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买房
这个包打听原来就是个顽主,祖上有点积蓄,不过后来都被这小子败光了。人又吃不得苦,就做起了掮客的买卖。
第一次见到包打听,这人身上透着懒散,目光中带着狡猾,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是什么好鸟!不过,小鸡不撒尿,各走各的道。郑焱在意的是,这人能不能帮自己找到合适的房子,至于这人怎么样?谁在乎呢?
“几位老板,听说你们想买房子,不知道有什么要求?”毕竟对面的是自己的金主,包打听低眉顺眼地问道。
“房屋面积要大一点的,起码要两百平以上,同一小区要四套。到时候给你一个点的佣金,如果你能给我找到关系明确的四合院,我可以多给你一个点的佣金。当然,房子不能距离京大太远,四合院倒是无所谓。”郑焱说了一下自己的要求。
包打听一听心就凉了,京大附近根本没有符合对方条件的房子,自己包打听的名声可不是白叫的。至于四合院,自己家就有一套,自己也一直有出手的打算,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买家。包打听在心里想了一下便有了决定。
“你说的房子问题,我可以十分确定地说,京大附近没有符合你条件的。至于四合院,我自己就有一套,三进的院子,900多平,只是价格……”
包打听说到这故意卖了个关子。
郑焱一听这话,哪还顾得上房子?“方便去看看吗?”
包打听一看,就知道对方真的想买,心里想着,看看又不损失什么,也就答应下来。
包打听家里的四合院位于西城区后海附近。当郑焱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这套房子。标准的首都四合院。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院是厢房、正房、耳房、游廊组成,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
原来包打听家也是标准的大户人家,只是后来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败落了,房子本来也被收走,这会儿又发还回来了。郑焱挨个屋看了一下,房屋整体没啥大问题,就是年久失修,外观看上去败落的厉害。
郑焱还发现,包打听住的屋里还有一张拔步床,一张四人方桌,配了四把椅子。据说都是上好的黄花梨制成的。想到这会儿人们还没意识到这些家具的价值,郑焱心里便有了打算。
“你这房子不错,虽然看上去破旧了点,但是整体结构我很喜欢,你准备多少钱出手?如果价格合适,我就收了。”
包打听见郑焱虽然说的轻巧,但是从刚刚看房子的表现来看,对房子应该很满意。便对着郑焱说道:“现在首都的房价在800元一平左右,但是像保存的这么完好,又没有什么纠纷的四合院,我敢保证,整个首都你也找不出第二套来,如果你诚心想要,1500块一平。”
虽然郑焱觉得这已经和白捡没什么区别,但是现在毕竟不值这个价,自己又不傻,“看来你是没啥诚意,你还是帮我找找别的吧。”说着郑焱就往外走。
包打听一看这事要黄,顿时也急了。赶紧拉住了郑焱,“您对我说的价格不满意,那你也总得说个价不是?”
郑焱哪里是真的想走?只是想借机压压价而已,“你这房子虽然不错,可是也不能比别人高出一倍的价来吧?现在首都的新房子,单价能到1000的才有多少?你还真敢张嘴,我最多给你出到1000一平,这还是因为我确实挺喜欢这房子,换作别人,不可能给你这么高的价。”
虽然包打听对于这个价已经很满意,但谁不想多赚点呢?抱着试试的心态说道,“那不行,最少1200,你如果还是觉得贵,那就算了。”
郑焱也不想为了这点差价继续和包打听纠缠,“这样吧,1200一平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有几个条件。第一,我很喜欢你屋里的那几件老家具,要算在费用里边。另外,你再帮我找几件配套的家具,像是书架,书桌,必须给我配齐一套,最好是相同材质的,购买的费用我自己出,不过你这的费用就没有了。”
包打听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不就是几件破家具吗?可就是这几件破家具,让后来的包打听肠子都悔青了。
郑焱生怕包打听反悔,直接拉着他去房管所办理了过户手续。
唐浩三人看到郑焱拿着房产证明傻乐,心里都在奇怪,不就买了个破房子吗?即便索尼支付了5000万的专利授权费也没高兴成这样啊?
四合院买过来以后,便想找主攻园林修复的建筑队进行外部修缮。外观上还是想尽量保护四合院原有的风格,内部装修则是按照现代化的标准进行。由于园林修葺方面的建筑队一般都在为政府单位工作,也就暂时搁置下来。
有了四合院,对于普通住宅也没了那么多要求,四个人在学校附近一个新小区,一起买了四套120平的住房。找了装修队就开始装修。
房子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筹备公司。向IBM订购了5台目前最先进的服务器以后,便开始招人。毕竟四个人是撑不起一个公司的,而且四个人大部分时间还得在学校上课。
正好赶上大四学生的企业面试,郑焱几人直接去印了一些传单在场外发放,毕竟他们没有在面试现场招人的资格。
本来以为在高校招人会很容易,结果半个月以后,一个合适的都没找到。每次和学生说到是科技公司的时候,大家都挺有兴趣。毕竟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们公司隶属于哪个单位?”当被告知是私营公司的时候,对方总是用一种看白痴的眼神看着郑焱他们。
郑焱这才想到,目前对于大学生来说,国家的铁饭碗才是首选。尽管郑焱他们开出了当下几倍的薪资待遇,仍然没有打动哪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