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兵权
朱由校,今朝之君,或可位列大明史上,除太祖、成祖外,初登大宝即掌乾坤之强者。
后宫寂寥,无后无母仪,独郑贵妃孤立,朝野侧目。
前朝景象,异于嘉靖之时。
杨廷和因拥戴之功,聚文臣之众,与嘉靖之志相左,虽终遭嘉靖清算,然时已蹉跎。
万历遗下的帝国,虽满目疮痍,朝堂却较为清明。
光宗之胡乱拔擢,经朱由校数度整顿,留下者皆能纳谏之贤。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帝之爱才务实,悄然间,外廷风气为之一变。
未及两日,赋税考成之法已呈御案之上。
韩爌、周应秋、李汝华、张问达四人侍立,目睹圣上审阅奏章。
韩爌轻声谏言:“陛下,考成法再行,臣等皆赞同,唯虑刑罚过重。”
帝笑曰:“重乎?朕以为犹轻。”言罢,挥毫盖印,交付刘时敏。
“大明现状,尔等心知肚明。不重典治吏,朕恐重蹈煤山覆辙。”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无人敢应,恐触霉头。
“考成法即此施行,望卿等恪尽职守。”
朱由校转对张问达道:“都察院需速立章程,明察秋毫,勿使御史、给事中越权行事。”
张问达领命而去,誓将整顿各道。
“李卿,京畿田亩、人口清查,户部当仁不让,州县力行。
速办理汝华领旨,与袁侍郎议定策略,拟丈量田亩,重编地契,再造鱼鳞册,以清疆界。
帝首肯其策,并嘱都察院监之,以防贪腐横行,欺压百姓。
张问达再拜领命,众臣退,京中因田亩清查之事再起波澜,市井议论纷纷。
大明自古非守旧之地,其民善于变通,于祖制间游刃有余,寻觅革新之隙。
此刻,明智之士皆洞悉,大明已至非变不可之境。
皇恩浩荡,实俸京官,诸党不谋而合,共议清查田亩之要务,势在必行。
《优免新例》一出,大明税基受损,若不及时修补,百官俸禄恐难以为继,内帑之银,岂能年年外借?
至于触动既得利益,引发民乱之忧,实属多虑。大明士民,受儒学熏陶,道德高尚,尤以青年才俊,血气方刚,勇于担当。
增俸足禄,足以吸引众多青年才俊归心于皇权之下,谁愿背负贪腐之名,而弃朝廷之厚禄?
贪腐之徒,多为世故老练之辈。
随着议政深入,加税之议亦浮出水面,东林、齐楚浙等党,非但外争,内亦纷争。
东林党内,叶向高主张矿税,而韩爌、张问达则力推田税,各执一词。
朱由校居南海子,日操两卫,冷眼观京城风云。
党争喧嚣,他却不以为意,深知皇权强则党争息。
商鞅徙木立信,变法成功,得益于秦孝公之全力支持;而秦惠文王时,公子虔、公孙贾因犯禁受罚,更显变法之决心。
反观王安石变法,元佑、元丰两党相争,从神宗至哲宗,党争不息,苏轼等人屡遭贬谪,直至蔡京以“元佑党籍碑”终结党争,然党争之祸,终未绝迹。
党争之下,文官节操日衰,北宋由范仲淹、富弼之高尚,渐至王安石、韩琦之时,仅余及格之姿,及至新旧党争最烈,士大夫节操底线一再突破,宣和、靖康之际,更是令人唏嘘。
大明亦未能免俗,君子不党,小人党而不群,皆因利字当头。
朱由校深谙此道,亲自下场,以雷霆手段平息党争,唯才是举,不问出身党派。
正如历史所鉴,武则天兼用狄仁杰与来俊臣,嘉靖并重海瑞与严嵩,皆因用人之道在于才而非党。
朱由校之举,亦是此理,大明未来,或可因此焕然一新。
……………
万历末年,腊月之初,历经月余风霜洗礼,祖大寿率领铁骑,终抵京师。
同赴盛会的,尚有山海关轻骑简从的赵率教,二人并肩,将麾下雄师安顿于南海子东红门之外,旋即步入皇家苑囿。
在宦官细心服侍下,二人换上御赐新袍,熠熠生辉,步入旧衙大堂,躬身行礼,齐声颂道:“末将赵率教\/祖大寿,叩请圣上龙体康泰。”
“朕躬安,二位爱卿平身。”朱由校搁下案牍,目光温和地望向二人。
赵率教,年逾五旬,曾官拜延绥参将,因谗言中伤而卸甲归田。
萨尔浒烽火连天,其叔祖赵梦麟以副总兵之尊,挂宣抚总兵印援辽,赵率教亦随军出征,家丁誓死相随。
今时今日,赵率教得熊廷弼赏识,授清河堡游击将军之职。
祖大寿,吴三桂之舅,现任广宁中军游击,亦是勇冠三军。
“二位爱卿长途跋涉,速速请起。”朱由校抬手,语气温和。
“请入席共饮。”宴席已备,专为二位将军接风洗尘。
“朕首杯,敬赵梦麟赵总兵。”
朱由校举杯,目光深邃,“赵总兵镇守边关,功勋卓着,萨尔浒一战,以身殉国,朕心甚痛。
望赵将军代饮此杯,以慰英灵。”
赵率教闻言,热泪盈眶,跪谢皇恩:“臣代叔祖谢陛下隆恩。”
此恩此遇,实属难得,武将地位自土木堡之变后一落千丈,赵率教感念于心,誓死效忠。
“平身。”
朱由校挥袖,再举杯,“此杯,朕敬二位将军,守土有责,劳苦功高。”
“臣等愧不敢当陛下厚爱。”
祖大寿急忙起身,与赵率教一同跪谢,“臣等愿肝脑涂地,以报皇恩。”
“好!”朱由校满意点头,直言不讳,“朕于南海子练兵,正缺良将,不知二位可愿屈尊,共练精兵?”
“臣等愿往!”
二人对视一眼,坚定应允。京城风云变幻,曹文诏骤升虎贲卫中郎将之事,二人早有耳闻,此等机遇,岂容错失?
朱由校颔首,取出圣旨,宣读任命:“赵率教为龙骧卫中郎将,祖大寿为武骧卫中郎将,即日起,于南海子练兵。”
“臣等领旨谢恩!”二人叩首,接过虎符,心中激动难抑。
“平身入席。”
朱由校示意,席间气氛渐入佳境。
他边吃边言:“新军规已立,尔等饭后可与孙传庭、曹文诏详谈,随后前往山东、河南招募新兵。”
“臣等遵旨。”二人齐声应答。
“另有一事,”
朱由校忽道,“尔等家丁队,可依军功升迁,编入二卫。军饷由御前直发,不经兵部,朕绝不容忍贪墨之事发生。”
“臣等断不敢有负圣望!”
二人再次拱手,心中暗自警醒。
冯三元、顾造之例,犹如警钟长鸣,谁敢轻忽?
\祖大寿,卿何在?\
\微臣即刻应召。\ 祖大寿闻声,连忙躬身行礼,态度恭谨。
\卿自辽东归来的精锐,留下两千精锐,再从孙传统麾下的豹韬卫中精选三千,以为朕之肱股,扩编成军,以固国本。\
\臣领旨谢恩。\ 祖大寿虽心有不舍,却也知大势所趋,不敢有违。
见状,朱由校心中暗赞其识时务,微笑道:\爱卿不必拘礼,且共此盛宴,待酒足饭饱,再细说辽东风云。\
宴席间,正当君臣欢洽之际,王末身着正二品宦官华服,率粮草、饷银、冬衣等物资浩浩荡荡而来,犒赏三军。
他立于物资之巅,声如洪钟,宣告皇恩浩荡,士卒有序领取,秩序井然。
然吴襄,祖大寿之姻亲,却面露难色,低声向王末诉苦:\公公,祖游击未归,私自调兵,恐有性命之忧啊。\
营地一时风云变幻,王末携圣旨而来,言辞凿凿:\此乃皇命,大明官兵,非个人私产,望尔等明了。\
说着,将圣旨掷于吴襄面前,以示权威。
吴襄接过圣旨,脸色更为苦涩,辽东军制已乱,私兵与官军界限模糊,此番变故,实难向祖大寿交代。
与此同时,辽东士卒络绎不绝地穿过东红门,被孙传庭麾下的豹韬卫士卒引领至新营地,营地崭新,专为收纳新军而建。
士卒们被逐一编队,半数归入豹韬卫,半数仍归吴襄统辖。
宴席之上,朱由校意犹未尽,特留吴襄,欲知其辽东所见所闻。
待吴襄匆匆赶至军营,已是日过中天。
\吴中郎,此乃新编兵马名册,请过目。\
孙传庭于新立的\武骧卫\旗下,递上名册。
吴襄接过名册,面色阴晴不定,终是长叹一声,心中明了此行领赏,实则暗藏玄机,非单纯奖赏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