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虎贲军、近卫军
“这名字倒是不错,没像你那战马一样乱取名字。”崇祯说罢,想了想又道:
“你不是要改组五军都督府吗?这些兵如果归于兵部,他们又统管什么?”
崇祯皇帝问出了在场阁臣的疑问,李邦华等人现在看张世康越来越顺眼了,都目光灼灼的望着他。
“回陛下,边军,边军将归都督府统管,同样的,都督府直接向陛下负责,不再受兵部掣肘。
臣欲将边军的兵额提升至四十万,专门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
当然,张世康所言的威胁,不止是建虏,还包括蒙古诸部,以及更遥远西边的敌人。
若只是建虏这一个敌人,张世康还犯不着大动干戈。
按照时间计算,如今欧罗巴那边的毛子哥,估计已经开始加速往东殖民。
总有一天,毛子会与大明接壤,而且张世康并不打算等待毛子来主动接壤。
因为那意味着毛子已经占领了大部分远东地区,这些地方虽然地广人稀,就目前而言没什么统治利益可言。
但张世康却知道,远东地区充满了各种矿藏,光是一个库页岛就有金矿、石油等大量的资源。
毛子哥之所以在漂亮国多年的全方位封锁之下还能活的好好的,就是因为庞大的疆域里拥有全产业链需要的资源。
其实,张世康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时,一直对北方那么庞大的区域耿耿于怀。
毛子哥的前身莫斯科公国,距离远东地区十万八千里,而这片广袤的区域就在秋叶海棠的头上。
然而这片区域竟然就这么被毛子很轻易的摘走了,这实在是不能忍。
不对,地区名字都不对,远东地区是以毛子的位置来命名的。
倘若日后能抢在毛子过来之前,或者干脆从毛子手里抢,将这片土地归入大明,那名称自然不能叫远东。
应该特么的叫近西、中西、远西才对。
“都督府将完全改组,只设一名都督,而且统帅必须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指挥经验,都督府的全部军职将都不得再世袭,只以指挥能力为尊。
陛下日后再赏赐,可就不能随便的往都督府里安插废物了,都督府里不要废物。”张世康开玩笑道。
但这个消息对于李邦华等文臣来说,就算不上什么好消息了。
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集权,张世康也说了,内地的六十万兵待遇将不如其他的两支军队。
这另外一支是边军无疑,而最后的一支想来就是京营军了。
边军直属天子,京营本就是天子亲军,一来二去,待遇最好、战力最强的军队,都将归于皇帝了。
李邦华还真猜对了,这正是张世康的心思。
随着专制主义时代的不断深化,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而当大明灭亡,大清建立之后,专制主义也将达到了顶峰。
张世康只不过是将这一步提前而已,实际上也算不上提前,欧罗巴人这时候也都在进行着集权。
只有集权才能尽可能的提高行政效率,专制有其弊端,但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否认,这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崇祯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
“边军的名号臣也想好了,就叫虎贲军。
臣打算年后抽出时间代陛下巡边,除了向边镇将领宣告这一决定之外,也落实一下那边的情况。”张世康道。
目前的大明边军兵力总额为二十七万,实际兵额张世康却并不知晓,但他估摸着只会更少,或许连二十万都没有。
至于那些空出来的,当然就是军将老爷们吃的空饷了。
鉴于之前大明一团糟,张世康为了稳住九边,使他们安心防御北患,一直对他们都是安抚的态度。
可时过境迁,他总算有能力去整顿一下了。
“永宁军、虎贲军,一方保国内安宁,一方御北方仇寇,名字起的都很不错。
关于都督府的改制,朕认为你的改动很合朕意,大明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不是一个空壳的都督府。
只是不论如何,你不得擅自将军权交于他人之手。”崇祯皇帝意有所指的道。
就目前而言,他觉得大明蒸蒸日上,但关于军队,他仍旧只信任张世康一个人。
所以专门提醒他,不论是虎贲军还是永宁军,没有他的君令,张世康都不得放权。
“放心吧陛下,这个过渡时期至少就要三年,而且都督府官员的选任标准,臣还需要再作思量。
还有各军的军备、操练频率也都有不同,臣都要跟怀宁侯、卢总督、孙总督他们商议。”
按照他的规划,永宁军兵饷待遇低于虎贲军,操练频率自然也会低一些,可具体的细节,张世康还真不是特别擅长。
而在这方面卢象升、孙传庭、孙维藩等猛将就精通的多了。
“嗯,将军务交给你,朕放心。
不过你既然这么喜欢取名号,想来京营也给取了名号?”崇祯皇帝饶有兴致的看着张世康道。
“那是自然,京营这名字吧,太俗气了,还是卫所制的产物,一点没有新意。
臣打算改京营为近卫军,取近身保卫皇城保卫陛下之意,这也是京营的职责所在。”张世康回道。
中华历史上,天子亲军的名称各朝都不尽相同,有叫御林军的,也有叫羽林军的,有叫禁卫军的,也有叫禁军的。
禁卫军和近卫军虽然只有一字不同,但张世康就是觉得近卫军更霸气点。
“永宁军的指挥为兵部尚书,虎贲军的指挥为大都督。
京营改称近卫军之后,再叫提督就有点小家子气了,臣想将京营提督,改为近卫军元帅,兵额设为三十万人,缺少兵额将在接下来的两年内陆续补齐。
近卫军作为天子亲军,更有震慑虎贲军、永宁军以及所有不肯臣服于陛下的势力的职责。”
“名字叫什么朕不管,若近卫军想震慑其他两军,兵力是否过少了?”崇祯皇帝道。
大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常备军都在两百万上下,而按照这个规划,永宁军六十万,虎贲军四十万,近卫军三十万,也不过一百三十万人。
三十万要去震慑其他的一百万,能震慑得了吗?
“陛下呀,臣说过好多次了,兵不在多,而在精。
臣这一揽子的改革计划还没说完呢,等说完您就明白了。”
得知张世康另有倚仗,崇祯皇帝也省心的不再多言。
“如果诸位阁老没有其他意见,那本侯可就继续说了。”张世康说罢,就要继续翻动小本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