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练练拳,种种菜
清晨,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
洒在空旷的练武场上。
我与戚继光并肩而立,开始了日常的练功练拳。
虽然贵为九五之尊,
但我在这件事情上却表现得异常专注和投入。
戚继光看着我的动作,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陛下真是练武天才,悟性极高。
看这拳法,若非长期锻炼,绝难达到如此境界。”
我微微一笑,心中暗自得意。
这并非完全归功于自己的天赋,前世的健身习惯也功不可没。
但此刻,我更想与戚继光探讨当前的军事情形。
“戚将军,
关于目前三大营的整治情况,
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我停下脚步,转向戚继光。
戚继光点点头,沉声道:
“陛下,臣已经按照戚家军的招兵练兵方法,淘汰了一批混吃等死的人。
现在招收的都是穷苦、家世清白、吃苦耐劳的平民。
为了激发他们的士气,
臣还提高了他们的待遇。
普通军士每人一月有2两银子,
骑兵则翻倍,每人4两。”
我听后,眉头微皱:
“这些钱够吗?
他们的生活能过得去吗?”
戚继光解释道:
“陛下,
现在一两银子可以买到约100斤的白米。
普通军士每月2两,就是200斤白米。一家五口(两个成年人,三个小孩),
假设每个成年人每月消耗30斤粮食,儿童按成年人的一半来计算,即每月15斤。
这样算来,一个月也才消耗105斤粮食。
剩下的钱,他们还可以买些肉来改善伙食。”
我听后,心中松了口气:
“原来如此,
难怪有那么多人报名参军。
那么,三大营现在的情况如何?”
戚继光回答道:
“目前五军营已有5万人,
三千营1万人,神机营5千人,
均已招收满额。”
我听后,不禁感叹:
“军队果然很烧钱啊。
加上装备的费用,
这点军队一年就要花费100多万两银子。
看来朕得继续想办法搞钱了。”
“目前训练情况如何”我一边打拳一边问道。
戚继光神情自豪地说
“陛下,目前军队已经训练一月有余。”
戚继光开始述说,
“臣依照《练兵实纪》进行练兵,
这部书是臣在蓟镇练兵时亲自撰写,
包含正集九卷和附杂集六卷,
内容详尽而全面。”
我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好奇地问道:
“《练兵实纪》?
这书朕也有所耳闻,它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戚继光解释道:
“此书内容广泛,从兵员选拔、部伍编制,到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再到将帅修养、军礼军法,
乃至车步骑兵的编成保结及其同训练等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我听后点头称赞:
“如此详尽的练兵之书,朕甚是欣慰。
看来你对军队的训练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戚继光谦虚地回应:
“臣只是尽职尽责,为国家培养一支精锐之师。”
我站起身,脸上露出期待之色:
“既然军队已经训练一月有余,朕倒是有兴趣去检阅一下他们的成果。”
戚继光听后心中一喜,连忙道:
“臣愿为陛下安排检阅事宜,让陛下亲眼目睹将士们的风采。”
我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这次检阅不仅是对军队的一次检验,更是对戚继光工作的肯定。
随后我继续投入到接下来的练习中.......
午后,御书房
我坐在书桌前,翻阅着奏折,不时地皱起眉头。
这时,张居正缓步而入,向我行礼后,
我看向他,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放下手中的奏折,微微笑道:
“张先生,
朕想了解一下目前考成法的实行情况。”
张居正神色庄重,回答道:
“陛下,目前考成法的实行总体情况良好。
我们初期处置了一批不作为、懒政的贪官污吏,
通过警告、将表现写入升职考评、降级、当场免职等手段,
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现在至少内阁与各部门、给事科的沟通效率有了显着提升,
改革的第一步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效。”
我听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赞许道:
“张先生,你做得很好。
这考成法的实施,对于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整顿官场风气,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朕希望你能继续推进,
慢慢将这一改革措施推广到京城各县区,乃至全国。”
张居正深深一躬,恭敬地回答道:“臣领旨。
臣将竭尽全力,确保考成法的顺利推进,为朝廷、为陛下分忧。”
我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他鼓励道:
“很好,张先生。
朕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继续推进改革,
让大明的政务更加清明、高效。
朕期待着看到更多的成果。”
张居正领命,心中对未来充满了决心和信心。
傍晚时分,
皇宫内的一处小花园被夕阳染成了金黄色。
我,身为一国之君,却在这个时刻选择了这片宁静之地,蹲在地上,仔细地观察着手中种植的幼苗。
这些幼苗是刚刚种下的,代表着新的生命和希望。
“小三子,快点去打水来。”
我头也不回地吩咐道。
声音里透露出对这片小园子的热爱和对种植的兴趣。
“是,陛下。”
小三子应了一声,转身跑开去取水。
我看着他的背影,
心中暗自思量:这花园虽小,却是我心中的一片净土。
在这里,
我可以暂时忘却朝政的烦忧,享受片刻的宁静。
不一会儿,小三子提着满满一桶水回来,小心翼翼地浇灌着这些幼苗。
我则蹲在一旁,指着这些幼苗对他说:“你看,这是玉米,原产于美洲的墨西哥、秘鲁“
“陛下,美洲是哪里?”小三子不解的问道
“美洲嘛,算了,说了你也不懂”
小三子见我指向一作物,立马叫道:
“这个我知道,这是甘薯,
我听皇庄的佃农说是福建那个叫什么陈振龙从吕宋岛引进的。”
“不错,总算说对了”
我眼里略过一丝笑意。
继续说道:
这是花生和辣椒,都是从外国番邦传入的作物。
如今它们在我们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真是神奇啊。”
小三子一边浇水,一边好奇地问:
“陛下,
您怎么知道这么多关于这些作物的知识呢?”
我笑了笑,说:
“这些都是我从书中读来的,
平时我不是叫你多读书吗,不学无术”
小三子无辜说道:
“陛下懂了就好了,
我还是做个小跟班就好了,嘿嘿”。
小三子继续问道:
“陛下,
那我们为什么要种这些作物呢?”
我沉思片刻,回答道:
“因为我们需要这些作物来丰富我们的粮食来源,
提高我们的农业产量。
特别是甘薯,
它在旱涝灾害频发的年份,能够成为救荒解饥的重要食物。“
“哦.....”小三子听后一脸似懂非懂。
说到这里,我话锋一转,想起了土豆:
“不过,
这片园子里还少了一样重要的作物——土豆。
小三子,你知道土豆吗?”
小三子摇了摇头,说:
“奴才愚钝,未曾听说过。”
我点了点头,说:
“土豆是一种高产的作物,对于解决粮食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刚才说的陈振龙,不是去过外国番邦吗,一定能帮我们买到土豆的种子。”
小三子听后,连忙应承下来:
“是,陛下。奴才这就去办。”
我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期待,
民以食为天,明朝这个时候就属于小冰河时期,
这个时期低温气候对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而且还伴随着干旱,
这也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灌溉和生长。
所以种植更耐寒或耐旱的作物就很重要,
特别是番薯和土豆,既高产又适合在恶劣的条件播种。
还好现在还有时间,
等陈振龙这个农业人才(历史上被称为中国甘薯之父)来了,
凭借他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经验,
一定能推广好这些作物,让大明所有老百姓都吃上饱饭。
数日后,皇宫的书房内,
我正埋头于奏折之中。
海瑞急匆匆地闯入,面色凝重。
“陛下,顺天府尹黄毅和转运盐使孙龙,二人畏罪自杀,此案如今只能草草结案。”海瑞沉声道。
我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畏罪自杀?如此轻易就了结了吗?”
海瑞摇头道:
“陛下,臣觉得此事蹊跷,背后必有隐情。
二人身为朝廷重臣,怎会轻易选择自杀?
臣请陛下允许臣继续深入调查。”
我放下奏折,眉头紧锁:
“朕也觉得此事不简单。
海瑞,朕命你继续追查此事,务必查出真相。”
海瑞闻言,心中一喜,拱手道:
“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我们两人目光交汇,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坚定与决心。
书房内,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而严肃,一场关于真相的较量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