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认领责任
会议室内,一下子变得寂静无声。
不少人都在心里头对陈启明感到敬佩,随随便便的一个举动,却也是考虑长远。
王海东的脸上有些挂不住,本想借着这次事情来给陈启明闹个难堪。
好在镇政府内部树立起来威信,哪里能够想象得到,计划永远不如变化快。
就以当下情形来说,他反而是那个真正闹出笑话来的人。
“陈镇长,你……你这一套完全是谬论。”
“更高一级的领导要是知道了,也绝对不可能同意的。”
王海东喊叫几句,自诩为天之骄子,哪能受得了如此屈辱。
便想要搬出市里的一些领导,也好给陈启明施加压力。
殊不知,在这之前,陈启明刚经历过一场大的政治风暴。
不管从哪方面来看,王海东的这些小儿科都引不起他任何重视。
“王副镇长,这场会议继续开下去,没有任何意义。”
“大家还是各自回到岗位上,去忙工作吧!”
陈启明起身离开,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陆续有一些人跟紧他的步伐,却也有一些不怀好意者,之前就仗着廖海明的关系大有问题存在。
得以幸免,不被调查,他们的心里头却很是清楚,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陈启明和陈秀茹信任的人。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趁早找个大腿抱紧,说不定能让他们在政治生涯上迎来第二春。
其中一人,大着胆子走到了王海东面前,脸上堆满笑容。
一句话都不用说,就已经透露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王海东大喜过望,流露出一丝玩味的笑,接着就将这些人的脸一一记下。
随后开口说道。
“初来此地,我与大家还没有好好认识。”
“不知道大家时间上方便与否,可以赏我个脸,找地方小酌几杯。”
王海东说出口这样的话,最合在场这几人的心意,争先恐后地点头。
另一边。
苏楠来到陈启明办公室里,面露着急,忍不住开口吐槽道。
“这天底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刚到这里来就跟正职领导唱反调。”
她都替陈启明感到不公平,有气难以发泄。
“小苏,这些话也就在我面前说,可不许往外乱传。”
“千万要记住,隔墙有耳。”
陈启明摇头苦笑,轻叹几口气,可不敢让苏楠心大如斗。
政治场上的斗争,明里暗里,看不见刀光剑影,实则都要见血。
他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苏楠苦笑几声,只好完全听从。
时间飞快流逝,不知觉中又过去三两天。
陈启明可不敢闲下来,有些事情总得要交代,不知多少双眼睛正在盯着他看。
镇政府对外批条,这个钱不多不少,总得先拿出来一部分。
给不到那些老板的手里,他们只会一直闹腾下去,上级领导已经过问,到时候哪能满意。
为了这件事情,陈启明特意召开一场会议。
言语干脆利落,就是要商量出一个结果。
要偿还给企业的钱,到底从哪里来,不能靠大风刮,也不能指望天上能掉馅饼。
归根结底,还是得在场的这些人,全都贡献出一份力量。
这次会议,陈秀茹亲自主持,却始终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没有多么鲜明。
很简短的开场白,随后就想要陈启明着重谈一下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陈镇长,紧要的关头,你可不要藏着掖着。”
“一定要把解决事情,放在首位!”
陈秀茹特意叮嘱几句,陈启明轻轻点头,一切了然于心。
没有耽误太多时间,他很快就将话题引上正轨,干脆利落地开口说道。
“我已经想过了,好几千万的款项,一下子还清不太可能。”
“先偿还一部分,至少是让这些企业的老板能够认识清楚,政府从来就没有打算要赖他们的账。”
“二百万,就目前情况来说,我觉得镇政府拿出这个数来,并不困难。”
陈启明伸出两根手指头,在众人的面前比划一番,却有不少人脸上神情变化,极为复杂。
“陈镇长,你刚才说的这些钱,要跟那几千万的款项比起来确实不多。”
“可这个钱给到那些企业老板的手里,先不说管用与否,至少得搞清楚这个钱要从哪里来?”
专管财务的一名科级干部,缓缓站起身来,就把他现在的难处都给讲出来。
洪宁镇上,不论哪个单位,财政预算都极为紧张。
也都是之前步子迈得太大,当下才将弊端显露出来。
陈启明话说出口,想要落实,这担子必然要着落在他的肩上。
只是这里面的难处不小,任凭他咬着牙,也都不可能把事办成。
难得表达出口,王海东又在一旁冷笑着,迫不及待地想要看陈启明自嘲为难。
“我们的一些同志,个人英雄主义实在太强。”
“遇到一些事情,不论大小,不分轻重,总是想要出风头。”
王海东说完这些话,不少人都在心里头憋着笑,他都把话这样讲,也就差叫出来陈启明的名字。
哪怕是这样,陈启明的脸色依旧平静,情绪上没有多大的变化。
反而是另有一番打算,可谓釜底抽薪,直接就让王海东也深陷局内。
“王副镇长,你刚到洪宁来,对一些情况并不清楚。”
“私下里可以找人了解,但现在,我们需要对责任进行明确。”
“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叫做责任认领。”
陈启明嘴角扬起,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不少人跟着把心提到嗓子眼。
“陈镇长,你所谓的责任认领,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人质疑,陈启明并不理会,只是要强调一个事实。
“作为镇政府的一员,出了这样的事情,大家都要跟着承担责任。”
“财神爷!你先表个态,拿不出来二百万,一百万有没有!”
陈启明还真就不信,洪宁这样大的一个镇子,财政预算再怎么样紧缺,也不至于糟糕到这种地步。
话一说出口,会议室内就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更有人在卖惨叫苦。
如此种种,王海东本以为是一大机会,便要牢牢把握住。
瞅准了时机,又要与陈启明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