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城墙
去找任长冬之前,罗长军和所有队员整整研究了一夜,才决定临时冒充特使,当面和襄平的官方机构交换情报,而不是用老办法抓舌头逼问。
一百多名队员集思广益,把所有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和质疑都想了一遍,又准备出对应的回答话术,这才让罗长军带着两个人进了大庙镇。
此刻,罗长军流利的回答和镇定的态度已经赢得了任长冬的初步信任。
他制止住想要继续质问罗长军的下属,又让人给他端来一杯热水,然后把自己手里掌握的滨江市情报告诉了他。
“这么看的话,你们的情况确实挺危险,那个龙神会占据了滨江南边,那他们可以扩张的方向就只有襄平和泰明,二十万的龙神会员,你们一个县城就得应付十万人。”
“说说你们青阳吧,我挺好奇,你们那地方怎么会有多余的盐拿出来交易。”
任长冬双手十指交叉,把胳膊架在办公桌上:“除了盐,你们还能拿出什么来?”
“呵呵,烟叶、烧酒、白糖,我猜这些现在都是稀罕货。”
听到罗长军说的这几样东西,办公室里一阵骚动,这些东西他们太需要了。
襄平的土地一多半都是水田,每年都是以种水稻为主,剩下的旱田也大多种的是玉米,其他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很小。
“我们现在成立了青阳人民管理委员会,行政主席叫陈芝国,是省纪委的正处级主任,军事主席叫李守政,是青阳县公安局长,我们有一支三万人的常备武装部队。”
任长冬皱着的眉头微微舒展开,罗长军说的两个人他都知道,尤其是李守政,和他同样是县局一把,以前还一起在滨江开过会,如果是这两个人主政青阳,那罗长军的话就能解释的通。
一名中年警官问道:“你们青阳总共才多少人,怎么会搞出一支三万人的队伍?你们养得起吗?”
罗长军轻叹一声,把安江的乱象告诉众人,听得几人连声感叹。
“我们就是为了防备安江的那些暴民,所以才整备出一支三万人的防卫军,至于费用,自然不用操心。”
说到这里,罗长军满脸的骄傲。
“现在青阳是东横山以南唯一的一片净土,那里治安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已经和过去差不多了,每天都有外地的老百姓拖家带口的往我们那儿跑,连最偏远的村子都住满了人。”
这些已经在乱世中挣扎了半年多的人骤然听说有一个地方已经和从前一样秩序井然,顿时生出诸多感慨。
任长冬心里默默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这半年多的殚精竭虑,和原来的县长郭仁启斗智斗勇,历经殊死搏杀,才险之又险的统一襄平,勉强维持住社会稳定,没想到还是比别人差了这么远。
不过他很快收拾好情绪,淡淡开口说道:“既然我们已经互相交换了情报,那现在能说说物资交易的事吗。”
罗长军已经拿到了自己最想要的情报,心中大定,见任长冬再次提起物资交易的事,便伸手从怀里拿出一张昨天晚上临时写好的清单。
“任局长,这是我们能够提供出用于交易的所有物资清单,您拿去研究一下,再把襄平能拿出来交易的物资列个单子给我,然后再给我标一个你们能接受的交换比率,您看这样安排能不能接受。”
一名警官起身接过清单交给任长冬,他拿到后大概看了一眼,轻轻把单子放在桌面上。
“你不是一个人来的吧。”
罗长军点点头:“我带了些人,在镇子外面等着。”
任长冬用办公桌挡住微微颤抖的手,声音平静地说道:“这样吧,我安排你们住下,今天我们需要开会商议一下,明天一早给你回复。”
罗长军站起身:“好的,那就麻烦任局长了,要是没别的事,我先告辞了。”
吩咐人给罗长军找休息的地方,任长冬靠在椅背上重重出了口气:“你们拿去看看吧。”
几名警官立刻拿起桌上的清单仔细看去。
“卧槽,青阳什么时候变这么富裕了。”
“你看,油盐酱醋一样不少啊,他们那儿是不是还有电啊!”
“他妈的,咱们能拿出来的就只有稻米,也不知道人家要不要,我记得青阳也是个稻米产区啊。”
任长冬看看面色激动的下属,伸手敲敲桌面:“通知下去,半个小时以后大会议室开会,所有部门一二把手必须到场。”
“是!”
将军渡的城墙地基已经挖掘完毕,深度达到三米多,现在正在进行底部夯实,接下来就是用水泥浇筑底座,然后铺设作为基座的大青石。
虽然没有了电力和大型机械的帮助,但是聪明的现代人还是能够使用一些工具使得原本繁重的工作变得更轻松快捷,就比如吊运大青石用到的滑轮组。
为了运送三米多长、重达十几吨的大青石,夏敬山特意铺设了一条由无数个原木和轴承组成的滑动通道,从卧虎岭山脚下开始,穿过乌尔纳河上的大桥,一直到镇子西边的工地上。
只要把大青石吊装到滑动通道上,一二十人就能轻松地推着石头直达工地,再用滑轮组吊装到提前规划好的位置,作为地基石放入挖好的基坑。
陈芝国把全县能找到的钢筋全都划拨给了将军渡,还特意找来十几名建筑师,配合夏至完善城墙的图纸。
对于施工难度较高的瓮城,夏至直接舍弃掉,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增加城墙的厚度和高度。
按照最后定下的数据,这面城墙从原定的七米加高到十米,底宽五米半,顶宽四米半,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古代城墙的尺寸。
随着各村的防御寨墙完工,夏礼海的水泥厂人手渐渐充裕起来,很多逃难过来的人都到这里打零工,一天能挣到十斤稻米,或者是等价的其他物资。
这个工钱不是夏家自己出,而是镇上那几个家里粮食多的大户一起出资,毕竟现在是在给城墙供应水泥,每家每户都得出人出力,你家不出粮食,就得派俩人去卧虎岭砸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