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铁血忠魂:明玉珍麾下将领的英雄谱
起义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红巾军首领徐寿辉便在汉阳建立了建立了大宋政权。他在议事厅召集一班谋臣武将,讨论天下反元形势,最后决定由统兵征虏大元帅明玉珍带兵西征,首先夺取四川,尔后向陕甘发展,与倪文俊在中原的发展相呼应。
那明玉珍是湖北随州西南梅丘里(今属随州市曾都区柳林镇)人氏,身长八尺有余,有重瞳(即一只眼中有两个瞳子)。他率青壮千余人起义,参加到徐寿辉的队伍中。他手下重要人物有:戴寿,又叫戴牌,曾为巡司弓兵牌子头,是明玉珍义军的二号人物,他足智多谋,精通兵法。向大亨,主管财粮,是义军的三号人物。
万胜,湖北黄陂人,臂力过人,善使一杆钢枪,勇猛无比,智谋过人。是明玉珍义弟,辅佐明玉珍统兵作战,明玉珍十分喜欢他,是义军的四号人物。
关于万胜如何成为明玉珍义弟的事情,这里要多说几句。在明玉珍与哈麻秃在排湖决战之时,元军将领彻尔特穆尔所部直奔随州梅丘里,大肆杀戳起义军眷属,并且抓获了明玉珍的父亲和弟弟。彻尔特穆尔威逼他们写信劝降明玉珍,遭到父子俩的严词拒绝。彻尔特穆尔恼羞成怒,残忍地杀害了他们。明玉珍的母亲赵氏和弟媳在乡亲们掩护下,逃出了梅丘里,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沔阳。她们的出现,让明玉珍心如刀绞,同时也让万胜心生敬意。赵氏那含泪的眼神,弟媳那无助的神情,深深触动了万胜的心。
万胜跪在赵氏面前,他的眼中满是坚定与虔诚:“我万胜自幼父母双亡,您的遭遇,让我感同身受。您若不嫌弃,就收我为儿子吧。让我代替死去的二哥,为您终身尽孝!”他的话语中,没有一丝的做作,只有满满的真诚与决心。
赵氏看着眼前这个坚定的青年,她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她含着热泪,点头应允,扶起了万胜,认了这个儿子,呼之为“明三”。从此,万胜便成了明家的一员,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赵氏的敬爱与孝顺。
军师戴寿,这位智勇双全的谋士,看出了这段关系背后更深的意义。他私下对明玉珍道:“万胜既已是三弟,又未成家,不如将弟媳嫁与他。一来弟媳有了归属,二来又可加深万胜与主帅的关系。”戴寿的话语,如同一道灵光,照亮了明玉珍的心。
明玉珍听后大喜,他立刻命戴寿撮合这段姻缘。万胜得知后,居然满口答应,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明玉珍的信任与感激。在明玉珍的主持下,弟媳与万胜的婚礼大典隆重举行,两位历经沧桑的人,终于找到了彼此的依靠。
婚礼上,万胜改姓明,大号玉琳。明玉珍称他为三弟,从此,他们不仅是战场上的兄弟,更是生活中的亲人。这段姻缘,不仅让弟媳有了新的归属,更让万胜与明玉珍的关系更加深厚。
邹兴,夔州人,极具韬略,又英勇善战,得到明玉珍重用,授下万户长、武节将军,掌管水军。
至正十一年的秋天,韩成在保宁府与兄弟韩立依依惜别后,踏上了寻找红巾军的旅程。他乘船顺江而下,抵达了重庆,又马不停蹄地前往盐运司,寻找王启岩打听消息。王启岩告诉他,红巾军可能在沔阳一带活动。怀揣着希望,韩成踏上了前往夔州的路。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寻找希望的父亲。途中,他遭遇了土匪的抢劫,身上的盘缠被洗劫一空。身无分文的韩成,只能沿途乞讨,历经艰辛,终于到达了夔州府。在这里,他找到了邹兴家,以帮工的身份暂时安顿下来。
邹家,作为夔州府的名门望族,与凌家有着百年的恩怨。至正十三年的秋天,凌家的当家人凌墨,利用手中的权力,罗织罪名,诬告邹家与红巾军勾结。邹兴的两个儿子被捕,遭受了无情的拷打,最终含冤而死。邹兴和幼子也未能幸免,被捕下狱,被判了死刑。
邹兴的家产被抄没,他的妻子在受尽了凌家的欺凌和侮辱后,绝望地选择了自缢。这一切,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割裂了韩成的心。他看着邹兴家破人亡,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韩成在邹兴家帮工的日子里,亲眼目睹了邹家的悲剧。他的内心充满了同情和悲痛,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寻找红巾军,寻求正义的决心。在邹兴家的日子里,韩成不仅是一个帮工,更是邹兴在绝望中的精神支柱。
邹兴的女儿,曾是夔州府有名的才女,如今却因家族的悲剧而颠沛流离。韩成在心中默默地发誓,要保护这个无辜的生命,为她寻找一个安全的庇护所。他知道,只有找到红巾军,才能为邹兴的女儿,为所有受苦的人们,寻求一线生机。
在打听到红巾军已向夔州而来的消息后,韩成没有犹豫,他带着邹兴的女儿,悄悄地离开了夔州城。夜色中,他们的身影被月光拉得长长的,充满了坚定和希望。出城三十里,韩成终于遇见了红巾军的先头部队。
韩成急切地上前,将夔州城内的情况和邹兴父子的困境告知了红巾军。他的眼中闪烁着焦急和期盼:“红巾军的兄弟们,夔州城内的邹兴父子即将被元军处决,他们是无辜的。请你们救救他们!”
明三,这位英勇的红巾军将领,听后立刻下令部队加速前进。韩成主动请缨,带领着红巾军,如同一道闪电,直扑夔州城。就在邹兴父子即将被押往刑场,成为刀下冤魂之际,红巾军如神兵天降,攻占了夔州府。
明三下令打开死牢,释放了所有被元政府关押的犯人。邹兴父子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他们被红巾军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邹兴看着眼前的救命恩人,泪流满面,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