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海外风波
万历二年三月,春风虽暖,却难掩海面上暗流涌动的气息。
在广东潮州的一间简陋渔舍内,林凤与几位心腹将领围坐火堆旁,火光映照在他们坚毅的面庞上,眼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与对未知挑战的期待。
林凤,这位年仅三十的海上豪杰,声音低沉而有力:“兄弟们,我们在这片海上漂泊多年,为的是啥?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摆脱朝廷的束缚,自由地航行在这片蔚蓝之上吗?”
“林大哥说得对!”一旁的李兴拍案而起,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咱们不能再让那海禁政策束缚了手脚,是时候给那些西班牙人点颜色瞧瞧了!”
“没错,”另一位将领陈舵手接过话茬,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沉稳,“我听说吕宋群岛上,西班牙人横行霸道,欺压当地百姓。
咱们何不借此机会,远征吕宋,一来驱赶那些殖民者,二来也能在那里建立咱们自己的国度!”
林凤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好!咱们就这么定了!我要让世人知道,我们海上的儿女,也是有血有肉,有勇有谋的!咱们不仅要为自己争一口气,更要为那些受苦的百姓讨回公道!”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凤和他的队伍紧锣密鼓地筹备着远征的事宜。他们加固船只,训练士兵,同时秘密联络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海上力量。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林凤都会独自站在船头,望着远方那片未知的海域,心中既有对未知挑战的忐忑,也有对胜利的无限憧憬。
“林大哥,你看什么呢?”一日深夜,李兴悄悄来到林凤身边,轻声问道。
林凤微微一笑,指了指远方:“我在看我们的未来,一个没有束缚,自由航行的未来。那里,将是我们的新家园,我们的自由之地。”
随着出征日期的临近,整个队伍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氛围中。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般传来——朝廷得知了他们的计划,正调集大军前来围剿!
“什么?!”林凤闻言,眉头紧锁,但随即又舒展开来,“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更要加快步伐,让那些朝廷的鹰犬看看,我们海上儿女的决心与力量!”
万历二年七月,紫禁城内,阳光透过琉璃瓦,洒在皇极门前,一派庄严而肃穆的景象。
内阁首辅张居正手执精心撰写的奏折,步履稳健地走向御书房,心中满是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御书房内】
万历皇帝正埋首于案牍之间,眉头微蹙,显得略有疲惫。张居正上前,恭敬地呈上奏折:“陛下,微臣有要事上奏,关乎我大明社稷之根本。”
万历帝抬眼,目光中闪过一丝好奇:“哦?爱卿且说来听听。”
张居正缓缓展开奏折,声音沉稳有力:“陛下,自古圣君皆以知人善任为要。太祖皇帝时,每有地方官进京述职,必亲自召见,赐宴嘉奖,即便是小小县丞、典史,若清廉爱民,亦不吝赏赐表彰。
此举激励百官,国家因此昌盛。至宣德、成化、弘治年间,此风犹存,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今值官员考察之际,臣斗胆建议,陛下应恢复古制,由礼部主持,于皇极门设宴接见并表彰清廉能臣。”
万历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似乎被张居正的话触动了心弦:“爱卿所言极是,朕亦怀念太祖遗风。便依卿所奏,即刻准备。”
【皇极门前,七月十八日】
晨曦初照,皇极门前已是人声鼎沸,百官肃立,气氛庄重而热烈。
浙江左布政使谢鹏举与其余十九位被选中的官员,身着朝服,面带激动之色,静候圣驾。
随着一声“皇上驾到”,众人跪拜如仪。万历帝步入皇极门,环视四周,目光最终落在谢鹏举等人身上,语气温和而有力:“诸卿皆是朕之股肱,国家之栋梁。今见尔等清廉有为,朕心甚慰。特赐宴嘉奖,望尔等继续秉持初心,造福百姓。”
席间,万历帝与谢鹏举等人亲切交谈,询问地方治理之策,民生疾苦。
谢鹏举等人一一作答,言辞恳切,展现了深厚的爱民之心和卓越的治理能力。
宴毕,万历帝当众宣布提升谢鹏举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任浙江巡抚,并赐以重赏。
谢鹏举感激涕零,誓言定不负圣恩,勤勉治国。
正当众人沉浸在喜悦与荣耀之中时,一名小太监匆匆步入皇极门,附耳于万历帝旁,低声禀报。万历帝听后,面色微变,随即恢复了平静,但眼中的神色却变得复杂起来。
“诸位爱卿,朕有紧急国事需处理,先行一步。望尔等继续恪尽职守,共筑大明盛世。”言罢,万历帝在众人的目送下,匆匆离去。
随着万历帝的话语落下,皇极门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原本沉浸在表彰与提升喜悦中的官员们,此刻都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不解与好奇。
谢鹏举等被表彰的官员更是交换了一个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试图从对方的表情中读出些许线索。
“陛下这是何意?难道真有大事发生?”一位资历较浅的官员压低声音,向身旁的同僚问道。
“嘘,切勿妄议。陛下既未明说,我等只需静待便是。”一位老成的官员轻轻摇头,眼神中透露出几分谨慎与沉稳。
小太监离去的身影在众人视线中逐渐模糊,但他的到来,无疑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人们开始私下议论纷纷,猜测着那则“紧急国事”的具体内容。是边疆告急?还是朝中生了变故?亦或是海外有了新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