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香书网 > 吾妻真乃神人也 > 40.第40章

40.第40章

防盗比例50%, 时间48小时, 被防住的到时间后刷新本章即可~ 大夫人眼尖,心思也细,指着那孩子训:“狗儿你做什么呢!快给姐姐赔个不是!哎哟锦儿呀, 这孩子不懂事,要不你把这披风脱下来, 伯娘拿回去给你洗干净,改日再送来。”

“不必。”虞锦摆摆手,也懒得跟一个屁大孩子计较, 站起了身。

她进门两刻钟,这还是头回冷脸。

时下盛行弯弯柳叶眉, 她却眉峰深黑利落,笑容一收,竟比陈塘县官儿最大的县老爷瞧着还要慑人。

满屋子长辈竟被个丫头片子的气势镇住了, 只听她道:

“我爹以前常跟我说, 做生意全靠一张嘴,我瞧几位伯伯伯娘都是能说会道的人物,怎么家中铺子经营成这样?就说我住的这条街上, 西边一处点心铺子、东边一处茶馆都顶着虞家的招牌, 却全关门大吉, 伯娘怎么不把嘴皮子的能耐用在上边?”

屋里满满当当挤着的二十几来长辈, 脸上的笑一下子僵住了, 紧挨着她的大夫人当其冲, 磕磕巴巴接不上话。连炕上乱滚的孩子都觉出气氛不对, 小心翼翼爬了下来。

众目睽睽之下,虞锦不紧不慢地弯下|身,拍了拍披风下摆的灰印。

“都说人活一张脸,家靠明理风。听我爹说,几位伯伯都是读过书的,想来该比我这满身铜臭的俗人更明事理才对。一大家子坐吃山空,靠着我爹一个妾生子奉养,可不是规矩人能做出来的事。旁人艳羡得眼睛都红了,自个儿可不能飘到天上去。”

“你!你这数典忘祖的混账东西!说的这是什么话!”老夫人跳起来就骂,气得脸色青白,就差当场厥过去了,几个儿媳忙挤上前给她揉胸口。

拍干净披风上的灰土,虞锦扬起脸,又是一个明晃晃的笑:“我说话直,怕是要叫老夫人不高兴了,可总得把这道理讲明白。”

“行啦,今儿家里乱糟糟的,便不留晌午饭了。哪日老夫人想明白我这道理了,咱再坐下好声好气地说说话。”

话落,虞锦抬脚便走。刚走了两步又折回来,弯腰,拿起炕上那俩袋子,笑道:“这零嘴我就带走啦,我一向贪嘴,正好尝尝诸位长辈心意,顺道儿瞧瞧里头装着什么精贵吃食,竟能拿来当见面礼了。”

她前脚刚迈出门槛,便解开口袋,扬声招呼院里的人:“来来来,这是老夫人带来的炒货,大伙儿分着尝尝。”

满院子护卫奴仆都上前抓了一把,还有几个往这头道了声“谢谢老夫人啊”,仿佛是专门做给他们看的。

虞家大爷一口气没提上来,手抖得连茶盏都端不住了。瞧着他这侄女走远的背影,满脑袋只剩一句话。

——唇角薄削,绵里藏针,竟跟她爹一样是个薄情之人!

*

虞五爷“薄情寡义”的说法,是已逝的老太爷临终前留下的。

那还是七八年前的旧事了,老太爷卧病在榻大半年,嫡庶儿孙二十几个通通围在膝下嘘寒问暖,唯独老五没回来。

写信一问,答:忙着做生意呢。

其实他也没惦记着老五,信也不是老太爷写的,而是虞家大爷代的笔,信里哀哀戚戚好一番孝义,连自己都被感动到了,图什么呢?

——老爷子想叫自己的身后事风光大办,虞家大爷心疼这个钱。

一去十几封信,却始终没把人叫回来。

老爷子临去前心心念念的风光大办也没得行,四个房的老爷媳妇因为谁家出多少银子吵破了天,最后老夫人一拍案,动了自己的嫁妆银,才叫老头子下了葬。

经此一事,一家人纷纷埋怨那个有钱却没掏钱的虞五爷。要不是虞五爷人在京城,怕是得被几个嫡兄抓到坟前用家法,以慰老太爷在天之灵。

至于虞五爷为什么与本家这么疏于往来,虞锦并不清楚,她爹没跟她提过。左不过那几个原因,比如幼时遭人白眼,亲娘受了大妇磋磨什么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他爹不爱说,虞锦便没问。

府里人吃晚饭时还在聊这事,弥高呵呵冷笑:“这家人也真是,花着咱家的钱买宅子买良田,还想拿捏主子,真是猪八戒擦粉……”

虞锦轻飘飘睨他一眼,弥高皮子一紧,连忙把溜到嘴边的脏话咽回去:“真是笑话!”

虞锦这才满意,赏了他一块杏仁酥,就是那两袋子零嘴里头的。这杏仁酥油大,味儿倒还行,正好家里厨娘切伤了手,这条街上又连个像样的食肆都没有,几个丫头凑合弄出了一锅汤,一群人便就着零嘴当晚饭吃了。

冬天天冷,府里许多孩子都不爱出门,一天三顿饭都是闷在自己屋里吃的。虞锦瞧不过眼,特意指了客院西面的两间屋子,叫泥瓦匠从中间打通,摆上长桌条椅,弄了个饭堂出来。

一家人不分尊卑,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饭,这是京城虞府里的习惯,好处颇多。

见大伙吃得差不多了,虞锦拍了两下掌,示意大家看过来,她道:“我得叮嘱两句,都记好。咱家老爷家事丑,你们今儿也瞧见了,心里都有数。但是不管那家人多荒唐,咱们明面上不能对他们冷眼相待,得好声好气地跟人说话。”

旁人问她为何。

虞锦道:“咱家还要评仁商牌匾的,功绩册子交上去,上头也不会尽信,兴许会派礼官来陈塘问情况,必定会问到他们。那家人脑子不清楚,要是逼急了,说些什么不合适的,可是不妙。”

堂中坐的人纷纷点头。

她手边有一对同胞姐妹,这对姊妹花儿出落得十分好看,年纪大的是竹笙,年纪小些的是兰鸢,小姑娘捂着嘴咯咯直笑:“爷这会儿回过味来了?怎么上午怼人时候那么爽快?”

虞锦默默咽下口中点心,认错:“是我过错。我那披风是银狐毛的,三十两银子一条,这东西精贵,还不能浆洗,一洗毛儿就耷拉了。叫那熊孩子印了个鞋印,我一下子就忍不得了。”

堂中人都哄然大笑,冯三恪听不明白,在她身边呆久了的却都清楚——她是心疼钱了。

虞锦一向节俭,只在两件事上舍得花钱祸祸,一是吃,二是住。旁的用度都远远及不上虞家该有的奢华。

在手下人前丢了面子,锦爷得自己找回来,于是她放下手里汤碗,义正辞严道:“我生平最烦两种人,一是懒人,二是蠢人。至于这种又懒又蠢又穷还觍着脸上门跟我打秋风的,我见一个就想掐死一个。”

众人逗趣似的捧场:“锦爷说得好!”

弥坚立马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拿了根炭笔把虞锦信口胡诌的名言记在上头。

“这是什么?”

冯三恪初来乍到,只与他一人相熟,此时就坐在旁边,征询之后拿过弥坚这小册子翻了一翻。他这册子已经用了大半本了,每页上的字迹有的潦草,有的工整,写得并不密,有的以小尖毛笔写的,有的是炭笔写的,明显不是一天写就的。

封皮上四个方方正正的楷字。弥坚读给他听:“这四个字是‘锦爷语录’。府里好些人都备着这么个册子,爷说了什么有意思的话,就通通记下来,闲来无事翻一翻,每回都有新体悟。”

他记完,又十分仔细地把册子揣回了怀里,外衫里侧缝着个内兜,装些贵重东西绝不会丢。

冯三恪又一次遗憾地想,可惜自己不识字。

*

是夜,冯三恪没有早早回屋,廊下挂了两盏灯笼,他与府里护卫趁着光将池子中的脏水舀干净了。

这本不是他的活计,至今也没人给他派活。冯三恪是为了认人去的,他初来乍到谁也不识得,对这虞府也知之甚少,满眼陌生,便总觉得心里没底。

与护卫们一起做做活,不光混了个脸熟,还听着了一些消息。

比如府里奴仆每月月银二两半,立功另有厚赏;比如京城的虞府很大,这间五进的宅子都算不了什么;比如门房常会收到许多信,有的是东鲁那边来的,生意上的事,有的是家书——府里许多孩子都是有爹娘的,得人记挂,常会收到信。

都是些琐碎小事,护卫们随口唠嗑,冯三恪在旁边仔细听着,听得越多,心里便能安稳些。

他做完活才像往常一样回了客院。刚走到屋前,察觉四下寂静,没一个屋亮着灯。冯三恪呆站了一会儿,回过味来了——今日搬了院子,换了新屋,他已经不在这儿住了,又沿着墙下回廊走去了最后一进院子。

他那屋还没熄灯,冯三恪在门前刮掉鞋上的积雪才进去。

与他同房的是个少年,已是深夜,他却还没睡,缩在被子里,撑着眼皮等着自己的新同伴。瞧见冯三恪推门进来,少年脸一垮,声音降了个调,丧气道:“啊,是你啊。我还想跟弥坚哥哥或者静思、笃行哥哥一屋呢。”

这府里统共四十多人,住的这几日,冯三恪每天用心记人,大多都已脸熟。知道面前的小少年叫博观,十二岁的年纪,他那名字出自一个大文豪,好像是什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也是锦爷从古籍里边翻出来的。

弥坚给他仔细讲过,冯三恪勉强背下了这两句,什么意思却忘了个干净。

这会儿刚进门就被人嫌弃了,冯三恪也不窘迫,拿凉水抹了把脸,又坐到床头,将叠成块的床被铺开,问他:“为何想与弥坚他们一屋?”

博观挠挠头,苦恼这个问题该怎么答:“因为、因为,跟着他们能出息呀。他们是府里最快通窍的人,可聪明啦。”

“通窍?”

一大清早,街两边的铺子都有了伙计,然风大,客人不会赶这么早上门,是以各家铺子大多只开着一条小缝。连路边菜贩的吆喝声都稀稀拉拉的,仿佛被凌冽的寒风冻住了。

虞家两家关门的铺子一在东一在西,离得不远。点心铺子在西面,靠近街口的位置,再前头就是泉安街了,来来往往的人多,吵,却也热闹;茶馆在石青街的中间位置,两头不着,勉强算是闹中取静。

两头铺子招牌都大,老远就能望得着。四个人站在巷子口,跟四根石柱似的杵了一会儿,弥高推推冯三恪肩膀,没好气道:“掌柜的!带着走啊!”

他语气中的厌嫌丁点不收敛,冯三恪知他还因为谁做掌柜的事耿耿于怀,也不在意,领着三个半大孩子,抬脚往离得最近的茶馆去了。

茶馆上下两层,店面不小,离巷子口就百来步。左边是一家卖文房四宝的,右边是一家木匠店,大清早已经有客上门了。这两家门前积雪扫得干干净净,唯独茶馆前头的积雪堆了脚踝高,将“各扫门前雪”这话诠释得分明。

风一吹,搅得碎雪漫天,冯三恪抹了把脸。再抬头,只见招牌上写着“虞氏茗香”四个金粉字,单看门面修得确实不错。

可惜顶着虞家的招牌,却没折腾出虞家该有的风光。这家茶馆关门已有半年了,大门上厚厚一层灰,落了道锁,进不得,只能从一指宽的门缝里窥得里边物件的影儿。

几人面面相觑,没辙了。

“我回府跟爷要钥匙去。”谨言手脚最勤快,立马折身往回跑。

冯三恪忙把他喊住:“别回去了,天才刚亮,爷还没醒呢。咱们先在街上逛逛罢。”

谨言想想也是这个理,又跟着几人去西边那点心铺子逛了一圈,这家铺子叫“虞氏香糕”。左边挨着一家生肉铺,猪头猪耳的全都挂在外边,走近便一股子难闻的腥气,瞧着远没那茶馆干净。

屠夫膀大腰圆,拿着把厚背刀“砰砰砰”地剁肉,一下下的,震得案板都抖三抖。瞧他们四人站旁边,吆喝一声:“买啥?”

兰鸢一哆嗦:“不买不买。”

扭头小声絮叨:“还是用茶馆罢,这人瞧着就不像个善茬。”

冯三恪私心里也看好茶馆所在的那个铺子,可惜两边铺子都没钥匙,没法进去瞧。几人又在整条街上晃荡了一圈,路过的铺子都数出来。

半里长的大街,食肆一十三家,大酒楼三家,布庄两家,绣坊一家,成衣铺子五家,点心铺子四家,粮油店三家,牙行三家,还有什么热锅子、古玩店、胭脂水粉、打铁铺、木匠、卖鹦鹉的卖鱼的,零零碎碎开着。

还有十几家都落着锁,有的兴许是早早回了家准备过年去了,有的却起得晚,这会儿还没开张。

兰鸢嘟囔:“爷还说处处商机,怎么我就瞧不着?人家卖吃喝穿用的都有了,咱们还能翻出花儿来不成?再说新开的店没半来月怎么打出名声,等开张的时候就要过年了,怎么把本钱翻两番?”

“你怎么总说丧气话?”弥高嗤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赶紧回府里坐着去吧。”

小姑娘脸皮薄,被他刺一句就恼了:“我自己絮叨絮叨碍你什么事了?我这怎么就是丧气话?我这是把问题摆在前边,解决了问题店才能开起来呀!有本事你自己想个好主意出来啊。”

她和弥高年纪差不了两岁,又脾性不和,虞锦一不在的时候就要吵上两句,渐渐落在后边。冯三恪听得闹心,也不管他俩,和谨言走在前。

一个上午绕着石青大街来来回回逛了两趟,几人又空着手回去了。兰鸢怕锦爷不高兴,回府前还十分讨巧地买了一大包糖炒栗子,心里小九九算得挺精,俗话说吃人嘴软,锦爷吃了她的糖炒栗子,训她的话就能说得轻一点了。

用过晌午饭,冯三恪去了正院,路有些生。他恍然记起,这还是他第二回踏进虞锦的院子,头回便是唱曲儿那回。院中景致跟上回已经不一样了,栽了十几盆草叶子,不知道明年能开出什么精贵花儿。

“冯三哥!”竹笙小声喊住他,问了几句妹妹上午的表现。冯三恪一五一十说了,竹笙微微笑道:“她年纪小不懂事,劳你照拂些。”

冯三恪依言应下。竹笙给他掀了帘子,自己却没跟进去。

虞锦正在外屋坐着,窗下摆着一张八仙桌,她斜倚着桌沿,手肘撑着头,面容温和。冯三恪凝神瞧了一眼,只见锦爷在看一封信,看得专注极了,竟连他进门的动静都没听到。

冯三恪没出声扰她,站在几步远的地方等着她看完。却见虞锦看完信之后,轻轻笑了一声,随即抬手,慢腾腾地,将那几张纸给扯了,侧面瞧去神色阴晴不定,方才那声笑仿佛是冯三恪的幻觉。

“爷?”

虞锦倏地转过头来,不动声色地将手里碎纸片扔至桌角,诧异:“你怎么来了,挑好铺子了?”

冯三恪心里好奇,却也不多问,将上午逛街的所思所想说了一遍,最后道:“两间铺子都落着锁,进不去,等从爷这儿拿了钥匙,下午还得再去看看。”

“我哪有?”

“啊……”

“这是本家的铺子,钥匙自然不在我手上,我也懒得上门去跟老太太要钥匙。锁是什么锁?”虞锦问他。

冯三恪愣愣道:“木锁。”

“那容易,下午去撬了锁,生意先做起来,明年回京的时候再把铺子还给他们就是了。正好门上牌匾还挂着咱虞家的名,连招牌钱都省了。”

挖门撬锁的事被她说得这么轻巧,冯三恪瞠大了眼睛,气儿都喘不匀:“这、这不是私闯民宅么……”

“这话说的,怎么就是私闯民宅呢?”

虞锦啧了声,笑得不太正派,突地回过味来:“你有案底儿你别做,下午带俩护卫去撬门。我那大伯先头不是亲亲热热说我们是一家人么,两边又没分家,我这好侄女想做个生意,难不成还得上门去求他?”

“要不?还是上门去问一下……”冯三恪局促不安。

“呵,别看我!”虞锦刚撕完信,心气不顺,嘴上的话也不如往日圆融:“我偏不去,撬了就是撬了,我看她敢不敢来告我私闯民宅。”

她今日脾气古怪得厉害,冯三恪盯着人看了半晌,嗯了一声,走出去,带上门,去外院找会撬锁的护卫。

他大步走着,心里倒是有些好笑。

原来能撑起一个府的锦爷,也像个普通姑娘一样。

是会脾气的。

*

“妥了!”

这木锁果然好开得很,甚至连撬锁的细铁棍都用不着,手劲大的护卫用劲儿一掰,上头的栓子就断了。一番动作悄无声息,周围甚至没人听到异常。

冯三恪放下心来,谢过两个护卫,目送他们走了。再回头,兰鸢他们几个已经高高兴兴进了铺子。

茶馆一进门便见账柜,靠墙立着一面博古架,十几个格子,里头原是该放茶的,此时都已腾空了。左手边三间茶室,后头的楼梯是通向二楼的,楼上地方大些,有茶室五间。

冯三恪脑子已经转了起来,账柜、桌椅都是现成的,能省不少功夫,只是这茶馆他们开不起来,因为没人精通此道,再说寒冬腊月的,跑来喝茶的雅人也不会多到哪儿去。

“啊——”

兰鸢冷不丁地一声惨叫,惊叫冯三恪心差点蹦出来,忙问:“怎么了?”

“耗子耗子!那儿呢那儿呢!”

她又像头回见面一样摆起了长辈谱儿,刘荃却傻呆呆点了点头,一路脚步轻飘地走了。

身后的冯三恪几乎和他一个样子,脚下都是虚的。迷迷糊糊中他想:弥坚那本名为“锦爷语录”的小册子记得可真是慢,一天才记一条。

可锦爷何止是一天一条语录,要是他会写字,一天就能记一本!

*

已是子时,屋里的两人还没有睡着。博观在听冯三恪讲故事,他头偏在右侧,脖子压都酸了,仍舍不得换个姿势。

“……然后锦爷就问他,要是买十万石粮的话,一文一和一文二的差别又是多少?爷还说位高则责大,哪一行都是一样的道理。那县令公子叫她给说懵了,灰溜溜走了。”

“啊。”博观深深吐出一口气,又咯咯笑了半天:“爷好厉害啊!可惜我今儿没跟着去,你讲的故事也不好听,声调平板,跟在念经似的。”

冯三恪瞥他一眼,也不知是哪个小子从晚上回来就赖着他要听今天生了什么事,他口干舌燥讲了两遍,人家反倒嫌讲得不好。

“不早了,睡吧。”

两张炕中间立着个小柜,冯三恪吹灭烛灯,阖上眼。

虞锦今日的话又出现在他脑海里,他不会写字,想要把爷的话记下来,就得多背两遍,心里头却暗暗想着有什么读书识字的门路。

府里相熟的已有好几个,其中认字的也不少,可踏踏实实念过书的他只认识弥坚,还有外院一个护卫,叫葛牧,性子直,也好说话,京城来了什么信,都是他拣出来分去各院的。

要是不想求人,旁边那条街上有个私塾,就是束脩实在是贵。不过府里每月月银二两半,攒两个月倒也够了。

冯三恪想了一通,回过神,又是自嘲:他是来做工的,不是来当主子的,还想学读书识字?先好好干活,还上那一百二十两才是正理。

月钱二两半,他没花向,能全攒下,两个月就是五两,一年三十两,这么算算四年才能还上……

“冯哥。”

“嗯?”

博观小声喊了他一声,打断了他的思绪,冯三恪像往常一样翻身坐了起来。他在这屋仅仅住了三个晚上,夜里被博观喊起来的次数就不下五回了。这孩子胆儿小,夜里起夜不敢去,就小声喊他。

天知道冯三恪头回被他这么喊醒的时候,一睁眼看见眼前一张白森森的脸,惊得差点抬脚踹上去。

博观忙道:“别起来,你躺着,躺着,我不是要起夜。”

“什么事?”冯三恪又掀被躺下。

博观踌躇好半天,细声细气开了口:“冯哥我问你个事儿,你别不高兴啊。”

冯三恪嗯一声。

“今儿早上,就你们跟着爷出去采买那阵,府里边来了两个人,穿着衙役衣裳,腰间佩着大刀,是县衙里的官差大哥。他随便点了几个人,问我们最近几天你表现如何。”

“问我?”

冯三恪怔了一瞬,明白了,他还是个背着人命官司的嫌犯,衙门怕他伤害保人,所以会隔三差五地过来问问情况,也是按律行事。

“他们一走,府里就传开了。因为那两个差大哥说、说……说你杀过人。”

说到此处,博观声音越得小,连吐息声都轻得听不着了:“晌午时候有人叫我出去,是以前同屋的两个哥哥,他俩叫我别跟你走得太近,最好赶紧换个屋子,去跟他们挤挤,也比呆在你身边好。”

半大孩子心里藏不住事,脑子也呆,别人提点他的,他扭头就告诉冯三恪了。却还留了个心眼,没把那俩孩子供出来。

冯三恪抿唇沉默半晌,“那你就换个屋吧,我一人住也没什么的,宽敞。”

他这么轻描淡写的,博观反倒吓了一跳:“冯哥你别生气,我没说要走,我干嘛要走呀,你身上又没刀没剑没匕的,能把我怎么着呀?总不能半夜掐死我吧?”

冯三恪笑声低沉,故意吓他:“那可说不准。”

博观倒抽一口凉气。虽熄了烛,黑暗之中却隐约能看到虚影,他身上盖着的棉被一阵哆嗦,都被冯三恪瞧进了眼里。

以为他被吓住了,冯三恪翻了个身准备睡。谁知博观咬咬牙,坚定道:“没事!杀过人就杀过人吧,我爹以前跟我说,男子汉要多练练胆,不能老往大人身后钻。我就赖上你了!我跟你睡半年,看看杀人犯是什么样,将来见到别的坏人就不怕了。”

这什么乱七八糟的道理,冯三恪笑得不行。

他生来寡言,这半年所有的冤屈与苦楚无人能诉,只在每回过堂时说给县老爷听,痛哭流涕,颜面尽失,却也没人信他。出狱后再没与别人说过。

可此时,竟又有了为自己辩两句的冲动。

“我今年十七。六岁杀鱼,七岁打鸟,八岁猎兔。”

“十二岁的时候我娘大病一场,算命的说是中了邪祟,叫拿一碗新鲜的猪血泼脸,我亲手喂了三月的小猪崽子都是自己含泪动的手;十四五的时候跟着父亲进山,打死过狼,同年山上跑下一头野猪,糟蹋了不少庄稼,也是我与几个弟兄一起杀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