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一臭三千里
“听说了没有?朱元璋的小舅子马小帅,今天借了2000两银子,九出13归购买了一座酒楼!”商户王掌柜,跟隔壁的刘掌柜吐槽。
“我当时就亲眼看见了,马小帅跟人家廖永忠将军,直接借了2000两的借条,还是我做的保人。”
“谁说不是呀?当时这条街上有20个掌柜都过去了,你说咱们的吴王朱元璋还会缺银子?”
王掌柜摇摇头,“我怎么就这么不相信呀?”
“堂堂朱元璋拿不出2000两银子,给自己的小舅子买个酒楼,打死我都不相信!”
刘掌柜哈哈大笑,“我亲眼所见,而且是九出13归,这可是高利贷印子钱。”
“看来朱元璋还是一个好皇帝。”
“嘘,千万别乱说,现在还是吴王。”
两个掌柜就这样分开了,一夜之间传遍整个江南,所有的当地的江南士绅都知道了,朱元璋的小舅子借高利贷了。
这简直就是天下奇闻,毕竟作为朱元璋,这个时候就差称帝了,小舅子居然跟别人借2000两银子,在商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商业行为,双方都必须有诚信。
但是对于廖永忠的风评可就不好了,明明就是诬陷,大家都知道,吴宣曾经在元朝廷做官,怎么可以这样?
这究竟是铁证如山,还是冤假错案。众说纷纭,江南的有钱人,一方面感觉非常惊讶,另一方面感觉这事有意思。
如果朱元璋真的重视商业,真的遵守诚信,那以后做生意的人可就发财了,再加上马小帅,现在缺银子,这些江南的有钱人不缺的就是钱。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江南的有钱人就开始心里打起了小算盘,毕竟马小帅购买了一座酒楼,据说要改造成青楼,男人的爱好总是相同的,大家总要近距离接触一下对方,才能知道马小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钱人都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好银子去跟马小帅认识认识,无形当中为大明第一青楼做了广告,一夜之间传遍整个江南地区,议论纷纷而起。
朱元璋接到的消息是最快的,没想到第一个消息居然就是大虎报告上来了,看到这个小舅子马小帅居然愚蠢的借了2000两银子,让朱元璋的脸上挂不住。
更过分的就是,我说的就是证据,这一句话成了最新的名词,人们见面之后往往开始开玩笑,哈哈哈,今天有证据了吗?
马小帅是觉得无所谓,朱元璋的脸上却不好看,毕竟这是自己的小舅子,马秀英在皇宫里都听到了这个消息,气得马秀英直接笑了,没想到自己的弟弟这么混账。
本来想连夜让马小帅进皇宫解释一下,后来想想算了,事情反正已经发生了,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
看着怀里的朱标,马秀英喃喃自语,“标儿,你长大以后可千万不要像你舅舅!”
都说外甥像舅舅,此时的马秀英也开始怀疑人生了,难道是自己老马家的基因不好,怎么生出来马小帅这个混帐?
干的叫什么事儿?马秀英心里非常生气,但是自己的弟弟马小帅,从来没给自己这个姐姐丢脸,弟弟没钱都不找自己,宁可去借高利贷,马秀英都开始怀疑了,自己百年以后怎么面对自己的父亲?
都说长姐如母,现在的马小帅的所作所为,让马秀英又气又笑,又心疼,后来一听说还有廖永忠的事情,并且双方居然去县衙门打官司。
马秀英反而感觉舒心,至少马小帅不是一个纨绔子弟,虽然借钱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虽然高利贷并不好,但至少不是违法乱纪,也不是残害百姓,看来弟弟还是可以挽救的,这次叫马小帅过来,自己一定要好好教育一下对方,你都多大了?是不是该给马小帅说个媳妇儿了?有个媳妇就长大了,也就能够管一管了,毕竟一个人胡闹台,爹妈去世得早,自己这个当姐姐的肯定要多留心了。
李善长在家里听到这件事情,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胡惟庸,“胡惟庸,明天早朝一定要参马小帅,记住今天的事情不简单,是我们彻底打垮刘伯温的机会!”
胡惟庸表现的毕恭毕敬,心里乐开了花,终于让两个人都起来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相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自己。
而此时的刘伯温的家里,儿子将今天发生的事情全部告诉了刘伯温,刘伯温一听,这事可不简单,没想到马小帅还有慧眼识人的本事,能够一眼看透,廖永忠没有结果,这简直就是在榨取最大的利用价值。
刘伯温不得不思考一下,马小帅难道是误打误撞?还是机缘巧合?这么多事情,每一次有好处的时候,马小帅总是能够分上一块蛋糕,每次有风险啦,马小帅就没人了,这究竟是运气,还是眼光的问题。
杨宪这个时候表现得,一定要力保马小帅,毕竟自己老师的儿子就跟着马小帅混,表面上看自己就应该跟马小帅近一点,但是有政治野心的杨宪,对于敌人和朋友的区别是非常的认真。
现在首先的任务是打垮李善长,利用自己老师刘伯温,来建立自己的政治资源,马小帅这个人物可不能够轻易得罪,所以自己还是需要老师刘伯温的支持,毕竟老子肯定会支持自己的儿子。
常遇春听到这个消息,马小帅就是自己人,肯定要帮助自己人,再加上和廖永忠的关系也不错,所以乐开了花,嫉恶如仇的性格,让常遇春非常认可马小帅。
徐达听到这件事情觉得不简单,毕竟别人没有打过交道,马小帅自己,可是亲自接触过,有脑子的人,肯定不会无缘无故地成为一个笑话。
既然出现了这样的新闻,而且是在大庭广众之下,那肯定马小帅用自己的用意,对于马小帅更加看重了。
淮西武将关心自己人,因为大家都是一个锅里吃饭的,唯独留在洪都的朱文正不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