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意外之财
虽然自己的月例好久没有拿过,但府上的支出每月还是照常支出的,掌管中馈的人是沈氏,这些银子进了谁的腰包不言自明。
陆锦年有自己的身家,不在乎这些,更不想因为这点银子,和沈氏吵翻,在外闹出流言蜚语不说,有心人肯定会开始查她在没有月例的情况下,怎么养活自己的,暴露了自己的产业才是得不偿失。
现在这种,她不计较,沈氏也不琢磨,各不相干相安无事的状态是最好的。
陆墨亭常年不在家,他自己的产业有信得过的人打理,和注明在大将军府上的财产是分开的,大将军府交给沈氏后他就没过问过。
听陆飞渊说沈氏苛待嫡女后,才去查了下账本,却现陆锦年的每一月的月例支出都有明细,可陆锦年却对陆飞渊抱怨自己被苛待,是确有其事,还是跟沈氏不和,想让陆飞渊帮自己出头。
这么想着,稍稍有些气闷,有话直说便是,这番遮遮掩掩,让他很是不喜,尤其是跟着陆飞渊在院子里等着,更知道了自家女儿居然夜不归宿,所以一开口的问话,就不那么软和。
陆锦年眸光深了深,看向了陆飞渊,所以蠢哥哥被自己甩开,往爹爹那跑了一圈,结果就是这样坑了自己一把?你给我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
陆飞渊听自家爹这么说,也是愣了一下,他带老爹来主要是想让老爹拿出威严,教育一下宝贝妹妹连招呼都不打,便跑去别人家留宿的问题,顺便让老爹意识到,在自己的放任下,自家妹妹日子过得是什么样。
为了点钱都能把自己嫁出去,这还怎么得了。
但显然,自家老爹的脑回路和他的并不一样,这摆明是不相信陆锦年被苛待,甚至在指责她胡乱花钱。
接收到自己妹妹恐怖的眼神,陆飞渊打了个哆嗦,而背后的药房里,另一人的眼神,更让他如芒在背。
蓝楚对陆墨亭的态度他是知道的,而且蓝楚比起他来更喜欢陆锦年的样子,现在因为他导致蓝楚舅舅最讨厌的陆墨亭,责骂起了最喜欢的陆锦年,若不是蓝楚不想跟陆墨亭正面见面,早跳出来把他和爹爹都赶出去了。
陆锦年对着陆墨亭,嘴角弧度扬起,绽出一抹笑,“是了,银子女儿都花了,怎么,爹爹还想让我把钱给吐出来不成?”
喂喂,老爹那边就算了,你开口为毛也是夹枪带棒的啊!陆飞渊觉得自己脑壳都是疼的。
陆墨亭听言觉得很不舒服,皱了皱眉,“爹爹还少不了你那点银子,既然你觉得沈氏掌管中馈不满意,爹爹单独给你个产业,收益全都是你的,你花你的,跟沈氏的分开,这总成了。”
“如果这样还是缺钱,见钱眼开,就只能怪你自己财迷心窍,锦儿,你是大将军府的嫡女,所行之事,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陆锦年定定的望着陆墨亭,虽然没接触过几次,但她确实了解这位父亲对子女的态度。
他有能力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外界的伤害,不牵扯到各方利益,只是小孩子争一时之气的事上,就像先前在太傅府和林芊芊对上时一样,他会无条件给予帮助,捅了天大的篓子他能帮你补。
不问事情的症结,不问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他能想起来的时候,无条件的溺爱。
却,并不理解。
正如现在,陆墨亭完全不在乎陆锦年的月例究竟去了哪,也不知道陆锦年为何那么在乎钱财,只是她需要,他便给就好了,至于其他的,完全不在他考虑范畴内。
陆锦年微微一叹,复端起一百零一号的笑脸,让人不清楚她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哦?原来爹爹这样财大气粗啊,不知爹爹要给女儿的产业是哪里?”
陆墨亭抽出三张产业的合约,“为父思来想去,这三家比较合适,收益分红也足够多,你挑一家,另外两家,在你出嫁后,爹爹在送给你。”
这是在告诉她,出嫁的嫁妆不用愁,亏待不了她么?
陆锦年也不在意,结果三张合约仔细看了起来,合约的内容不提,底下的落款却是让她不禁挑了下眉,都是皇家主导的私产,陆墨亭添股做东,收益分红自不用说。
沈吟酌所说果然不是空穴来风,大将军很有钱,大将军的女儿也要有钱了。
认真的斟酌起合约分别所写的产业明细,陆锦年选了其中一张,将另外的交还给陆墨亭,“爹爹的好意,女儿却之不恭,就留下这张了。”
“这些产业都是皇室的,掖雄先生还在女儿这里,把这张合约上的资产署名移交到女儿手下,就由女儿自己办,不劳烦爹爹了,想来爹爹接下来还有事,女儿也就不留爹爹了。”
陆锦年偏头看向陆飞渊,“飞渊哥哥便帮我送送爹爹吧,不然……”
陆飞渊脊背一凉,忙道,“妹妹说的是,儿子还想让爹爹指点一下殿试都要答什么呢,爹爹,咱们这就走!”
两人走后,掖雄自觉出现,“你不高兴?”
陆锦年回他一个灿烂的笑,扬了扬手里的合约,“师父为何会这样想?接手一笔意外之财,徒儿怎么会不高兴,说起来,这个还要拜托师父帮徒儿办妥呢。”
掖雄接过合约看了看,有些惊讶,“萦海的海盐出产?”
盐是关乎民生的一大项,自然始终把控在朝廷手里,但是明轩国内有不少盐矿,和海盐相比,矿盐品质更好,受众也更多。
掖雄就算不知道陆墨亭入股的皇室产业有哪些,也知道在皇室的产业中,萦海的海盐是收益最薄的,皱眉道,“徒儿,你一向聪明,可选的这一张合约,却是有些吃亏了。”
另外两张,不管怎么样都会比海盐多一些。
这点陆锦年自然知道,明轩国北地山多,渔牧海产不达,她虽然没去过萦海,更深的情况也不了解,但根据明轩国的地治文献,大体还是知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