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中等的铁
“啪!”
又是一鞭子。
番子怒喝:“老子是问你,火药从哪里来的!又要卖给谁!”
*************
铸炮厂。
崇祯父子巡视完铸造作坊,来到成品区,汤若望走到一门红夷大炮前,介绍道:
“陛下,殿下,这门火炮是刚刚铸好的,可惜闯贼退了,没能用上。”
朱慈烺上去摸了摸光滑的炮身,又用力推了推,赞道:
“好黑!好硬!好重!汤先生,这炮能射多远?”
汤若望解释道:“这门炮重两千斤,有效射程能达到1500步。”图片大明炮阵
朱慈烺知道,1500步便是720丈左右,大明的神射手,也就是自己的父皇,最远能射65丈。
这门炮竟抵得上11个父皇!
太子在看火炮,崇祯却在看人,他略过汤若望,看向站在其后的两青衣管事,开口问道:
“焦勖和赵仲纂在这里么?”
两个官员立刻出列叩拜:“臣在。”
崇祯点头,心道:“果然是他们俩,这二人参与编订了《火攻挈要》,是大明难得的军火人才。”
“你们说一下铸炮的开销。”
焦勖官职稍高,他代为开口道:
“回陛下,近年来兵仗局共铸大炮20门,中小炮500门,统算铁价、工钱、木炭等成本,小型炮40两一门,中型炮150两一门,大型炮260两一门。”
崇祯点头,又问:“若要成军,需多少配置?”
他发问时看着赵仲纂,因此,赵仲纂开口回答道:
“每门小型炮需配操炮手4名、炮车一辆、骡马二匹;中炮需配操炮手6名,炮车一辆、骡马四匹;大炮需配操炮手10名,炮车一辆、牛二头。”
崇祯满意的点点头,继续问:“若朕拨出8万两纹银,你们专心制作运输快捷轻便的中小炮,3个月内能铸出多少?”
焦勖想了想道:
“就目前的工匠、火炭和耗铁情况来看。3个月能造出100门小炮,30门中炮,耗银不会超过一万两。”
朱慈烺忍不住道:“不是给八万两银子么,你们都用上,多铸一些便是。”
焦勖回复道:
“回殿下,银钱虽然够了,但是工匠不够,京畿附近的铁锭也完全不够用,若要在外地运调,时间又不够。”
朱慈烺闻言一叹:“中小炮只能铸造这些,红夷大炮便更缺铁了。”
崇祯宽慰道:
“崇祯六年两广总督熊文灿,督造了红夷炮3门,运来京师,朕观其质量颇高,命他按期铸造北运。
崇祯八年和十年,熊文灿分两次向北京运送了200门红夷炮,崇祯十二年,两广总督张镜心又运来300门红夷炮。
再后来,各地战事越来越多,京师的红夷炮都送去了各州县,广东的红夷炮也不再往京师运送,而是分赴各地剿匪。
现在,完全可以下旨,让现任两广总督沈犹龙专门给京师铸炮。”
朱慈烺不知广东那边还能铸炮,听了崇祯的话,心情立刻舒缓了:
【我大明地大物博,只要能统筹协调,还是可以轻松组建新的神机营的!】
崇祯又转向褚宪章、汤若望、焦勖等人,沉声道:
“朕拨付的银两,不仅仅是铸炮,还要向红夷人采购,尽可能快的填充神机营!”
焦勖皱眉:
“陛下,向红夷人采购的话,成本要翻一番!甚至会更多!”
崇祯一叹:“西北、西南战事连绵,此事拖不得!”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因此,你们要尽快联系红夷人,用最快的时间,采购来尽可能多的火炮以及弹药!
若是钱不够,你们再上书请款便是!”
“臣遵旨。”
崇祯点头:“走,去火器厂和安民厂看看!”
*************
安民厂(火药厂)。
一个身影自后门进入,不长时间离开了。
一切如常,却又暗流汹涌,一场“意外”的爆炸,正在酝酿。
*************
东厂。
理刑百户孙大勇看着大胡子商户的供词,寻到顶头上司掌刑千户赵适,大声笑道:
“大人,咱们立功了,立功了!”
赵适接过供词,草草一扫,眼睛立刻笑弯了:
“好啊!此事竟然涉及火器厂、安民厂和神机营,还直接隐藏着一个侯爷!好!”
孙大勇喜道:
“皇爷缺钱,这次正好有罪名抄家了!咱们要不要顺藤摸瓜,去火器厂、火药厂拿人?”
赵适想了想道:
“拿!一定要把那个侯爷揪出来!”
**************
还是那个昏暗的小屋。
三个人影对坐,声音压得极低。
“李大胡子因涉嫌倒卖火药被抓进去了,他会按计划招供出一串人,然后他们会攀咬出更多人,东厂必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他们能靠得住吗?”
“老爷子,您放心就是,都是久经考验的老人,他们会尽快按计划供出丰城侯。”
“嘿嘿,等陛下震怒拿了李开先,咱们在东厂的人就会让他自缢,然后李大胡子他们立刻翻供,自己承认是闯贼探子,特意诬陷勋贵,搅乱兵仗局。
到那时,我们便有借口向陛下和东厂发难了!”
“别大意!一定要确保大胡子靠得住!”
“这个不会出问题,他的妻小都安顿好了,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那就好,京营那边,可准备好了?”
“还没有完全布置好,但十天内一定能烧掉三成粮草和中军大帐!”
“好!李邦华不是能整顿京营吗?我倒要看看,他能不能承受住这一把火!”
“其实,这些可能都不需要,因为,我已经安排人在火药厂布置好了一切事宜,只等陛下前往受死了!”
“不,即便陛下被炸死,也要给李邦华烧一把火,把他赶回老家!”
**************
火器厂。
崇祯和太子在众太监、官吏的陪同下,巡视火铳生产作坊。
褚宪章全程做着讲解:
“陛下,制作铳管是最重要的步骤,工序最多,要求也最严格,每个铳管要将责任放到个人,以后若是炸膛了,有相应的惩戒措施。”
他站在捶打案台边介绍道:
“铳管分卷、接、钻、打四个步骤,工匠要先把备好的铁条锻造成铁片,中间加上铁质的圆柱嵌条。
到这时,工匠会把铁管一锤一锤的锻打紧密,形成圆筒,然后抽出嵌条,继续锻打焊接,细细矫正筒形。”
话罢,他移动几步,换了个案台,继续介绍:
“陛下,这一个步骤是钻孔,工匠把原本粗糙的铳壁,打磨光滑。
若是打磨不好,会增加炸膛的风险,因此,这一步最耗时。
即便熟练的工匠,一天也只能钻几寸,完全打磨好一支铳管,要五到十天。”
崇祯皱眉道:“人工打磨有些慢。”
褚宪章宽慰道:“所谓慢工出细活,打磨的精致光滑了,正常使用是不会炸膛的。”
朱慈烺闻言暗暗点头,心道:
【就应该有这种匠人精神,一丝不苟的打磨,才能出精品,就像读书一样。】
崇祯心里想的和太子不一样:
“看来,我得专门招募人才发明用于打磨的自动装置……这个时代应该有很多机械专家吧……以后要多留意一些。”
一行人巡视了一大圈,最后来到成品库。
崇祯拿起一把鸟铳,感受着沉甸甸的重量,叹道:
“还挺沉!”
褚宪章赶紧道:
“陛下,兵仗局用的铁质是中等的,若不将铳管打造的厚一些,容易炸膛,因此重了一些。”
崇祯只是偶发感慨,本不是要怪罪,不想褚宪章以为出了错,慌张的解释,引出了铁质的问题,他问道:
“为何用中等的铁?”
褚宪章解释道:
“回陛下的话,北方炼铁都是用的煤炭,铁性脆!若是用木炭炼铁,铁性会柔韧很多。”
这时,朱慈烺问出了一个很没有常识的问题:
“为何北方不用木炭炼铁?”
这个问题比较白痴,众臣不敢直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