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回到六零年代,踹开剧情奔小康 > 第218章 李东山的野心

第218章 李东山的野心

张瑞凤笑道:“你们说的这个事情我也知道,还有人跟我开玩笑呢,说我现在是工人了,斌斌也工作了,怎么还让木木这么辛苦呢?我看她们也是开玩笑的,我没听出来有什么恶意,个别人有点酸,没大问题。”

谢赟看了看她,发现她全身都洋溢着由自信支撑起来的从容。她妈越变越年轻了呢,比她刚来的时候稍微胖了一点,白了很多,穿着得体,身姿挺拔。

她才44岁,其实还是青壮年呢!

颜桂香也笑道:“没错,我听着也是这样。咱们大队绝大多数人都是好的,有的人有点小毛病,但不是原则问题。”

“所以,”颜桂香对谢赟说:“木木不下地干活,没人会说他什么的,大家只会觉得你们老谢家终于跟普通人一样了,不再那么拼命了,他们大概会松口气吧。平时木木给了他们不少压力呢。

关键是木木还小,才15,他要是再大几岁,别人可能也会指指点点的,毕竟再大点就该考虑成家立业的问题了,现在还不至于。”

谢赟心想,这件事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才是人类的本性,拼命干活、拼命努力是迫于生存压力的无奈选择。当谢家的日子好过了,完全没有生存压力的时候,谢燊依旧每天拼命干活就成了大家不太能理解的行为。

当然了,也不排除有的人是天生卷王,但这样的人应该是少数。

谢赟说道:“那就看看再说,要是没人说什么,我就不多此一举了。”

她这段时间也挺忙的。关于汽车发动机的研究改造进入了最后的收尾阶段。

过完年之后没多久,李东山给他们弄来了一个伏尔加汽车发动机,供他们做研究。他还亲自过来了一趟,把机器给送过来。

李东山这家伙野心勃勃,不满足于只生产拖拉机,想要多线发展,对载重卡车和轿车也感兴趣。

谢赟问他:“您觉得可能吗?可能让您都干吗?”

李东山表示:“怎么不可能呢?你们都能又研究材料科学又研究发动机,顺带还研究农药化肥,我怎么就不能又生产拖拉机又生产轿车又生产卡车呢?”

“完全不一样好吧!我们搞这些都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出了成果向上汇报,不占资源,对国家却有巨大的好处,您这个呢?”

李东山笑道:“这你甭管,大不了我向上申请,在任城另外建厂。我跟你说,只要你们把技术弄出来,其他的事情就包在我身上。我搞研究不行,要资源要钱要人,我在行啊。”

谢赟:“……”

李东山还跟谢赟感慨:“小谢啊,你不要门缝里瞧人,把人瞧扁了。我以前是脑子被束缚住了,自从跟你打交道,嘿,我这脑子蹭蹭的长。

你看看你,你立足于柳树屯大队,都敢跟全国各地要东西要人,冶金部你们敢闯,省委你们也敢去,省里的化肥厂农药厂都是你们的兄弟单位,我们拖拉机厂也是你们的马前卒,就你们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就值得我学习。勇往直前,就是干!我怕什么呀!”

谢赟还能说什么呢,只能送给他一个大拇指。她也需要李东山这样的人才啊,帮忙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不可或缺的呢。

有一说一,李东山确实帮了大忙。

谢赟趁机提出要求:“您那儿有淘汰的机床吗?给我们拉一台过来,我们研究研究。”

李东山:“……我想想办法。”

他瞥了谢赟一眼,又说道:“我要跟你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比如这个顺杆爬的本事和脸皮的厚度,他都还是望尘莫及呀!

谢赟假装听不懂,又抛出了一个诱饵:“我们搞研究,不是小打小闹,在旧有的基础上做点改进,这只是最基本的,我们肯定不满足于此,我们现在在研究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还有数控机床,这是发展趋势。

优秀的科研人员真的太重要了,就像潘教授他们,他们能准确把握住这个世界的整体发展方向。我太佩服了,还有潘教授的计算能力,啧啧啧,太厉害了!”

李东山搓搓手:“我给你弄一台机床过来。”

过了也就一个多月,四月份的时候,李东山又来了一趟,送来了一台气缸体平面拉床。

当时谢赟都惊呆了!这根本不是淘汰的机床,而是东省第一机床厂生产的最新式机床,前两年刚刚完成设计,目前是全国领先水平的。

看来李东山这家伙,是真的想要生产卡车和轿车啊,这款机床,是专门装备汽车厂的。

谢赟说:“李厂长,感谢您这么信任我们,您放心,我们肯定能实现技术进步。”

潘长青也动情的握住李东山的手,再三表示感谢,“我知道你弄来这台机床不容易,我们不会辜负你的,就算是不眠不休,我们也要做出成绩来。”

他对于实现技术突破是有信心的。

当年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时候都能研究出数控铣床,比世界第一也就晚了六年而已。

而第一台数控铣床就是由清大主导完成的。

研究在1958年开始,那时候,潘长青和赵英杰都已经离开了学校,但是郑淑华还在,她对这个研究过程非常清楚。

数控铣床的研究由精仪系、自动控制系和电机系联合开展,分别负责机床的液压系统、数字控制、步进马达及其驱动。京城机床厂作为外部协助单位,负责提供铣床和维修。

这项工作由精仪系牵头,一开始的要求是半年内完成,实际上多花了几个月,用了差不多一年。

参与人员对数控机床都没有了解,也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料。他们能靠的是什么呢?一张从老大哥那儿带回来的数控机床的广告,上面印有机床照片,机床旁边有一个比成人稍矮的机柜,是数控系统,广告上还列了几条数控机床的性能指标,但没有给出数控部分的结构框图。

这就是全部资料了。

他们要完成任务,只能靠自己。大家根据机床的特点、加工要求以及纸带输入机的速度,确定了数控机的技术指标和结构框图。

基本方案确定之后,再完成逻辑设计、单元线路设计、电源设计、生产图设计等生产前的全部工作。

这群研究人员耗时一年,从无到有,研发出了数控铣床,激励了一代机床人勇攀科技高峰的决心,开启了我国机床生产和研究的新时代。

后来有好多机床厂都突破了技术瓶颈。

如果能一直这么搞下去,我们应该不会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太多。

可惜后面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耽误了几年时间,自主研究几乎停滞了。

但是没关系,还不算太晚,还有机会。现在大家还有研发热情,还有技术创新的激情。

而且,人家从无到有都能搞出成绩来,他们已经站到人家的肩膀上了,还能搞不出来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