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还的是我这个皇弟啊
一个月后,皇宫御书房内,静谧之中透着一股威严。
源肃帝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御案之后,一手拿着皇弟写的家书,一手拿着吏部整理好的光州知府的奏折。
光州知府的奏折,行文严谨,条理清晰。上面详细地分析了石门县新粮种大丰收的情况,以及姜县令如何打开销路的诸般种种,收成十分可人,明年计划增加一批稻米和水果,劝农桑科做得极为出色。县城内如今正在兴修水利,一旦河道连通,交通便利,农作物便能走出山旮旯,为百姓收入提供稳定性。
源肃帝阅之不禁动容,看来将姜家姑娘安置在那个位置的目的是慢慢显露出来了。
谁说天下既定不宜大行改革之举?
姜县令不就证明了重重困难中,只要肯干肯做,一定能找到蓬勃的新的生产力?
再看家书,字迹龙飞凤舞,尽显皇弟的洒脱不羁。
源肃帝目光扫过那一行行文字,眉头不禁微微皱起。
两边写得都是同一件事,但他就是看不惯皇弟的用词,信中满是对姜县令的夸赞,言辞之间,肯不得把姜县令库上天去,什么天下第一能臣,什么常年稳居多年贫困线下的县城,今年有望率先脱贫攻坚。
源肃帝颇有些无奈,“哼,夸大其词,‘我家我家’姜县令,他还得记得自己跟谁是一家么?”
一旁伺候的大太监急忙躬身安抚,“陛下,老奴如今才知何为求才若渴,一日三握发,不可多得的人才嘛。”
源肃帝不置可否,但目光却忽然落在了家书中被他先行拿开的几张食谱上。
提及的京城里新开的几家民间铺子上的炸薯片和酸辣粉,让源肃帝只觉口中生津。
他微微舔了舔嘴唇,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这新粮种做出的吃食真在京城里形成风气了,还有人不爱白米饭,酷爱吃红薯?”
源肃帝暗自思忖了片刻,忙派大太监去寻摸点来。
大太监连忙躬身道,“陛下,王爷已经送了一批番薯土豆到御膳房。可御膳房里一直还未开发出合适的菜式。”
送给皇上太后嫔妃用的饭菜那可得仔细小心,口味不行、消化不好都是大事,故而不是御膳房那帮人不做事,只是规矩太多。
源肃帝微微皱眉,将食谱给了大太监,“叫御膳房照这上面的菜谱做一碗酸辣粉和薯片来。”
“是。” 大太监领命而去。
听说陛下忽然要尝尝那些新粮种,御膳房里顿时忙碌起来,脚打后脑勺,神色紧张为这新吃食而奔波。
经过大半日的忙碌,御膳房终于在晚膳时间将酸辣粉和薯片做了出来。
御膳房出品必属精品,酸辣粉里的肉沫臊子,自然就变成了鲍参翅肚,装在什么油纸袋里的薯片,用小圆盘子盛着,薯片码放成花瓣形,花瓣中央是四个口味的蘸粉,恭恭敬敬送到了御书房里。
香气扑鼻的酸辣粉一直在诱惑着皇上的味觉,没多一会,他便合了奏折,走向了棋盘桌。
看着红红的辣椒油漂浮在汤面上,让人一看便食欲大增。
薯片金黄酥脆,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源肃帝看着面前的美食,轻轻拿起筷子,夹起一片薯片放入口中,瞬间,巧薄酥脆的口感就在口中爆发,源肃帝点了点头,接着,他又尝了一口酸辣粉,浓香爽辣,粉条劲道有嚼劲,平时喜怒不形于色的面上,不自禁地露出淡淡的笑容。
皇上难得不顾忌帝王形象,吸溜了三口粉条,竟也觉得腹中有了饱胀的感觉。
“嗯,果然与众不同。” 源肃帝赞叹一声,随即放下筷子,磋磨着手上的佛珠。
光是看书面上写的新粮种丰收并没有太大感觉,只有吃过才知道这些粮食及其副产品有多好,最主要的是,它们的产量是稻米的好几倍啊,若是在大盛各地划分出几个区域,分别大规模种植一款新粮种,待到明年,粮食大丰收,朝廷也不缺军用粮和储备粮了。
但是要推广新粮种,必然与那些世家大族手上掌握的膏腴肥沃稻米田产生冲突。
推行下去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上行下效时,这帮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从中作梗,好事也落不到百姓身上去。
源肃帝低眉沉思着,踱步回到书案前,这才吩咐大太监再去御膳房,为明日大朝会的百官准备酸辣粉等早食。
“是!”大太监连忙领命,抖着腿出了御书房。
能不抖腿吗,陛下请百官吃早餐,这是开朝以来第一回啊!百官可没有在宫里吃早饭的概念,不得他一家家去通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