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造纸术,水车
不愧是天下第一大世家,历经百年积累的信用,竟比朝廷还要可靠得多。
然而,袁武坚信,在他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兖州之后,百姓们定会更愿意相信他的名声,而非那四世三公的袁家。
一番合计之下,袁武总共从各大商行借到四十万金,竟比此前贩卖盐铁证件所得还要高出五万金。
在这其中,甄家可谓居功至伟。若不是甄家率先开口,定下商会借钱的基调,其他家族断不会如此大方。
袁武见此,投桃报李,当即任命甄家的甄安为商会会长,糜家与鲁家各出一人担任副会长。
这甄安乃是袁武的“同道”好兄弟甄逸的兄长,因庶出之身一直负责甄家商队事务,与袁武的老情人“甄氏”同属一脉。
安顿好大致事宜后,细节方面便交由三名商会正副手进行调控。
不过,袁武最后提醒众人,让各个商队不要将实体的钱财带来,而是在徐州、冀州等地换成粮食、猪牛羊等牲畜,分批运送回兖州。
如今天下大乱,物价犹如脱缰野马。在董胖子治理的长安地带,粮食的价格已从二百多钱一担,如火箭般攀升至两三千钱一担,价格涨幅不下十倍。
那街头巷尾,百姓们望着高昂的粮价,满脸愁容。昔日尚能勉强果腹,如今却为一斗米愁白了头。
街边的小摊贩,也因物价飞涨,不得不提高商品价格,一个普通的馒头,竟从几钱涨到了数十上百钱。富户们虽有些积蓄,却也在这疯狂的物价中挣扎,生怕坐吃山空。
遥想当年,长安富足百姓安乐,可自从来了西凉军,真是人不如畜。
长安的集市上,人们为了一点粮食打的头破血流,仿佛人间地狱,粮食成为了比黄金还珍贵的东西。
且看董卓治理长安的势头,明年粮价还得继续上涨,起码得升到两三万钱一担,甚至更高。
在长安,不管你是去务农,还是去做工,各路西凉军必定层层盘剥,甚至出个门就可能莫名其妙被西凉军割去脑袋,当成“间谍土匪”领了赏钱。
总之,这地方如今已然变成人间地狱,富户也挣扎在生存线上,更别提普通百姓了。
自董卓这魔王到来,十人之中倒有九人忧愁。
许多长安地区的百姓冒着山林毒虫虎豹的危险,以及西凉士兵的封锁,拼了命地往汉中以及南阳方向逃窜。
老百姓不傻,分得清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他们用脚投票,选出自己想去的地方。
可惜,长安盘踞着西凉豺狼,注定做不成生意,毕竟去了长安就成了西凉人手里的肉……
等等,似乎有搞头。
袁武脑海中浮现出一道憨厚身影,此人算是他在西凉的半个内应。
也不知这董卓何时身死,美人计施行到哪一步了。
战乱年代,兵荒马乱,还是把钱换成粮食更为划算,即便自己吃不完,卖了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在明年,他父亲应该会正式入驻冀州,与公孙瓒打得头破血流。
到那时,冀州粮价必然涨上天。富户们囤积粮食,待价而沽,普通百姓只能望粮兴叹。
当年范蠡三聚三散,深知财货流通之理,可如今在这乱世,粮食流通受阻,物价混乱不堪。
而青州自不必多说,明年黄巾之乱更甚,只要谁有本事把粮食运过去,便能换取同等重量的钱财。
那些青州富户,甚至世家大族,饱受黄巾之乱久矣。
这些黄巾在城外破坏,以至于城外田地遭到损毁,许多庄稼被黄巾提前收割,造成极大损失。
富户们在城中空耗一年,怕是他们也缺少粮食,已隐隐有几分长安的乱象。物价飞涨,主要是有价无市,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至于扬州,明年他那叔叔袁术应该会大举动兵,彻底扫平扬州的反对和中立势力。
天下四处动乱,不过这影响不到兖州。
北方有老爹袁绍顶着,南方暂时还未波及过来,东方青州黄巾刚被袁武打得落花流水,短时间内怕是没有勇气东出。
西方属于雒阳,如今那里是无人区,在更西边的董卓如今已变成肥猪,轻易不会出窝。
唯有东南方向的徐州,兵强马壮,粮草充足,算是一个潜在威胁。
不过,陶谦年事已高,其野心还剩下多少暂未可知。
趁着兖州无战事这个空当,袁武调动兖州所有人力物力,热火朝天地大耕农田,疏通水利,修桥补路,大搞建设。
祸不单行,福不单至,在兖州一切顺利之时,马钧又传来一个好消息。
“什么,造纸术弄出来了?”
袁武大喜,带着曹操、典韦等人来到城外器械所。
马钧早已等候多时,见到袁武当即行礼。
“州牧大人,有兰台古书作参考,我还耗费如此多时间才完善造纸术,还请大人降罪。”
“哎,德衡每天从早忙到晚,兖州各种器械都要你来操劳,能有如此速度,已经出乎我的意料。我赏你还来不及,如何会怪你,走,咱们去看看你造的纸如何。”
在马钧的带领下,袁武一路向器械所深处走去。曹操、典韦等人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时不时地对周围的一切悄悄观望,甚是好奇。
“德衡先生,这是何物?”曹操指着一个数米长、周围带着桶的圆形轮子问道。
袁武刚想说“翻车”,却见典韦大咧咧地开口道:“你个小黑子真笨,这一看就是打仗用的。你看它这么大,周围这桶里再藏上机关,推到敌营一定能造成巨大伤亡。”
“哈哈……”马钧大笑道:“恶来将军,你这猜得牛头不对马尾。若这东西用作战争,先不提怎么在战场上移动,就是遇到一个小坑,它都能侧翻倒地,到时候反而造成我军伤亡。”
“这是根据兰台书上改进的水车,我认为它还有改进的空间,便拿来修修改改。冬天时候应该就能完善,到了春天组织工匠修建,应该不误明年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