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寄生
“不知道,我就是感觉。这些猴子尸体大家尽量还是不要吃了吧,晚上把它们挂在茅草屋的四周可能会比较好一点。”
“如果实在是没有其他食物,再吃也不迟。”
“说的有点道理,其实看到这猴子的尸体后,我就不是那么很想吃了,就算烤一烤感觉也不是很有食欲。”
“我刚刚将猴子的尸体解剖开,里面根本就没有内脏,而且猴子的身上几乎全都是骨头。”
“啊?”
“我给你们发照片。”
那名玩家一番话后,在频道内分享了一张解剖完毕的猴子尸体照片。丫丫也随之点击查看。
照片中央,解剖开的猴子尸体一览无遗,细看之下,可以发现这具尸体内部空空如也,不见任何内脏。
整个身躯几乎找不到多少肉块,只见白森森的骨头错落有致,宛如一层皮肤紧贴着骨架。
这幕景象,让人不禁想起一具仅剩皮包骨的骷髅,生理上产生的不适感油然而生。
“这......”
“会不会是你这只猴子的内脏被其他猴子吃掉了呢?”
“不可能,我刚刚解剖了好几具猴子的尸体,全都是这个样子。”
“如果要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这些猴子尸体的附近还会有血呢?”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血迹可能不是猴子的?”
“别说了,越说我越觉得有些毛骨悚然,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
“看你这么说,我好像也注意到了地上的血迹。血迹都在地上,猴子身上根本没有,就算有,也只是沾染了一点。你们等着,我把猴子尸体都拿出来看看。”
“那我也拿出来看看。”
部分玩家正忙于查看自己背包中的猴子尸体,另外一些玩家,则显得有些焦躁,他们在等待,希望那些玩家可以尽快公布结果。
但大多数玩家似乎对此并不关心,他们在游戏频道中畅所欲言,聊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
丫丫在清理猴子尸体时,就已留意到这个细节,只有少数猴子尸体上有血迹。
起初,她并没有对此给予太多重视,但当她听到其他玩家的讨论,心中不由得生出了一些疑惑。
似乎,真的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
在一番热络的聊天中,一名玩家忽然在游戏频道中提出了一个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的问题:“各位,今日收获猴尸的情况如何?”
这个问题瞬间引起了其他玩家的兴趣,因为在这个游戏中,收集猴子尸体的数量直接关联到玩家们未来的收益和地位。
提及自己的具体收获,许多人选择保持沉默,毕竟这涉及到自己的隐私和策略。
“看大家都不开口,我说说我的吧,我就捡到了30只。”一名玩家打破沉默。
此言一出,立刻有玩家表示不满:“你怎么可能只捡到30只?”
“30只已经不少了,难道你捡到了60只?”
这番话看似质疑,实则试探,那位玩家瞬间感受到了压力,心中暗悔自己为何多嘴。
陷入尴尬的境地,回应也不是,不回应也不是。
为了摆脱困境,他选择了降低自己的收获数量:“其实我也只是捡到了50多只,不算多,我以为大家的数量都差不多。”
其他玩家似乎也乐于跟随,纷纷报出了自己的“真实”数字:“我也是50多只。”
“我捡到了54只。”
“我这里是55只。”
“我也55只。”
“我稍微少一点,53只。”
在这连绵不绝的数字背后,只有少数玩家说的是实话。
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频道中看到这些数量后,即便是没有明说,玩家们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猫腻。
毕竟,真正的收获肯定不会只有50只那么少。
但大家都默契地选择了沉默,不愿意揭开这个伪装的谎言。
大家都心照不宣,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我就捡到了十几只,因为当时我就捡了两斤肉,一个方向半斤,晚上在床下躲过一劫,今天能捡到十几只我已经很满足了。”
“看来大家捡到的数量其实都差不多,有野猪的玩家之间相差不大,没有野猪的玩家则根据悬挂肉的多少而有所不同。但实际上,相差并不太大。”
就在这时,一位玩家突然提到之前那个检查猴子尸体的玩家,其他玩家也好奇地想看看他的结果。
“刚刚查看猴子尸体的兄弟呢?看的怎么样了?”
“我的收获的猴子尸体并不多,我刚刚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我清楚地记得,捡到的猴子尸体上沾染着明显的血迹,但是现在,猴子尸体上却一点血迹都没有,只有一些湿漉漉、黏黏的东西。”
“我查看完毕了。情况和上面那位小姐姐描述的一样,猴子尸体上的血迹全都消失了。而且,猴子尸体上之前沾染的血迹,现在都变成了湿漉漉的黏液。这让我想到了一种可能......”
“想到什么了?”
“这些猴子身体里的东西,并不是血液,而是一些寄生物。这些寄生物在猴子尸体里控制着猴子的行动,一旦它们离开猴子尸体,就会变成红色,类似于血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血迹就变成了湿漉漉的黏液。”
“啊?”
“这......”
“我们是在求生游戏?还是在探索科学?我怎么越来越搞不懂了?”
“我......我刚刚出去看了一下,之前地上、野草上的血迹全都不见了,真的不见了!”
“跟他们说的一样,血迹不见了之后,就变成了透明的黏液,我观察了很久,没见那些黏液动,估计这些东西是死了吧?是吧?”
“是吧?”
“是谁吧?谁知道呀!”
“我......我现在只想问一个问题,如果这些是寄生虫的话,那它们会寄存在人的身上吗?”
“我估计应该不会吧?”
“我可能知道了,我分析一下,大家就当听个乐呵。”
“行,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