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华夏名人录 > 第24章 姬发

第24章 姬发

一、简介

周武王姬发,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作为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姬发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还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成功地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二、人物生平

1、先周崛起与继位

周武王姬发的出生年份虽不详,但他的成长和崛起却与周国的强盛紧密相连。在周文王姬昌的治理下,周国逐渐强大,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这为后来灭商奠定了基础。姬昌去世后,姬发继位,成为周武王。他继续重用贤良,以姜太公(即姜尚)为军师,弟弟周公旦为太宰,同时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也各当其位,使得周国的政治蒸蒸日上。

武王继位后,不仅对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还对外积极争取联合更多的诸侯国,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他审时度势,为灭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便于进攻商都朝歌,武王在沣水东岸建立了新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这一战略决策为后来的伐纣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孟津观兵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他率领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这次行军中,武王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武王对父亲的尊敬,也显示了他的谦逊和策略。

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时,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然而,武王和姜尚却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他们担心仓促进军会导致失败。因此,在军队渡过黄河后,武王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它不仅展示了周军的实力,也进一步坚定了武王灭商的决心。

3、武王伐纣

孟津观兵后,武王一面加紧练兵,一面派人去探听殷商的动向。经过多次探听,武王得知殷商已是“谗恶进用、忠良远黜”,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他觉得征伐纣王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动灭商战争。

武王即位后第四年春天,他拜姜尚为帅,发兵五万渡过黄河东进。大军到了盟津,八百诸侯也率兵前来助战。武王在盟津举行了誓师大会,向全体将士发表了被后人称为《牧誓》的着名誓词。他痛斥了纣王的暴政,号召将士们奋勇杀敌,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誓师典礼结束后,武王便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商都朝歌。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离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双方军队在牧野附近摆开了阵势进行决战。纣王虽然拥有70万大军,但这些军队中一多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捉来的俘虏,他们对纣王恨之入骨,不愿为他卖命。因此,两军刚一交锋,奴隶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投降,配合周军攻打商军。纣王所谓的70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牧野战败后,纣王逃回朝歌,感到已没有回天之力,便命人将宫里珍宝都搬到鹿台,然后放起火来,自焚而亡。朝歌的百姓闻听纣王已死,便列队欢迎周军入城。武王入城来到鹿台,看到纣王的尸体便连射三箭,并砍下纣王与妲己的脑袋,悬挂在宫廷外的白旗下示众。纣王的两个宠臣恶来、费仲也被斩首。从此,延续了600多年的殷商王朝彻底灭亡,史称武王克殷。

关于武王伐商的史实,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的利簋可以证明。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为周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利簋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大意为: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当地的军队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用铜来铸造宝器以纪念这件事。这段铭文与《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的记载相吻合,证实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

4、灭商建周与分封制

周王朝建立后,武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并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为了巩固政权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武王决定按功行赏,调整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他先后分封了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功臣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在周王室的统治下,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管理体系。

武王的分封制不仅安抚了殷民,还兴废继绝,把焦、祝、蓟、陈、杞等封国封给有功德于人民的古代帝王的后裔,以鼓舞民心。同时,他还通过移民实边的策略,将齐、鲁、燕等国作为周在东方新的领域,以开发区域、足食足兵并牵制殷民族的后方。

武王的分封制对周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确立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分封制也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5、宗法制度与井田制度

除了分封制外,武王还实行了宗法制度和井田制度。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权利继承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在周朝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管理体系。它不仅区分了贵族之间的亲疏关系,还确定了他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

井田制度则是周朝经济方面的一项重要制度。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这一制度确保了周王室对土地的控制权,同时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稳定。

武王通过宗法制度和井田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基础。这些制度不仅维护了贵族的特权地位,也保障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权益。它们共同构成了周朝社会制度的基石,为周朝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6、礼乐天下与文化思想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不仅注重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建设,还非常重视文化思想的发展。他开创了礼乐制度,通过礼和乐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则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武王通过礼乐制度的实施,不仅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差异化社会,还通过音乐来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引起的种种对立和矛盾。这一制度不仅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武王还提倡“敬天保民”的思想,认为君主应该敬畏上天、保护民众。这一思想体现了武王的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渊源。

三、主要影响

周武王姬发,作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他的生平事迹与治国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我们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四个方面,详细探讨姬发对后世的主要影响。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确立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巩固政权,他实施了分封制。这一制度将王族、功臣及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此来控制新征服的地区。据史料记载,武王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虢等71个诸侯国。分封制不仅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还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后世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与分封制相辅相成的,是宗法制的实施。宗法制是一种按照血统远近来区别亲疏的权利继承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在周武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管理体系。宗法制的实施,有效地维护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防止了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引发的纷争,为周王朝的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2、井田制的推行与经济发展

在经济方面,周武王实施了井田制。这一制度将土地划分为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得名。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井田制的推行,使得土地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和开发,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井田制也促进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和归属感,为后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奠定了基础。

此外,周武王还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他派遣使者到各地去了解民情和物产,以便更好地管理国家。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推动了周朝经济的发展,为后世中国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3、礼乐制度的建立与文化传承

周武王在文化方面也有重大贡献。他建立了礼乐制度,将礼和乐相结合,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则通过音乐来缓解社会矛盾,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乐制度的建立,使得周朝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为后世中国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周武王还重视教育,提倡“学在官府”,即政府设立学校来教育贵族子弟。这一制度使得贵族子弟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治国能力。同时,周武王还鼓励民间私学的发展,为后世中国的教育普及奠定了基础。

4、社会风气的改善与民本思想的萌芽

周武王在统治时期,注重改善社会风气,提倡节俭和朴素。他自己以身作则,生活简朴,不奢侈浪费。这种节俭的风气在周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践行,使得周朝的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同时,周武王还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他认为,天命是不可抗拒的,但君主可以通过修德来顺应天命,保佑民众。这种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为后世中国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在周武王的统治下,周朝的社会得到了稳定和发展,民众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5、军事战略与战术的创新

周武王在军事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他继承了周文王的军事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巧妙地运用了兵力优势,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成功地击败了商军。此外,他还注重军事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些军事战略与战术的创新,为后世中国的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6、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影响

周武王所确立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等政治制度,对后世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各朝代在建立自己的政治制度时,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周朝的制度。例如,汉朝的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以及明清时期的内阁制等,都可以看到周朝政治制度的影子。这些制度不仅维护了各朝代的统治稳定,还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7、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

周武王所提倡的“敬天保民”思想,以及礼乐制度所蕴含的和谐理念,对后世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民贵君轻”等观念,都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的“敬天保民”思想。同时,礼乐制度所倡导的和谐理念,也成为了后世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这些思想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四、轶事典故

周武王姬发的生平事迹中,除了上述的主要影响外,还有许多生动的轶事典故在民间广为流传。以下,我们将选取几个典型的轶事典故进行详细介绍。

1、骈齿望羊

史载周武王“骈齿,望羊(阳)”。骈齿即双重牙齿,望羊则形容其视野广阔。后人解释这是武王灭商需要武力的象征,多长出一重牙齿以示刚强,望阳则表示他能高瞻远瞩。这一轶事典故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周武王的外貌特征,还寓意着他具有非凡的武力和智慧。

2、武王封貔貅

相传在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当时无人认识这种神秘的生物,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便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作自己的坐骑。带着貔貅打仗的姜子牙屡战屡胜,周武王见貔貅如此骁勇神奇,便给它封了一个官号“云”。这一轶事典故不仅增添了周武王伐纣的传奇色彩,还体现了古人对神秘生物的敬畏和崇拜。

3、武王与臊子面

臊子面起源于周朝,相传与周武王有关。据说在伐纣途中,周武王在岐山遇到一只像“龙”的怪兽。杀了怪兽后,为了鼓舞士气,他决定将怪兽肉分给每人食用。但由于人数太多,肉不够分,便煮汤每人分喝一碗。这便是岐山臊子面的雏形。这一轶事典故不仅揭示了臊子面的起源,还体现了周武王对士兵的关怀和体贴。

4、巨桥发粟

巨桥是古桥名,位于今河北省广宗县。周武王灭纣后,遣南宫括散发巨桥仓的粮食来赈济饥民,史称“巨桥发粟”。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灾民的饥饿问题,还体现了周武王对民众的关心和仁爱。巨桥发粟的事迹在后世被广为传颂,成为了周武王仁政的典范。

5、与白虎的奇遇

在一次狩猎过程中,姬发遇到了一只庞大的白虎。这只白虎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面对这只神秘的生物,姬发并未选择杀戮,而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最终决定放过白虎,并与之和平共处。这一轶事典故不仅展现了姬发的仁慈与智慧,还寓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五、后世纪念

周武王姬发作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深远。后世为了纪念他,建立了许多与周武王相关的纪念物和遗址。以下,我们将详细介绍几个典型的后世纪念。

1、周武王陵

周武王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郊五陵原,是周武王的陵墓所在地。陵墓前有新修的水泥台阶和高大的碑楼,上书“周武王陵”四个大字,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周武王陵是后人缅怀周武王的重要场所,也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2、武王庙

武王庙是祭祀周武王的地方,位于河南省淇县。据史料记载,武王庙始建于西周时期,历经多次修葺和扩建。庙内供奉着周武王的塑像和牌位,是人们祭祀和缅怀周武王的重要场所。武王庙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遗产,也是当地民众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

3、周文化广场

周文化广场是位于陕西省岐山县的一个大型文化广场,以周文化为主题,展示了周朝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广场内设有周武王雕像、周文化展览馆等设施,是人们了解周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周文化广场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还提高了人们对周朝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4、学术研究与着作

后世学者对周武王的研究和着作也是对其的一种纪念方式。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周武王的历史事迹和治国理念,撰写了大量的学术着作和论文。这些着作不仅揭示了周武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还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学术参考。

5、民间传说与故事

民间传说与故事也是纪念周武王的一种方式。在民间,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周武王的事迹和故事代代相传。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还使得周武王的历史形象更加生动和鲜活。例如,前面提到的武王与白虎的奇遇、武王封貔貅等故事,都是民间对周武王的一种纪念和传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