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就怕他傻
这几年宁王除了驻守边疆,也并不是悠闲度日。
皇祖父很喜欢宁王,宁王这个儿子也相当争气,起码在读书的这个领域里,在皇子里面算是佼佼者。
于是皇祖父让宁王仿编年跟纲目书法体例,编辑建国前的史事。
正如她后来编的那些一样,这书编出来,皇祖父必然是个伟岸大丈夫。
应该就是在今年的九月编成 ,名《通鉴博论》,才两卷。
这会都四月了,两卷书怎么着也接近尾声了。
她把赵氏这边交代妥了,就得跟朱高炽使劲。
看看能不能跟宁王搭上,勾着宁王做点他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缓解一下编书编出来的恶心感。
咦,不对,这顺序好像有点问题。
张欣想一半自己又悟了一把。
这事应该反过来做,让宁王求着自家。
上岗的不是买卖,求来的才是人情。
这种雅事,别人张欣没把握,宁王肯定见猎心喜,而且很快会打听到主家是谁,还不会轻易说出去。
上辈子宁王说是被公爹骗了朵颜三卫去。
其实后来瞻基跟自己说过,人家就是顺水推舟,两边下注。
儿子早期对这位宁王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善谋的人,都想太多,但凡少一分把握都不敢下场厮杀,所以也注定当不了最上位。
张欣所知道的宁王,后期也是真的寄情于山水之间,写了好些书。
连请求个好点的封地,瞻基没有答允也不了了之。
想到这里,张欣喝光了杯中茶:
“挽袖,你拿了对牌再出去一趟,让乳娘交代一下掌柜的,花茶要是制出来,寻个机会进献宁王府。宁王府要是有人来寻,掌柜要马上报上来。”
“是,世子妃。”
~~~
大明,洪武二十九年,八月。
【诏令立开平四屯卫。】
“中屯卫在沙峪,新开的四个,六合营、军台、偏岭、石塔。”
晚膳过后,每日例行的问安时间,徐氏问及邸报上的事,朱高炽就把新开的屯卫所在的地方名字报上。
“长城以北,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三卫成第一线,九边为第二线,皇祖父高啊——”
徐氏感慨。
“嗯。只要那位不傻,咱家也踏实的。”
朱高炽大感赞同。
宁王的封地在大宁,八万甲兵跟六千战车,本就兵强马壮的,皇祖父给加了个大宁卫。
现在开平跟上了,对外几乎是万无一失。
情势非常明了,能攻善战,振臂一呼就能拉起军队的老一辈基本在北征跟皇祖父的清洗里死光,病退。
宁王这样的新起之秀,板上钉钉的就是皇祖父留给朱允炆的另一把刀。加上自家老爹这把正当壮年的刀。
朱允炆只要不乱来,双刀傍身,进能开疆拓土,退能保全国家。
皇祖父为了孙子能坐稳位置,实在周到。
“就怕他傻。‘
徐氏叹气。
“娘不是吃着药的么,少思少想,反正这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
朱高炽安慰。
“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还过去了呢!”
徐氏翻白眼反驳。
“噗——”
张欣喷笑。
“欣儿也别笑,说到底,正妃得立住,且不能心慈手软。
炽儿你也一样,爱重你的世子妃,这才是你这辈子与你共进退的人。
其他的女人,少沾。
要有那等心思多的,留都不要留。
常姐姐留着吕氏这么个祸害,看起来妻妾和美。
可结果呢,她一死,吕氏扶正。
雄英没了这事有没有吕氏的手笔另说,现在允熥(teng)也不知道养成了什么样子。
想起来都觉得悲凉。
有时候做梦都怕梦到常姐姐,相处一场,她的幼子我一点都帮不上忙。
男人,哼!男人!!!”
徐氏表情严肃,既是提点张欣,也是警告朱高炽。
她是真不喜欢吕氏,连着吕氏教出来的儿子。
以前她在宫里住着的时候相处过,格局不大,心眼贼多,还没用到正地上。
也就是太子一点没看出来,只觉得吕氏知书达理,温柔体贴。
“是,娘。媳妇知道了。”
“知道了,娘亲,我们挺好的。”
“去吧。一会你爹也该回来了,省得你们相看两相厌。欣儿盯着炽儿,再减减。这看着像是瘦了点。”
“瘦了五斤!!!娘!!!”
“那就努力,瘦个五十斤!”
“呀,您真是我亲娘诶——”
“别撒娇,不好看,以后让你媳妇撒,赏心悦目。”
“。。。”
两口子回到延德宫之后,张欣最近事事进展顺利,倒是很快就睡着了。
换了朱高炽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今天娘亲说这话,他就突然想起了之前张欣说的那句——
她要是朱允炆,叔伯兄弟哥哥兵强马壮驻守藩地,山高皇帝远,更兼把她围成了一圈,她连睡都睡不着了。
前皇太孙雄英堂兄被皇祖父跟大伯带着读书,带着见人,从功课到行止,无论是谁,对雄英堂兄的评价都很高。
皇祖父更是满意得不行。
如果大伯跟堂哥都在,蓝家也不会凋零,所有的人都能睡安稳觉,还会卖把子力气把大明朝搞好,创一番太平盛世。
可现在的这位皇太孙,朱允炆,在雄英堂兄死之前默默无闻,除了学堂里随大流上课,就是跟着吕氏。
长于后宅,保不齐真的就跟困在后院的妇道人家是一个脑回路。
自己娘亲这种见过外面世面的明显不看好朱允炆母子。
长期被不看好的人,哪怕爬了上去,这心里的底气也始终不足。
那么,张欣说的睡不着,发生在朱允炆身上一点儿也不出奇?
皇祖父一旦薨逝,没有了头顶这座大山,他大权在握,为了能睡得着觉,就会短视的立刻朝叔伯们下手?
燕王府危矣——
【小科普:
大宁——内蒙古多伦一带。处于喜峰口外,东连辽左,西连宣府,战略位置很重要。
宁王朱权——自幼聪明好学,十三岁被封为宁王,十五岁的正式出镇大宁卫。是朱元璋诸子中少有的年少有为者。后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宁王离开了大宁,北方防线崩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