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将创造一段历史
赵所长果然不负众望。尽管他自己也在技术领域颇有建树,但他的话语与行事方式,并非一般技术人员所能比拟。此刻他只是随口应酬了几句,却顺便把之前的情况解释得明明白白。此前李平安曾通过张二龙联系了张虎寻找合适的测试场所,随后第二机械工业部得知消息,便主动联系李平安,商讨邀其前来进行测试。他们是担心李平安会因此不满,故而特地说明缘由,以示诚意。同时也暗中赞扬了一番李平安,让场面显得更加和谐。李平安笑答:
“其实这只是刚刚研发完毕。”
“具体情况还不甚清楚,可能还有一些缺陷。”
“如果设计方案有问题,在测试过程中发生故障甚至炸膛,那将会非常危险。”“所以先来这里进行测试。”
“一切顺利的话,到时候再请诸位指导批评。”
旁边的周部长一直在仔细聆听,此时也微笑说道:“平安同志依然如此谦逊。”
“年纪轻轻的你,为何能够具备这般稳如泰山、临危不乱的品质?”
“不过,我们的**研究所虽然尚未制造出整套**,但对各类号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在火炮测试装备与技术方面。”
“这里无疑是国内最先进的!”
这一点,李平安深信不疑。这里是二机部**研究所,汇聚了当前国内绝大部分与**研究相关的顶尖人才。
一行人交谈间进入测试车间。此刻车辆已经停靠到位,**大炮被厚实的篷布紧紧裹住,看到这一切,赵所长的心情愈发紧张,目光中闪烁着好奇与期盼。
转过身来,望着李平安,他的眼中满是期待与好奇,开口问道:“平安同志,要不先将这层油布揭开,让大家一睹风采?”
李平安点头回应,看向不远处的张二龙说:“二龙,将油布掀开,展示咱们的**大炮吧。”
张二龙闻言应允,一跃便跳上了数米外的卡车车尾,迅速解开捆缚在**大炮上的绳索,展开油布,露出一件散发着金属光泽的大炮。众人视线瞬间被吸引过去,研究所内的工作人员更是迫不及待地上前细查。不料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吴工却发现了端倪:
“这口径似乎不太对劲……”他略显疑惑,“李厂长,您的**大炮并非100毫米或105毫米吧?”
这正是他之所以提问的原因。因为现今大多数主流大炮,其口径多为100毫米或105毫米。起初在与钢铁厂沟通时,并未特意向对方询问炮筒的具体尺寸,默认他们的新产品会选用标准规格。然而眼前的这门炮显然不合常规。
即便没有亲手触碰,吴工已敏锐地察觉出不同之处。
李平安点点头确认道:“它的口径为120毫米,40倍径,滑膛设计。”
听到这话,旁边对**炮有所了解的人,都愣住了。
120毫米的口径?
还是滑膛?
现在,**炮主要还是线膛炮。
线膛炮与滑膛炮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炮管,各有优劣。
线膛炮在发射炮弹时,炮弹沿膛线旋转,从而在出膛时旋转前进,飞行更加稳定。
但这种旋转会损失部分动能,出膛速度相对较慢,不过命中率较高。
目前,**大战中很难在行进中射击。
战场地面起伏不平,加上现有技术的限制,瞄准基本依靠目视。
在行进中开火,打到哪里全凭运气。
因此,当前的**大战在发现敌方目标后,通常都会停车射击,发射完毕后再移动规避敌人反击。
这样虽然命中率更高,但精度仍会受影响,炮弹的飞行稳定性变得尤为关键。
而滑膛炮也有其优势,炮弹出膛速度快,破甲能力更强。这是一种权衡取舍的问题。
此时,见到这门**炮颠覆性的设计,**研究所的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评价。李平安笑着说道:
“射程即真理,口径即正义。”
“大口径的**炮,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作为这方面的大专家,众人听了这话,不由自主地苦笑。
大口径固然好,但炮弹的重量也会大幅增加。
口径从100毫米增加到120毫米,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改变,而是涉及到多方面的调整。炮管口径增大,不仅会导致炮管自身重量增加,还需要提升炮弹的速度,这意味着需要更大的推力,膛压也要相应提高。
为了承受更大的膛压,在相同材料下,必须增加炮管壁的厚度,进而增加重量。
增加这么多重量后,原本的**发动机是否能够驱动整个系统,都成了问题。
看到众人的表情,李平安心知他们在担心什么。
他招招手,身后的秦高阳拿来两块已裁剪好的金属材料。李平安接过这两块材料,对赵所长说:
“这是用新方法制备的材料。”
“请赵所长安排人员检测一下这些材料的性能。”
赵所长听后,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止周部长,**研究所的其他人员脸上也充满了激动的神情。
刚才听李平安介绍时,他们对这一设计不太看好,主要是因为现有的材料达不到这种要求。
但若是有新技术提高材料强度,李平安所说的这一切才有可能实现。
赵所长立即吩咐手下人员,带着李平安的材料去做检测。
“硬度、韧性、抗拉伸、抗折弯……所有数据都测一下。”
众人带着材料离开了。
张虎对这些技术细节并不太懂,但他最关心的是这门**炮的实际性能。他开口道:
“那些都是次要的。”
“东西现在已经在这里了,而且他们还带来了 ** 箱。”
“我们不如去靶场那边试试,实际操作一下,这样就能知道具体效果了。” 张将军的建议非常合理。
不过实弹试验肯定要在室外进行,而 ** 研究所确实经常进行实弹测试,在西郊有一个专门的试验场。
经过短暂商议后,大家一致决定立刻前往西郊的靶场进行试验。现在不仅轧钢厂来的人,研究所的许多员工也都带上设备,上了车。
车队整顿完毕,随后朝西郊驶去。
从研究所到靶场需要至少一个小时的车程。由于这是炮弹的靶场,必须设在无人居住的区域,以避免误伤。
在李平安的车上,梁拉娣坐在后排,她的双眼依然闪耀着兴奋的光芒。
她看了一眼前面的李平安,然后转头问秦高阳:
“秦师傅,您的关系网真广啊,认识这么多厉害的领导。”
“刚才那氛围多好,我简直不敢相信您竟然能和他们谈笑风生,毫无畏惧,而且他们看向您的眼神也充满敬意。”
虽然梁拉娣是李平安的徒弟,但她和张二龙、青竹这种正式拜师的情况不同,所以没有叫秦高阳为师叔。
此时,秦高阳也有点激动。以前,他对这个姐夫一直心存敬仰,知道姐夫是个了不起的人,但现在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
听了梁拉娣的话,秦高阳心里虽然感到不可思议,但在梁拉娣面前还是保持镇定,他说:
“我的姐夫确实了不起,他很早就结识了许多领导,关键是他的实力强,厉害的人到哪儿都厉害!”
梁拉娣不住点头。
她现在已经是一个八级焊工,工厂里的许多人对她都很尊重。
在技术中心也是一样。
每次去食堂吃饭或者上下班时,很多人都会客气地向她打招呼,并称她为梁师傅。
这些待遇在以前是她想都不敢想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师傅李平安的帮助,如果不是他,她可能至今仍在四处碰壁,找不到工作。
尽管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而且当时的车远没有后来的舒适,但车上的人都没有感到不舒服。
反而有一种隐隐的兴奋感,毕竟接下来的事可能将创造一段历史。
此外,能够坐小汽车本身已经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许多人都一生都没有坐过小汽车,这次的经历足以让他们艳羡不已。
车终于到达了西郊的一块空地,随即进入了一处兵营。
这是位于西山脚下的军事基地,** 研究所的实验靶场就设在这里。
基地内还有一个研究所的工作站,通常研究所的设计和实验都会送到这里。
研究所来之前已经与这里取得联系,并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
车子停稳后,车上的人员陆续下车。
那辆装载 ** 炮的卡车也驶到了一个混凝土浇筑的平台前,旁边有一个吊机,将 ** 炮从卡车上吊了下来。
赵所长在一旁指挥,作为研究所的所长,这里的一切由他负责。
此时,他正操控着起重机小心翼翼地进行吊装,甚至比李平安还要谨慎,生怕这门炮在搬运过程中磕着碰着。
“小心点,留意缆绳,不要碰到零部件。”
“注意好基座位置,对准了。”
“我喊倒计时,再往下放,听明白了没有?”“三!”
“二!”“一!”
“停!”……
“好了,基座都已经对齐了吧。”
“仔细检查一下,确保安装没有问题。” 赵所长在旁指挥,唯恐出现任何差错。
在吊装过程中,梁拉黛等人也前来帮忙。安装完毕后,他们再次严格检查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