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十二年
六魂幡?
从哪吒口中听到这三个字后,苏道先是愣了一下,在脑中思索了半天,才想起了这件法宝的出处。
六魂幡这件法宝,论起知名程度,远不如诛仙四剑与定海珠这样经常出场的法宝,不过论起威能,他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封神之战中最恐怖的法宝之一。
在封神之战进入最关键时期的时候,通天教主甚至曾经想过祭出六魂幡来,直接将四位圣人与姬、姜尚两人咒杀。
虽然最后通天教主失败了,不过从通天教主将此物当做最后的杀手锏来看,此物必然有着足以威胁天道圣人的力量。
封神之战时,如果真的让通天教主成功的将这件法宝给祭了出来,这一战谁胜谁负还犹未可知。
通天教主既然敢将六魂幡作为对付阐教的底牌,就说明他对于六魂幡的威能有足够的自信,一旦此法宝祭出,就算杀不了四位圣人,也足以将他们重创,逼的他们不得不退出封神之战。
如今,在华夏一旦提起“诅咒杀人”,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苗疆巫毒”或者东南亚降头术,却不知最恐怖的诅咒之术,还是源自于华夏。
封神之战时,一代大罗金仙赵公明,半只脚踏入准圣境界的绝顶强者,就是死在了钉头七箭书的诅咒之下!
这门由陆压道人创立的道术,其恐怖之处自然不必多言,哪怕赵公明这样实力接近准圣的巅峰大罗金仙,也被钉头七箭书隔空咒杀。
比起只能威胁到大罗金仙的钉头七箭书,六魂幡显然更加的恐怖,哪怕是天道圣人,也不敢硬抗六魂幡。
没想到这件神秘的法宝居然也被赫尔墨斯给偷去了,这小子果然不愧是小偷之神。
洗劫了一波赫尔墨斯的收藏品后,苏道就开始准备着手闭关修行的事宜了。
尽管每天沉浸在闭关修炼的生活对于苏道来说是相当枯燥的,但是他也没有别的选择,崔老道的死亡向苏道敲响了警钟,如果自己不能尽快的提升实力,一旦古希腊三大至高神灵脱离封印,华夏将面临史上最恐怖的劫难。
自己必须要尽快将袖里乾坤修炼到圆满的地步,顺便还要想办法修炼《一气化三清》这门大神通,除此之外,自己还要尽可能的提升修为,至少也要将实力提升到大罗金仙巅峰的境界才行。
正常情况下,从初入大罗金仙之境,到大罗金仙巅峰的境界,至少需要数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突破,不过洗劫了赫尔墨斯的收藏品后,苏道弄到了不少上古时期的丹药,其中甚至还有数颗丹药是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亲自炼制出来的仙丹。
这些丹药中蕴含的庞大能量,足以让苏道极大的缩短提升修为的时间,令苏道更快的突破境界。
这一次闭关的时候,苏道并未太过担心华夏的安危,与灰衣道人所在的世界不同,这一次得益于自己的出手,玉虚宫中的华夏古仙人们大部分都从沉睡中苏醒了过来,有他们坐镇华夏,华夏绝对会成为地球上最安稳的国度之一。
像是万鬼过境、妖龙乱疆、尸王之劫、八岐之祸这样的灾劫,如今根本威胁不到华夏国了。
只要西方众神尚未苏醒,光是杨戬跟哪吒两尊大罗金仙巅峰的强者,就足以镇压一方天地,哪怕是美帝跟苏俄国突然患上失心疯在地球上掀起核大战,两人也能轻松将之化解。
......
十二年后。
二零四三年。
如今,距离惊变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年的时间。
二十五年,已经足够让一代人成长起来了。
伴随着天地灵力的复苏,各种各样的超凡力量,顺利的融入到了华夏人民的生活之中,华夏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许多。
比起二十多年前,如今的华夏已经成功的取代了上世纪的苏俄国,成为了足以跟美帝相提并论的超级大国。
九年前,伴随玉鼎真人、太乙真人这一大批阐截二教的二代弟子从玉虚宫中回归华夏,华夏已经彻底的脱离了诸多灾劫的影响,灵力复苏对华夏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彻底的消弭一空。
不管是妖兽、厉鬼还是凶魔,都被华夏的古老强者们镇压的服服帖帖,很少出现妖兽伤人的事情,至于华夏边境的摩擦?
不管是西南边境的婆罗门国,还是北方元气大伤的苏俄国,都已经彻底的被华夏压制了下来,至于一直跟华夏有摩擦的东瀛国?
自从东瀛国的女皇陛下登基称帝,在八岐之祸中被八岐大蛇搞得奄奄一息的东瀛国重新焕了生机,重新跻身地球的一流强国。
不过这一次浴火重生的东瀛国,没有再像之前那样敌视华夏国,在东瀛女皇陛下的带领下,东瀛国于四年前与华夏国成功的结盟,成为了华夏的铁杆小弟。
至于东瀛国内仇视华夏的右翼分子?
在女皇陛下绝对的实力碾压下,这些死硬的右翼分子也很难翻出什么浪花来。
更何况,在八岐大蛇肆虐的几年时间里,东瀛国内真正有骨气的武士们,大都已经葬身蛇口了。
经历过八岐之祸后,东瀛修行界剩下的这一批修行者们,面对一位炼化了八岐大蛇法则之源,踏入法则圣者境界的女皇陛下,也很难生出什么抵抗之心来。
大家连八岐大蛇统治东瀛的血色时光都撑过来了,还有什么事情是接受不了的呢?
比起落入八岐大蛇的统治,每天都有数万名东瀛人葬身蛇口的恐怖时光,与华夏结盟也不是一件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毕竟如今的华夏,也已经成为了足以跟美帝媲美的超级大国,甚至隐隐有着超越美帝的势头,对于一向崇敬强者的东瀛人来说,做华夏的小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既然以前的老大美帝在八岐之祸中已经抛弃了东瀛国,对方不义在先,撑过八岐之祸后,咱们东瀛国抛弃美帝投靠到华夏的阵营中,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