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力排众议
《文曲在古》第六章:力排众议
在那场重要的学术研讨会上,戴浩文身着一袭整洁的长衫,神色从容而坚定。会场内,京城的权贵和保守派学者们正襟危坐,目光中带着审视和质疑。
戴浩文清了清嗓子,开始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诸位,今时今日,我们所探讨的教育,不应仅仅拘泥于传统的经史子集,更应关注实用之学,尤其是数学这一领域。数学并非只是抽象的符号和公式,而是能切实解决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有力工具。”
一位权贵冷哼一声:“戴先生,你所谓的实用数学,不过是些雕虫小技,怎能与经典的学术相提并论?”
戴浩文不卑不亢地回应:“大人,且看如今的商业交易、农田规划,乃至建筑营造,哪一处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合理的规划?数学的作用不言而喻。”
这时,一位保守派学者站起来说道:“即便如此,你所教授的那些初级数学知识,过于浅显,难登大雅之堂。”
戴浩文微微一笑:“先生,初级知识乃是基础,如同建房之基石。没有稳固的基础,又怎能构建高深的学问之厦?就拿简单的比例问题来说,若不知如何按比例分配资源,又如何能管理好一个庞大的家族产业?”
众人陷入短暂的沉默。
戴浩文继续说道:“接下来,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些进一步的数学知识。比如,我们来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他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方程:“ax2 + bx + c = 0,其求解公式为 x = [-b ± √(b2 - 4ac)] \/ (2a)。”
他详细地讲解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假设一家商铺投入资金 a 元,每月利润以 b 元的速度增长,经过 x 个月后,总利润达到 c 元,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程求出达到目标利润所需的时间。”
台下有人开始交头接耳,似乎对这些实际的例子有所触动。
但仍有反对者不依不饶:“这些不过是市井之术,于经国治世有何大用?”
戴浩文目光炯炯:“大人,治国亦需数学。统计人口、税收计算、水利工程的规划,哪一样离得开数学?就说税收,若不能精确计算税率与收入的关系,如何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
此时,会场气氛越发紧张。
戴浩文毫不停歇,又讲到了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有着诸多重要性质。在测量高山、河流的宽度时,我们无法直接到达对岸,但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原理,便能巧妙地得出准确数据。”
他举例道:“若在河的一岸设立两个标杆,测量其距离和与对岸某点形成的角度,便可计算出河宽。这在军事防御、城市规划中都有着关键作用。”
一位年轻的学者忍不住说道:“戴先生所言确实有其道理。”
但立刻被一位老学者呵斥:“黄口小儿,懂什么!”
戴浩文直面老学者:“前辈,时代在变迁,新的知识和方法并非要摒弃传统,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传承。”
就在争论愈发激烈之时,一直沉默的国子监祭酒开口了:“戴先生的理念虽新,但也值得深思。不如我们设立一个实际的考题,检验其教学成果。”
众人纷纷附和。
于是,决定以京城东郊的一块荒地开发为题,要求在给定的预算和时间内,规划出农田、灌溉系统和村落布局。
戴浩文带领他的学生们迅速投入工作。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土地测量、成本计算和资源分配。
在规划过程中,戴浩文指导学生:“我们先根据地形绘制出大致的地图,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各个角度和距离。”
学生们认真测量、记录数据,热烈讨论方案。
而另一边,保守派学者们则凭借传统经验进行规划。
期限到时,双方呈上方案。
保守派的方案中,预算超支,且灌溉系统设计不合理。
而戴浩文这边,不仅预算控制精准,农田布局合理,灌溉系统高效,还通过数学模型预测了未来几年的收成。
国子监祭酒看后,赞叹不已:“戴先生之法,效果显着,值得借鉴。”
那些曾经反对的权贵和学者们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戴浩文说道:“我并非要否定传统,而是希望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知识,为国家培养更多实用之才。”
经此一役,戴浩文的教学方法在京城逐渐得到认可。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朝廷决定举办一场全国性的数学竞赛,邀请各地学子参加。戴浩文的学生们积极备战。
在备战过程中,戴浩文深入讲解了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如数列、概率统计等。
“同学们,数列是有规律的一组数。比如等差数列,相邻两项的差值相等。”他举例道,“一个商人每年的利润以等差数列增长,已知第一年利润为 100 两,公差为 20 两,那么第五年的利润是多少?”
学生们纷纷计算,很快得出答案。
对于概率统计,戴浩文通过掷骰子的游戏让学生们理解:“假设掷一个骰子,出现点数为 3 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竞赛之日来临,戴浩文的学生们在赛场上发挥出色。
他们迅速准确地解答了一道道难题,从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
最终,戴浩文的学生包揽了竞赛的前几名。
消息传来,京城为之轰动。
曾经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戴浩文在京城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他的名声传遍了全国。
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的孩子等待着接受新的教育,还有更多的传统观念需要被改变。
他继续努力着,将更多先进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既有扎实学问又能灵活运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