适,他不介意换人,乃至改变内阁、军机处的职能、规矩。

···

午饭后。

刘宽从府中带了一个暖水壶、一罐茶叶,来到了工部的科技司院。

为自己泡上一杯茶后,刘宽依旧是拿出几张白纸,将自来水笔重新吸了墨水,在纸上写写画画起来。

他在思考该在科技司空缺编制上安排什么样的人,好辅助他做事。

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便有了大概的想法。

科技司的官吏编制较为灵活,那么他也没必要上来就将所有编制填满。

毕竟他在大明不认识几个人,可以先提出要求,让苏铨推荐几个,目前够用就行。

待日后他认识的人中有了合适的,再推荐进入科技司也不迟。

整理出了具体想法后,刘宽便到中间的大屋找到了苏铨。

苏铨正喝着下午茶,悠闲地看书。

刘宽进来后,苏铨便放下了书本,也让刘宽注意到了这书的书名。

赫然是宋版的沈括《梦溪笔谈》!

刘宽虽有点小惊喜,但想想这是明初,离宋朝不过一百多年,而苏铨则是工部官员,便又觉得此景颇为正常了。

他压下借阅《梦溪笔谈》的想法,准备先谈公事。

“刘副郎有何事?”苏铨询问。

与刘宽基本熟悉后,他倒也没一直用阁下这种敬称。

刘宽道,“苏郎中,推荐官员之事我已经有了想法,特来跟你商量。”

“刘副郎有何想法,尽管道来。”

刘宽道:“员外郎人选我暂无想法,至于主事,我想必须有一个得通晓工造之事、熟悉各种技术,嗯,最好还善于发明创造。”

‘这人便是我要培养的工业设计师!’

刘宽同时在心里如此想。

苏铨听了,沉吟着道:“你说的这种人,我倒是想到一个,不过此人并非官吏,乃闲散人士。”

其实大明中后期,匠人中且不提,读书人中便有不少刘宽所说的这种人,如王徽、宋应星、徐光启等。

可惜如今是明初,前元虽然继承了部分科技,甚至另一部分有所发展,但对汉人文化整体上是打压的,也令不少科学技术遗失。

更重要的是,即便有几个精研工造之事的读书人,也难见于史册,对后世而言,自然也就没了这方面的历史名人。

因此,听苏铨说有这么个人,刘宽虽不甚意外,却也颇为欣喜。

他问:“这人是谁?眼下在哪里?”

苏铨道,“这人叫郭天问,据说是前元太史令郭守敬的后人,之前居住在苏州。”

“不过以我对此人的了解,在听闻跨江大桥及铁路之事后,此人必会来京师。”

“其实要找到郭天问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他出仕——我一友人曾劝他做官,他却说闲云野鹤惯了,不愿踏足官场。”

“虽说可让陛下下旨强行征辟,但若其不情愿,即便到了科技司,恐怕也未必会好好做事。”

刘宽听了心中一动,问:“苏郎中的意思是,关键是如何劝说此人入职科技司?”

苏铨笑着点头,“正是此意。”

刘宽又问:“这郭天问可是对工造之事、奇巧之物感兴趣?”

“不错。”

刘宽瞬间露出笑容,“那此事就好办了——苏郎中尽管寻来此人,劝说之事由我负责。”

“哈哈,好。”

苏铨有句话其实没说——他觉得郭天问若知刘宽是跟那跨江大桥一起出现的,说不定就心甘情愿地来科技司任职了。

刘宽继续之前的话题,道:“我觉得,科技司还需要二三位能担任方面之事的实干官员,最好是也对工匠之事有所了解。”

“之后我们打造火车,可能会分成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我一人无法兼顾,必须得有靠谱的官员督办。”

苏铨听得点头,“这样的官员倒是好找,回头我推荐几位,你可以面谈之后再做选择。”

刘宽听了心道,这不就是面试吗?

倒是合他心意。

刘宽又道,“除了几位主事外,我还希望从国子监中挑选几位到十几位对工造、奇巧之事感兴趣的学生,以吏员的身份入职科技司。”

苏铨听了皱眉,“国子监中多是儒生,对工造、奇巧之事感兴趣的本就很少。”

“且这些学生多是奔着做官去的,你让他们来当吏员,恐怕一个都没有。”

刘宽听了并不困扰,道,“若国子监中没有这类学生,就请陛下下旨,从全国征召识字的年轻工匠来科技司为吏员。”

“我们科技司将来要办的大事不少,打造火车只是第一件,为长远计,必须现在就着手培养合用的人才。”

“另外,如今大明是以推举制选官,便是当了吏员,也未必不能为官吧?说不定我们在国子监中便能招募到几位合适之人。”

“你的想法我明白了。”苏铨点头,接着话语一转,“除了需要入职科技司的官吏之外,对于选调工匠之事你可有想法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